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贴】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之谜 -- 夏商楚歌

共:💬13 🌺73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转贴】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之谜

此文是【龙云阁】①保和殿2011年7月18日夏后实在老师的讲稿

我看这篇讲稿已经回答了那位月下先生的问题,因此转过来,希望月下先生满意。顺便向各位道歉,本人多日未归,的确是没时间,还望原谅

以下是实在老师的讲稿正文;

谈到中华文化都喜欢说句;源远流长,为什么这样说?

其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它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我们的文化又分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独特性;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突出表现在文学艺术和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上。

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中华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还有个熟悉的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其含义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是指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不是指他拿着马刀你就很乖,那不叫包容。

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好的成分,其意义是,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可以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

因此,中华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民族的特性,这也是各民族为什么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

1、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它与“文明”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文化;Culture 源于拉丁语 Colere。

它的原义是: 耕作、饲养、教育等人工创造过程及其产物,和自然过程及其产物相对立。

文化的与“自然的”、“天然的”相对立的含义,仍然是“文化” 的第一义。

做个简单的总结

文化的第一义:人工之物及过程

文化的第二义:教育感化

文化的第三义:文化是一种复合体

文化的第四义;文化是包含了物质产品的复合体

文化的第五义;文化是多层次、多形式的复合体

文化的第六义;对文化的形态、性质、功能的全面论述

文化的第六义是目前主流的说法,特别在西方得到非常多的支持。

中国的学者对文化一词也有不同的认识,如;梁漱溟

他在1921年的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

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

听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很无聊?好象是一群文人闲的没事干在啄磨文化的破事?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体系不仅是一种形态,而且是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文化不仅具有外显的架构,而且具有无形的或隐形的架构。文化从根本上制约和指导着人类的思考、行为以至情感形成和表现的方式。

到1915年,德国人;奥斯瓦尔德提出,建立现代科学体系,文化学便成为这个体喜的顶端学科文化在八十年代便成为热门。我国是从三十年代开始探索性研究,后成“绝学”.改革开放后,兴起大规模的 “文化热” ,对文化的认识可以说是肤浅不全面的。

可是有个关键大家必须知道,文化的地位。

文化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三大基础科学。这三大基础科学是;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

顺着这个话题我把文化的情况交待清楚,群员们自己去啄磨文化的重要性。

这三大基础科学中文化学分;人类学和社会学。

人类学又分;社会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

社会人类学再细分就是;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政治学。

社会学大类中分;社会心理学,社会经济学,社会语言学。

其中社会语言学分;自然语言学和逻辑语言学。

社会心理学分;哲学,美学和伦理学。

美国人类学家,克卢伯,怀特说;现代学者在人类学中对文化慨念的发现是伟大的,可与哥白尼提出的日心学相比。

这里有些大家天天提到的词也顺便讲一下,人类。什么是人类?

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思维的动物,语言的动物,政治和社会的动物。

苏联学者说过,人类是劳动的动物,制造工具的动物。

我国学者在八十年代说;人类是唯一在地球上建造和发展出了文化系统的动物。

这其实就是提出;人类是文化的动物。总结一下无非两个字;“种差”。我上次谈过民族这个词的起源等等问题,现在不多说,继续今天的主题。

中华文明能长久保持的原因?

现在单说说为什么几大文明都消亡了,就我们能一直保持。先简单介绍下几大文明。

一;两河流域文明

希腊人称两河,一是;幼发拉底河,二是;底格里斯河,流域是;美索不达米亚。

其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一万年,公元前四至三千年,他们由史前文化转向了历史文化。公元前三千年,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这是目前公认的世界最难破译的文字之一。

为了拍马屁,就是歌颂公元前苏美尔时代的国王吉尔迦美什,于是就产生了史诗《吉尔迦美什》,据说长达3500多行.用楔形文字写在十二块泥板上,随后又产生了世界是第一部成文法典;乌尔纳木法典。

苏美尔天文学家也很牛叉,制定了以月亮为参照系的阴历,一年为十二个月。巴比伦人发明了十二进制;一天为两个十二小时六十进制;一小时为六十分钟。

遗憾的是,文明挡不住落后的铁蹄,波斯人灭新巴比伦王国。其后希腊人取代波斯人,这个时期等同我国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然后是罗马人取代希腊人。

二;古埃及文明

他们和两河时间大致同步,大约在公元3500前年,他们有了图画似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100年进入文明阶段。这个国家大慨有2500年保持着大一统的国家状态,建立了30个王朝,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其中自然科学上以天文学和几何学成就是最高,金字塔的修建,到了公元四世纪在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统治下,埃及就丧失了固有文化,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基督教国家,希腊文取代了象形文字,严格的说到这时,古埃及历史已经宣告结束了。

公元640年,被阿拉伯人征服,埃及成为伊斯兰文化圈成员,这就意味着古埃及文化彻底被埋葬。

三;古印度文明

他们也曾经有灿烂的文明,很早就有了文字,梵文。在公元前1500-1000年就有了文字作品;吠陀,这基本上算是宗教文学。前四世纪产生了巴腻尼编著的梵文文法书,书中有包括二千个字根的词汇,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文法书。

六世纪,嚈哒入侵{中亚古族名、国名,自称白匈奴},古印度最后一个奴隶主王朝笈多王朝不存在了,恶人自有恶人磨,嚈哒又被突厥、伊朗消灭。在伊朗、阿拉伯、突厥相继占领时期,强迫信奉伊斯兰教,古印度文化从此一蹶不振。

就在公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欧洲所谓的黑暗中世纪时代,发生了民族大迁徙,文明发生了大倒退。直到十五至十七世纪,出现文艺复兴,就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艺术再生。

文艺复兴运动成为由中世纪向近现代文明过渡的桥梁,产生的文化,就是所谓的;次生道路文化单元。

我们国家没出现上述这些情况,我们的第一文化一直延续下来。中华文化的源头;以前一般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五帝时代,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

所谓的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再往前的就是传说中的;有巢氏、燧人氏、天皇氏、地皇氏等等。包括五帝,尚缺乏充足的文献及考古学的证明,最多的也只能说是;人文初祖。

然而,1977年,第一次在商王地盘上发现了;裴李冈文化。就是河南新郑,裴李冈文化距今大慨是7000到8000年,比仰韶文化早。

它属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存,有粟、稻种植,有家养的猪、狗、牛,还有红陶,甚至龟骨上刻有符号,这已远早于五千年了。

想了解为何我国文化至今未断绝,不防看看我国文化起源的范围,象这种广阔的地域的农业文明具有强大的物质实力,这样的特殊条件使中国有能力抗御游牧风暴的袭击,而不至使整个文明被摧毁。

相反,还能同化游牧文化,因此我们被西方称之为“纯亚细亚道路”的中国文化。具有了原生状态。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文化特殊性在于是非宗教性的。我们没有宗教倾向,文化发生的地域广大,那是多民族融合。

祭祀中的两大类神灵无非是,自然神,如;天地山川,名渊大泽等等,和祖宗神,就这两类神。没有别的神了。

虽然为数众多,呈现多神教,可是,不管什么神,主要取决于祖先神灵。也只有其子孙在社会上有自由的人格和相应的权利,其祖先才有进入天国的权力。

因此,地上有多少自由独立的族类,天上就有多少神仙。华夏共同体的形成,是由许多部落或部落集团联合而成的,所以在天上也就显现出多神的色彩。

多神往往导致无神,就是没有一个共同崇拜的神。外来宗教,比如佛教,它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相反硬是被我传统文化改造和融合了。

由于中国文化的这种特殊的非宗教倾向,避免了和西方那样的长时间的宗教纷争甚至宗教战争,这就有利于文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过,文化的稳定性,传统农耕文化的特点,有利也有弊。利是它的独立性和强势地位,不易被其他文化所异化,因此西方称我们是;永恒的帝国。弊是它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如果不适时调整,就有可能落后。

儒家

刚刚有朋友提到我国文化未断绝其原因是因为儒。那就顺便介绍下儒家的基本情况。

先秦学术,西周时尚是“官师合一”。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分裂为私家之学,汉人分为十家,儒是其中之一。

其余九家是;道,墨、法、农、阴阳、名、纵横、杂家、小说。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这段描述出自;《汉书。艺文志》。书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就不解释了。

钱穆评价孔子;“中国史上平民学术之开始”。是将“古代贵族学术传到平民社会的第一人”。

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柳诒徵对孔子有这样的评价;“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因此,称其为;“圣人”、“素王”,西方学者则称其为;“耶苏”。

但孔子不是教主,其学说更不是宗教。儒家因出于古司徒之官,职业性决定了学说有两个特点。

一;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称为;六艺也就是“士”。

因此,儒家都注重文献,孔子就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

第二个特点;“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是儒家塑造尧、舜、文、武理想的社会模式。于是中国有内圣外王、以德服人一群牛人典范,后一句就代表了周代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教化。

儒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特点;

一是;仁,儒家不理神道和鬼道,甚至不理君道。但重视人道,这就是平民之道,这也是儒的仁。儒家“仁”的内容是;孝、悌、忠、恕。

孔子的本义是把宗教变为人道化的政治、以德治人、以人为本提倡“民本主义”就是不理君道的表现。孔子老先生天天的强调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都是重视民生疾苦。要求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要给人应有的尊严。

而儒家的“中庸”绝不是糊涂,不偏叫“中”,不变叫“庸”。“和为贵”,特别是《礼运》中记载孔子的“大同思想”,以“天下为公”的理想主义。

而儒家为统治者利用是因为;太看重现实政治,常常偏向社会上层而忽略了下层,因此被权势者维持旧秩序所利用。

另外就是被佛和道钻了空子,因为偏向群体忽略小我。所以被佛看出它只能治外不能治内,给佛家留下空间。

然后又被道家发现,太注重人类而忽略自然,于是道家留下了空间。

希望大家不要被目前的那些儒所误导,那不是真正纯粹的儒家思想,是政治儒,宣传需要的儒。

1、什么是礼、乐?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礼器)。”则礼为礼器,引申为祭神的宗教仪式。

《周易·豫卦》象词:“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以配祖考。”

《礼记·乐记》:“乐者敦和,率神以从天;礼者辨宜,居鬼以从地。故圣人作乐以从天,制礼以配地。”

可见礼乐都与上古的祭祀活动有关,是巫文化的产物。孔子认为“礼由仁生”。

“礼”虽是神道的、宗教的,而“仁”则是人道的。

于是,儒家用礼、乐建构起一整套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并完成了由神道到人道的转变。可以说,整个封建文化,也就是礼乐文化。

所谓“礼乐文化”,原本是人类原始时代的习俗系统,包括信仰、祭祀、生产、生活、习惯、经验、知识的积累。

司马迁在《史记·礼书序》中说,制“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节制欲望的习惯和品德,以维系社会生活的秩序。它延续和发展下来,就成为文明社会的整套制度。

整整一部《仪礼》都是记载古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习惯的。随着第一代文明的灭亡,文化也发生变异,唯中国文化保持着原生态,仍沿“礼”(习惯)的方向发展。

大约在西周时代基本定型,成为中国独特的礼文化发展模式,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系统,大体与“文化”同一概念。“礼乐”并不属儒家所有,儒家只是礼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

古代的“乐”,不是今天“音乐”的概念,它包含音乐、舞蹈、诗歌,以及说唱相结合的样式。“乐”是礼教的重要内容。

礼与乐相配合,追求的是一种天地、社会、国家、家庭、个人全面的协合的境界,从礼的角度讲是“大顺”,从乐的角度讲是“大和”。

因此,尽管乐与礼的形式不同,但它们所反映的内容是一样的,两者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故乐亦是礼,古代的祀仪活动,都必须配乐,《通典·礼典》曰:“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至于礼,我上次开过一堂课,今天就不说了。现在是大家自由讨论时间,谢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