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饥荒岁月里的记忆》连载之二十五:饥不择食 -- 老光

共:💬490 🌺4487 🌵14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没经历过这两场饥荒,却一直对着两场饥荒有不同认识

咱这是二十大几往三十奔的80后了,对着两场饥荒完全没切身经历,但是我爷爷和奶奶是10年代末20年代初的河南籍人士,老人家爱讲段子,我也爱听段子,所以从小对这两场饥荒有不同认识。

国民饥荒时,爷爷已经西迁到白区给国民政府打工了,奶奶还在老家,对那场饥荒常听到描述就是尸体遍野,人走在路上随时就饿的倒在地上,死了,接下来就是老鹰……不说了,都懂的。还有就是逃荒人群,树皮草根都没的吃了,吃观音土,便秘到活活憋死的都有……

那三年,家人都在西安了,常听到的是全家大小如何四处找吃的,扒、刨、捡,还别说,真有大家集体带上小篓去附近小河抓螃蟹的事。但是同时一定还伴随这一点,就是给苏联“还债”,什么花生都是拇指大,得用滤网挑选。那个时候爷爷被下放农场劳动,反而有点蔬菜水果甚至肉类的补给给家里。

所以从小我的概念里对着两场饥荒的认识,一个是惨,一个是充满了喜感。(很抱歉我用这样的词,事实上,我爷爷给我讲的所有他毛时代里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他都是笑着讲述的,有的时候甚至笑不可支,然而他总是笑中带泪,一种荒诞的喜感。尽管我现在是个主席粉,但是我并不能否认那个时代给诸如我爷爷那样的个体带来的荒诞经历)

但是后来呢,我有琢磨了一下,第一场饥荒时,家里的成分,嗯,按照后来的说法,叫地主阶级。第二场饥荒时,是工人阶级了,还是干部群体,不然也不能有五七干校农场劳动。好像不属于严重受灾群体,所以这认知似乎没什么代表性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