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略谈文革 -- 史文恭

共:💬1222 🌺12097 🌵36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从“打倒四人帮”,说说我的文革观

感谢采诗的提醒,改个错。“回想起来”是不恰当,儿童时代根本就没有什么政治观点,没什么可以回想的,应该是成年之后的看法吧。

我是支持“打倒四人帮”的。其实我的支持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政治观点如何,而是四人帮人品不怎么样。我不相信一旦他们上台后,能够举着毛的旗帜。华汪倒是和毛的政策比较近。

我这里“毛的政策”,是指毛的政策的一切出发点,是真正为了中国的底层的群众。他的理想,是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平等,没有压迫的社会,当他发现官僚阶层有变成资产阶级的苗头时,便发动了“文革”,对准的就是当年和他一起革命的老兄弟。但是理想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文革的效果似乎不怎么好。他之后的二代,虽然还是举着毛的旗帜,但在实际做法上和毛的政策已经拉开很大距离了。邓没有继承毛关于民主、平等的思想,在他眼里,社会就是分层的,我就是来领导、管理你们的。由于毛打下的基础,也由于二代自身的努力,蛋糕确实也是做大了,大家都得益了。

如果四人帮做了二代,我相信在表面上,毛的旗帜他们会举得更高,但是实际上做法怎样,我是不报任何希望的。我说他们人品不怎么样,首先是因为四人帮把矛头对准了周。无论周对文革的态度怎么样,和毛关系怎么样,周对国家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大公无私,对人包容大度,他的才能、品格和心胸,是得到全国人民公认的。我高中代曾听两个人谈到周总理,第一个是我们高中数学老师,60年代北师大毕业的,她当年毕业时,周总理去给他们讲了话,还和他们聊了一阵子。第二个是我同学的母亲,那时候我们学校歌咏比赛,她来给我们班做指导。她当年在北京上学时,参加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是合唱队员,多次近距离和总理接触过,我估计是一帮学生逮着机会就围着总理说话。两位长辈对总理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如沐春风”。亲眼见过总理的,毕竟是少数。但是总理是什么样的人,老百姓心中是清楚的,他是全国人民心中的丰碑,这是不可否认的。家父曾经说过,总理去世后,领导通知,总理的治丧活动,小规模的就可以了,不要影响工作。作为家父这种普通人,知道总理的治丧是刻意低调的,对江青张春桥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满的,为总理感到不平,难过。四人帮身在国家的高位,江青和周总理认识了将近40年,张、王、姚也是从中层上去的,对总理的分量和为人不可能不清楚,但是他们为了权谋,去整总理,我无论如何看不出他们是为整个国家、民族着想。

第二点,江青在文革中整了上海文艺界的很多人,因为他们了解30年代江青在上海的那些事。这说明江青心胸狭窄,手段卑劣。30年前的旧事了,至于吗?这么多人,这么多张嘴,封得住吗?对于我今天一个成年人来说,我希望这样的人做国家的领导吗?

所以我说,如果四人帮上台,做得只有比286更差。有人说张春桥写过一个反对资产阶级法权的文章,可以避免邓时代官僚势力的膨胀。我要说,张春桥的思路,或许是可以的,但是这样的政策,只能由毛、周这样的人来实行,四人帮,不行。我决不相信四人帮做事会出于毛周那样的公心,不可能。象四人帮这样人品的人,尽管他说得天花乱坠,我只能敬而远之。

至于对四人帮的审判,这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大可不必认真。其实文革早期和江青斗得凶的,恰恰是林彪集团,最激烈的就是庐山会议,三个副词国家主席那次。江青张春桥和陈伯达吴法宪黄永胜顶着干,一年后导致林彪的垮台。把这两伙人并成一个“反党集团”,很滑稽。党内斗争,从30年代的清洗,到60年代的打倒,到80年代的审判,到90年代赵紫阳的软禁,总之是从激烈走到平缓,人性化了。林彪江青是最后一个“反党集团”。三代之后,与时俱进了,给你插个“贪污”的标签。尽管中国81年的法制几乎还是空白,但四人帮能站在被告席上,还有律师,你先别管罪名多荒谬,多少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尽管这个进步的步伐还是蹒跚着的。

文革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官僚阶层丧魂落魄的阶段,几乎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扬眉吐气的阶段,同时也是一次不成功的社会实践,国家伤了元气。实践了,才知道不行,也只有毛这样的人,才可以一试。文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到今天还没有解决,有些反而更加重了。今天,人们多谈论谈论文革的正面意义,对现今的社会是有助益的,文革付出的代价,也就是值得的。

通宝推:贼不走空,笑不拾,唐家山,88BaBa,国境之南,何求,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