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无言·独上西楼 -- 整合精神哲学

共:💬107 🌺48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说的是传统文化的阳面,你说的是阴面,

侧重点不一样。

在我们的讨论框架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似乎中国的就是传统的,西方的就是现代的。实际西方也是有传统的,而无论中西方,目前都存在一个传统日渐式微,而新文化将出未出,难以为继的局面。

无论东西方,在传统中都有限制女性的成分,而这几乎是一切文化的特点。我说中国文化信任女人,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对自身的自信,对女性统御力的自信。这是从孔子开始一以贯之的传统。但凡在中国出头的女性,都深谙这一点,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家族内部,实际上大家都接受强的女人作为二把手,甚至是隐性一把手的传统。在中国,花木兰,梁红玉,佘老太君都是作为正面典范被传颂的,而她们被传颂的基点都是部分取代了男人的角色和地位,而这点你在西方文化里是很难找到的,西方不具备这种宽容,出个圣女贞德还被烧死了。

而所有国家和文化的现代化,都伴随着妇女解放的过程,这就牵涉到男女之间订立什么契约的问题。女性地位的提升靠的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鸿沟逐渐消弭,男女的劳动价值趋于同一。这是资本主义化的必然局面。而这必然招致传统文化的反弹。

在西方,无论英法德美,在经过资本主义初期暴涨式发展后,都进入一个文化中空期,这时候社会矛盾凸显,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旧财阀资产阶级、新兴资产阶级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中上层量身定做了一套文化意识形态,叫做中产阶级文化。这套东西是建立在西方处于全球产业链顶端,所营造出的一个虚拟概念,本身是没有坚实的基础的。加上战后,从婴儿潮、垮掉一代到红色风暴,这背后所呈现的都是一个男性地位和力量的垮塌,而女性意识上升的趋势,于是法国出了波伏娃,英国出了撒切尔夫人,德国出现默克尔。美国人是最顽强抵抗这一拨浪潮的,美国在上世纪初期到二次大战后,出现大量文艺作品,鞭笞所谓“阳具型女人”,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七八十年代。所以希拉里上位才那么艰难。

在目前的西方,传统的“一夫一妻终身制”实际已经破产,流行的是“一夫一妻轮岗制”,而你说的“西方人在男女十几岁的时候都折腾过了,所以二三十几岁的时候人很成熟”,这是阳面,还有一个阴面你没说,就是男女对婚姻更加无所谓了,婚姻里的东西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所以西方的中产死而不僵,架子仍在,男女尚能在一个平面上割据地标,平分秋色。

而在目前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非常错位的局面,经济上资本主义化,文化上则处在前现代和现代的交汇点。中国拷贝西方的中产阶级文化本来就是个空壳,再加上传统的力量依然存在,所以出现的就是男性幼稚化、弱化、女性化,而女性意识上涨,向男性夺权。这里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辖制被取缔了,而女性数千年来被打磨出的政治素养并未丢掉。所以最优秀的女性去追逐最强的男人,即使虚位以待也不放低标准,次优一点的女性就抓住身边尚有潜力可挖的男性,再次一点的就对男性实行养成计划。所以大多数不幸混入了中产阶层的男性不必自得,你不过刚进入了食物链的底端而已。

所以我一直对某些书生抨击孔子、抨击儒家莫名其妙,你凭什么去抨击一个让男性基因延续至今的文明。同时我也对西方文明里的若干优秀基因致敬,能跌跌撞撞弄出今天的局面实在不易。接下来,To be or how to be,这是个问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