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6 -- 赫克托尔

共:💬320 🌺189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6季 山河破碎 第11章 崭露头角

420年伊嗣侯离奇死于赫卡尼亚 (Hyrcania)之后,皇帝身边的权贵们经过长途跋涉回到首都泰西封,身为亚美尼亚王的伊嗣侯皇长子沙普尔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率领忠于自己和伊嗣侯家族的大军,沿底格里斯河而下,直趋泰西封城,以皇长子的身份无可争议的做了皇帝。但沙普尔的宝座还没做热,他就被权贵们暗杀。沙普尔横死之后,权贵们没有召伊嗣侯的其他儿子回京城即位,而是另立皇族远支库萨和(Khosrau)为皇帝,库萨和的皇族远支地位,远到什么程度呢?远到他是太祖阿尔达希尔一世的后裔,与伊嗣侯及其子孙的血缘关系疏远的可以忽略不计,权贵们这么做等于剥夺了伊嗣侯的后裔们的继承权。

这位库萨和皇帝在位只有1个月左右,是个标准的伪帝,正统的萨珊皇统把他排除在外,可他是帝国历史上第1位叫库萨和的皇帝。库萨和(Khosrau)是波斯语,也拼做Khusro, Khosrau, Khusrau, Khosro, Khusraw等等,在巴列维文中拼做Kasra,许多近现代中文典籍按这个发音译作库思老或库斯鲁;在希腊文中拼做Osroes或Chosroes,转成中文译作科斯洛埃斯或科斯洛伊斯,安息帝国有两位皇帝叫Chosroes,分别是科斯洛埃斯一世(109~129)和科斯洛埃斯二世(190);突厥文拼做Husrev;在亚美尼亚文中拼做Xosrov,Khosrov,有多个亚美尼亚国王叫这个名字,前文译作库斯洛夫;《旧唐书 西域传》译作库萨和,本文采用这种译法。

库萨和本意为【令名远扬者】(with good reputation),它能被多位安息帝国、亚美尼亚安息王朝和萨珊帝国君主采用为名字,是因为它是古伊朗/雅利安神话中伟大国王—凯-库萨和的名字。在记载了许多古伊朗/雅利安神话的祆教典籍《阿维斯陀》中提到,上古伊朗高原有个伟大的凯扬王朝(Kayanian dynasty),该王朝的国王们,名字前面都有【凯】(Kay, Kai, Kei)做前缀,意为国王(King),凯扬王朝的太祖叫凯-库巴德(Kai Kobad 或 Kei Qobad),王朝最伟大的君主是第3位凯-库萨和(Kai Khosrow)。凯-库萨和的父亲是Siavash,母亲是中亚图兰(Turan)公主法兰吉丝(Farangis)。关于凯扬王朝和凯-库萨和的故事,在后世菲尔多西的名著《王书》(即‘列王纪’, Shahnameh)中,有着更为详尽的叙述。田中芳树的《亚尔斯兰战记》大量取材于《王书》,田中把凯-库萨和改造为英雄王凯-霍斯洛(Kay Khosro/Kai-Osuro/Kai Khusrau),凯-库萨和的母亲法兰吉丝(Farangis)的名字,则被安到亚尔斯兰手下女祭司的头上。

伊嗣侯的死,本就很蹊跷,萨珊权贵们害死伊嗣侯长子沙普尔之后,放着伊嗣侯的次子巴赫兰、三子泥涅师不用,反而拥立远支皇族库萨和为皇帝,是地地道道的谋逆,在萨珊家族拥有崇高地位的萨珊帝国,这种行为注定无法获得多数贵族和平民的支持。

库萨和的上位,刺激了正在希拉城观望的皇次子巴赫兰,和站在他背后的莱赫米国王孟迪尔一世(al-Mundhir ibn Nu'man 418~462)。这位莱赫米国王,是个雄心勃勃的人,虽然莱赫米王国只是萨珊帝国的藩属国,但经过130年的发展,莱赫米王国已经十分强大,孟迪尔希望通过拥立一位亲莱赫米的国王,达到干预萨珊内政和提高国际地位的目的。于是孟迪尔借给巴赫兰2万大军,资助他回泰西封与库萨和争夺皇位。

库萨和与巴赫兰的权力之争很有戏剧性,很难让人相信相关记载的真实性,根据《王书》和一些古伊朗文献的记载,本着要文斗不要武斗的精神,权贵们将皇冠和黄袍放在两头雄壮的狮子之间,声称谁敢、谁能格杀狮子夺取皇冠和黄袍,谁就是未来的皇帝。库萨和被雄狮吓麻爪了,没敢动手,自幼生长在阿拉伯沙漠中的巴赫兰则抽弓搭箭,将雄狮全部射死,从容拿到皇冠和黄袍,登上了皇帝宝座,轻松化解了这场帝位之争,史称他为巴赫兰五世(Bahram V)。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巴赫兰五世的银币 =====

他的的银币正面文字为:【幸福之国的捍卫者,巴赫兰,王中王】(Defender of the delightful realm, Bahram, King of Kings)。他的皇冠正前方和正后方各有一个巨大垭齿,头上的球状物下面有个新月,脑后无丝带。皇帝没穿斗篷,穿着无领圆口上装,佩戴巨大宝石穿成的耳环和项链。

背面火坛的火焰中有巴赫兰的皇冠,火焰两侧各有一个新月,火坛基座较细,两侧装饰有丝带。火坛两侧各是皇帝和一位皇子,头戴有前后两个垭齿的皇冠,两人相向而立,双手持握无花果木制成的权杖。左侧有铸币厂的标志【ZFRI】,说明这枚银币来自巴里黑(Balkh)的Zafrania铸币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中央的那位,是晚期莱赫米骑兵。头戴萨珊式头盔,身着锁甲,外罩阿拉伯式长袍,装备马刀和复合弓 =====

巴赫兰的上位,并未经历残酷的流血,无论他是否杀死了那2头倒霉的狮子,都少不了与权贵们的妥协。最具备标志性的人事安排,是留用的前朝重臣,大宰相米赫尔-泥涅师。如果把短命的沙普尔和库萨和都算上的话,米赫尔-泥涅师前后当了4朝宰相,前面说过米赫尔-泥涅师是个老派的贵族官僚,对基督徒和犹太人都有着深刻的敌意,留用他就意味着巴赫兰必须沿用伊嗣侯朝迫害基督徒的既定方针。有了皇帝的支持,米赫尔-泥涅师掀起了迫害基督徒的新高潮,萨珊境内的基督徒,要么被屠杀,要么被剥夺财产并被迫背井离乡离开萨珊帝国。两国边境附近的基督徒,大都被迫抛弃了财产,逃入东罗马帝国境内,寻求政治避难,并向东罗朝廷控诉萨珊帝国的暴政,强烈要求东罗政府为他们做主出气,出兵讨伐巴赫兰五世。看到东方奏报的东罗皇帝提奥多西二世,此时已经20岁了,正值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年纪;在姐姐普尔喀丽娅女皇的影响下,提奥多西二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更以基督徒的保护者自居,巴赫兰对基督徒的迫害,激起东罗军民、僧侣的一致愤恨,见民心可用,他调集亚洲的驻军,利用萨珊帝国内政紊乱,1年中换了4位皇帝的机会,入侵萨珊帝国。

东罗大军越过边境线,新一轮的罗马、萨珊战争爆发。关于这场罗萨战争的过程,有多种截然不同的记载。《塔巴里史》的记载最简略,也最不可信:巴赫兰五世的4万大军不仅战胜了对手,还攻陷了君士坦丁堡,迫使战败罗马皇帝求和,向萨珊帝国支付岁币。东罗编年史作家约翰-马拉拉斯(John Malalas)则记载道,战争是由巴赫兰挑起的,东罗皇帝提奥多西二世被迫任命普罗柯比(Procopius)将军为东道大行台(magister militum per Orientem)迎战,罗、萨两军展开阵型之后,巴赫兰派人通知普罗柯比,他手下有个出自不死军(the division known as the Immortals)的叫Ardazanes的杰出勇士,如果罗军也派出一位勇士与Ardazanes单挑并获胜,他就与东罗签订50年的和平条约并撤军。面对巴赫兰的狂妄挑战,普罗柯比将军选派哥特勇士Areobindus迎接对手的挑战。就这样,2位勇士全身披挂骑马上阵,各自持矛冲杀,Ardazanes纵马挺矛就刺,Areobindus侧身向右躲过对手一击,二马相错之际,Areobindus扔出自己的绝密武器—大概从匈人学来的套索(lasso),套中并将对手拉下马来,然后调转马头将其格杀。在罗军的万众欢呼之中,巴赫兰倒也遵守承诺,与普罗柯比签约退兵。回到君士坦丁堡的Areobindus,因功被提奥多西二世被授予执政官头衔。

最可信也是最被广为采信的记载出自希腊神学历史家苏格拉底(Socrates),因为他是与提奥多西二世和巴赫兰五世同时代的人,他记载道,许多来自萨珊的基督徒流亡者,向君士坦丁堡大牧首Atticus投诉并求救,于是Atticus跑去忽悠年轻气盛的提奥多西出兵东征,惩戒萨珊皇帝。恰在此时,巴赫兰拒绝一批来自东罗的、劳务合同期满的金矿挖掘工人回国,另外还没收了一批东罗商人的财货,这一切都让提奥多西找到了足够的战争借口。另一方面,巴赫兰要求提奥多西遣返逃亡东罗的基督徒,同样遭到东罗的拒绝。既然话不投机,两国之间的新一轮战争注定要开打。

首先动手的是提奥多西皇帝,421年,他派遣阿尔达布里乌斯 (Ardabur, Ardaburius)将军率军东征,蹂躏了萨珊西北部的阿扎基尼(Azazene)地区。阿尔达布里乌斯是阿兰人,他和他的儿子阿斯帕(Aspar),是提奥多西二世朝的东罗最重要、最出色的大将,没有之一。阿尔达布里乌斯遇到的对手是萨珊大宰相米赫尔-泥涅师,泥涅师不是阿尔达布的对手,被击败后只得撤出阿扎基尼。泥涅师虽然兵败,却并未伤筋动骨,他不甘心就这么撤军,反而打起了围魏救赵的主意,他利用萨珊骑兵多而机动性强的优势,反身杀入东罗的上美索不达米亚。阿尔达布里乌斯的动作也很快,迅速蹂躏了阿扎基尼之后,返回上美所,再次战胜泥涅师,将后者逐回萨珊境内城。被打得毫无脾气的泥涅师,龟缩进尼西比斯坚城固守,并派人向巴赫兰求助。得到前线失利,尼西比斯被围攻的噩耗,刚刚坐上宝座的巴赫兰,与他的恩主孟迪尔一世,率领拥有战象的数万(many thousands)波斯-莱赫米联军西进,巴赫兰的战争方案并非直接去解尼西比斯之围,而是打算横渡叙利亚沙漠,直接进攻安条克,切断罗军后路。不幸的是,当萨珊、莱赫米联军渡过幼发拉底河时,按苏格拉底的说法,上帝突然显灵,让不善于水战、渡河、游泳的莱赫米人发生了严重混乱,1万莱赫米人落水身亡。

[IMGA]https://by2.storage.live.com/items/C7C2CBEFDC5A4AF7!656:Scaled1024/0421.jpg?psid=1&ck=0&ex=720[/IMGA]

===== 420—422年的罗萨战争。粉色是东罗军队行军路线,绿色是泥涅师的行军路线,泥涅师战败后逃入尼西比斯城。红色是萨珊—莱赫米联军路线,本打算渡过幼发拉底河,淹死1万人之后掉头指向尼西比斯 =====

一仗没打就损兵折将的巴赫兰和孟迪尔,放弃了西进安条克的计划,掉头指向尼西比斯,打算在尼西比斯城下,与泥涅师的守军内外夹击,击破阿尔达布里乌斯。听说王中王和阿拉伯王的御驾亲征的大军将近,阿尔达布里乌斯大为惊恐,焚烧掉所有攻城器械,解围而去,退入东罗境内。之后两军在两国边境附近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战役,其中包括雇佣兵将领Areobindus将军在一次单挑中击杀一位出身极为高贵的萨珊勇士;阿尔达布里乌斯以一次成功的伏击战击杀7位顶级萨珊贵族;Vitianus将军大破另一支莱赫米人等等。总之东罗军与萨珊-莱赫米联军的小战不少,却缺少决定性战役。

到了422年,双方都对这种缺乏战果的战事感到厌倦,提奥多西二世派遣东道大行台Anatolius与巴赫兰谈判,双方归还占领的对方土地,全面恢复战前态势和边界,简单地说,从战争结果来看,双方的不到2年的战争白打了。由于亚美尼亚王、巴赫兰的大哥沙普尔已经去世,东罗的东征又无果而终,巴赫兰五世册立巴赫兰-沙普尔(Bahram Shapur, Vramshapuh)的儿子阿塔薛西斯或阿尔达希尔 (Artaxias, Ardeshir IV)为亚美尼亚王,进一步加强了对亚美尼亚的控制。

虽然萨珊帝国在这轮罗萨战争中没得到任何好处,但巴赫兰并非一无所获,首先他通过与提奥多西的合约,换取了西部的安全与和平,解除了为他在东方战争的后顾之忧;其次,巴赫兰虽然是个优秀的勇士,却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这一战让他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值,为日后的大举东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位名叫马尔西安的(Marcian)的东罗军官,本来应该率部参加这次远征,但他行至小亚细亚的吕底亚(Lycia, 土耳其东部)地区时,身染重病以至于无法前进,所以错过了这次远征,让我们记住这个马尔西安,日后他当上了东罗皇帝。

罗萨战争结束的次年,423年8月15日,西罗皇帝霍诺留去世,他的支离破碎的帝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之争,欲知详情如何,请看下一章《垂帘听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