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降赞普——吐蕃王朝的崛起【已完结】 -- 京华烟云AMIP

共:💬60 🌺51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天上掉下的王》

2、天上掉下的王

  

吐蕃人最早的首领,被后人们称为“聂赤赞普”。

“赞普”这个词,是从聂赤以后历代吐蕃王的称号,如同汉人的“皇帝”、罗马人的“恺撒”以及埃及人的“法老”一样。据说,“赞”是“强壮”之意,“普”则是“男人、儿子”,“赞普”合起来就是“最强的男人”,颇符合当时那个未开化时代部落首领的选拔标准。但也有别的说法,认为“赞”是指鬼神尤其是祖先的灵魂,藏族自古就有“人死成赞”的说法,因此“赞普”又可以看成“神鬼保佑的人”(或‘神之子’)以及“祖先护佑的人”。

汉文的唐书认为吐蕃最早的领袖,有可能是十六国时期占据青、甘、宁部分地区的南凉鲜卑族君主秃发利鹿孤之子樊尼,而“吐蕃”则是“秃发”的转音:“利鹿孤有子曰樊尼,及利鹿孤卒,樊尼尚幼,弟傉檀嗣位,以樊尼为安西将军。后魏神瑞元年,傉檀为西秦乞佛炽盘所灭,樊尼招集余众,以投沮渠蒙逊,蒙逊以为临松太守。及蒙逊灭,樊尼乃率众西奔,济黄河,逾积石,于羌中建国,开地千里。樊尼威惠夙著,为群羌所怀,皆抚以恩信,归之如市。遂改姓为窣勃野,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

其他一些汉文史书,如《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等,也都表达了类似看法,例如《册府元龟》中就说:“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地。后魏神瑞初,南凉秃发樊尼率众西奔,济黄河,逾积石,于羌中建国,开地千里。”

按:《册府元龟》写于北宋,是描述宋以前历代君臣事迹的史学类书,取材以正史为主,间涉经、子,杜绝杂书,类目以人物、事类为中心,总计一千卷。“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起这个名字是想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该书的主编是真宗朝大臣王钦若,此人被认为是在宋辽战争期间先力主逃跑后又陷害名相寇准的大奸臣,当时人恨屋及乌,对这部书也不太待见,但后来人们发现其内容极为丰富,尤其是唐、五代史部分,不少史料为该书所仅见,其中也保存了许多关于吐蕃王朝的珍贵资料。

如果按照这些记载,那位“聂赤赞普”,似乎就是这位“樊尼”。

但唐书的作者对这位吐蕃第一王的出身并不能完全确定,因此才在那段叙述前还用了“或云”这样模糊的限制词,意为“有人说”或“有人认为”,同时它又承认“其种落莫知所出也”。后世研究者们则认为,樊尼就是聂赤赞普的说法是不太可能成立的,吐蕃王朝兴起于西藏腹地的山南地区,并非唐书中所说的“羌中”,两地相差达几千里,而即使对地理概念最模糊的古代汉文史家,也没有把“羌”的范围扩展到西藏本土。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从古代藏族史书中,去寻找这位吐蕃最早首领的踪迹吧。值得庆幸的是,藏文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相当多,甚至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这又给研究者们造成了另一个烦恼,究竟哪个说法才靠谱呢?

与有人认为吐蕃人起源于印度类似,同样有人宣称聂赤赞普来自于印度,而且这位吐蕃第一王的出身无比神圣,因为他是释迦王族的后人——佛教徒们都知道,佛祖“释迦牟尼”这个名字的含义,其实就是“释迦王族的圣人”,也就是说,按照这种观点,吐蕃王族竟然是佛祖的亲戚!

比如据说是记载了藏王松赞干布言行语录的西藏古代史书《柱间遗教》就认为,聂赤赞普出身于印度刹帝利种姓,属于释迦族的后代,他与家族其他王子争斗失败后被迫逃亡,翻越雪山进入西藏,到了一座称为“江妥”的神山,在此地称名号“聂赤赞普”,成为吐蕃赞普之始祖。

前面说过,西藏古代史书基本上都是藏传佛教僧侣们所写就的,而佛教正是吐蕃时期引入西藏的,几位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吐蕃赞普甚至被佛教徒尊奉为佛和菩萨的化身,如果将吐蕃王族的起源与藏传佛教捆绑得更紧密一些,无疑对双方都有好处,甚至实现“双赢”,因此许多西藏古代史书都支持这种观点,而吐蕃王族后裔对此也没有否认甚至默认。

但是同样地,由于该观点太过功利且缺乏正史支持,甚至在传统佛经中也找不到依据,因此即使在佛教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古代,也有藏族史书如《贤者喜宴》对其表示质疑,后世的研究者更是普遍抛弃了这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与前面的正好相反,聂赤赞普不仅不是佛祖家族的后代,反而变成了可怕的魔鬼。比如写于12世纪的西藏史书《第吴教法史》记载道,波沃(据说是现在西藏林芝地区的波密)有个叫姆增的妇女生下了九个可怕的儿子,他们全都是饿鬼,其中的老九尤为凶恶,他叫特让玛乌贝热,舌头大得能盖住脸,手指间长着鸭子一样的蹼,既残暴又有力气。在苯教僧侣的帮助下,当地人齐心协力把特让玛乌贝热驱赶了出去,他到处流浪,最后跑到吐蕃中部的山南地区占山为王,由于他是从波沃地方来的王,故又被称为“悉补野”(即‘波沃之王’)。

据说这位吐蕃第一王有个怪毛病,喜欢骑在人脖子上或者乘坐脖子承载的肩舆,他第一次进入雅龙河谷的时候就是骑在当地人的脖子上过来的,因此被人称为“聂赤赞普”,即“用脖子当宝座的王”。《第吴教法史》还说,聂赤赞普并非自愿为王,而是吐蕃当地百姓看他强壮,于是就非要强迫他当首领。

祖先这种强赶鸭子硬上架的称王背景,再加上令人心惊胆战的饿鬼来历,使得后代的吐蕃王们对此相当不爽甚至恼羞成怒,因此该说法曾在吐蕃王朝遭到长时间的严禁。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聂赤赞普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天神的子孙。该说在西藏民间流传最广泛,由于它实际上让后代的吐蕃国王们自我感觉相当良好,这个马屁拍得实在太过惬意,因此成为吐蕃王朝大力宣扬的官方口径,甚至敦煌保存的吐蕃历史文书中也记录了这个故事:“天神自天而降……即为聂赤赞普,来做雅龙大地之王,降临雅龙地方神山江妥……”这座“江妥神山”位于工布林芝县境内的达孜曲吉纳俄村附近,后来被封为苯教神山,据说曾被苯教祖师敦巴辛饶亲自加持过。

拉萨神圣的大昭寺前,现在还立着一块吐蕃时代的古石碑,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记录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和平盟约,它就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关于它的故事以后再详说,这里单抄一下上面记载的有关吐蕃王族起源的内容。石碑上的藏文开头部分,翻译为汉语如下:“圣神赞普鹘堤悉补野,化身下界,来主人间,为吐蕃大王。于雪山高耸之中央,大河奔流之源头,高原净土,自天神而为人主,德泽流被,建成万世不朽之基业……”

吐蕃的这种官方宣传口径自然也影响了其邻居唐朝,比如汉文史书《通典》卷一九零《边防六.西戎二.吐蕃》中就记载:“或云始祖赞普自言天神所生,号鹘堤悉补野,因以为姓。”

按:《通典》为唐朝曾任宰相的杜佑编撰,共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它主要记述了从黄帝时代起至唐玄宗天宝末年,历朝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理﹑民族情况,共二百卷,分为九类,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史料价值极高。

后来的人们又干脆和起了稀泥,把以上三种说法各加取舍,于是便形成了第四种说法:

(懒得写了,直接抄一段现成的吧)

雪域有了人类,出现了许多的小王,可是观世音菩萨想,如果雪域没有诸圣者的加持力,没有一位统治者,要想兴起佛教是很困难的。于是由圣观自在菩萨加持诞生了一位王子,他就是古印度护狮王的三儿子。

这位王子的相貌异乎常人,眼睛像鸟一样从下往上合,长着碧玉般的眉毛,手指连在一起,牙齿像海螺。护狮王觉得他是鬼怪变的,是可怕的凶兆,要手下人把他杀了。大臣们不愿用武器把他杀死,就把他放在铜箱里,钉上钉子,抛入了恒河。

一对老夫妇得到了铜箱,救了王子。当王子知道了自己的处境后,逃入了雪山之中。这时,观世音菩萨用胜慧光明照射他,从而改变了他的意趣。他来到江托神山顶上,举目远望,忽见雅隆河谷,犹如将天上的快乐搬到了人间那样美好。

这时他看见了雅拉香波神山的白雪。于是他来到贡布神山的山顶,沿着木神之梯下降,正巧被十二名牧童看见。就问道:

“你是谁?”

“赞普!”

“你从什么地方来?”

牧童们听不懂他的话,感到十分惊奇,就说:“这人是从天上下来的赞普,可以当我们的王。”

牧童们很高兴,就用脖颈将他抬下山来。住在雅隆河谷的人们听到了这个消息,都纷纷前来观看,他们见着这位天神相貌英俊,仪表非凡,就推举他为雅隆部落的首领。

聂赤赞普做了部落首领以后,人们就在长满红柳和香莎草的山坡上,修建了西藏第一座王宫雍布拉康,献给了聂赤赞普。这座王宫的遗址,就在离山南泽当镇不到15公里的地方。

(以上摘录自<生长神灵的山水>,作者周炜,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由聂赤开始,以“悉补野”命名的这个家族开始世代统治吐蕃,由此成为吐蕃唯一的王族。

关键词(Tags): #雍布拉康#悉补野#聂赤赞普#西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