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站队了站队了,贬江朱的站我这边啊(1) -- 达雅

共:💬503 🌺4969 🌵5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和混得好混得不好关系不大

和混得好混得不好关系不大

除非是特殊的技术工种

工业化大生产的特点是:

1.工人是依赖机器的;

2.工人的工作高度枯燥单一(没多少自己的发挥空间和技术含量,不像古代的手工艺者的“工”,放到现在,其实是艺术家)

这个从卓别林的电影里就能很好的体现。我母亲原来的在国营纺织厂工作,80年代,纺织女工是三班倒,早班:8:00-16:30,中班:16:30-1:30,晚班:1:30-8:00。早班在中午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中班和晚班没有吃饭时间。夜班补贴是一个夜班8毛。要求提前半个小时接班。我母亲当年工作的是织布车间,一人管理13台织布机,要不停的在自己管理的织布机之间走动。织布机将线纺成布,这个过程是电动织布机自动完成的。但纺布的过程中,因为线上有毛刺,不能通过纺织机上的“篦子”,线就会拉断,纺织机电闸断电(如果棉线上的毛刺通过“篦子”更麻烦,这样的布就是次品,如果还纺长了,则来不及将纺好的布拆开,这样就是成品次品)。这时就需要工人上去剪去毛刺,将断线重新接上(结头速度快,棉线结头小就是评价这个工作工人手艺的标准),然后拉下电闸重新开机防止。一个工人一个班的次品率要求在“半匹”以内。次品累加到工作任务中,一个月的任务没完成则扣除所有奖金补贴。每天下班都公布次品率的结果,如果两个月都没能完成任务,则找熟练师傅单带联系,之后仍不能完成任务,则调去当加梭工一类的“更大工作量更没技术含量”的工种。这个工作劳动强度很大,一个班上完女工们第一想法就是睡觉。一觉睡完才想着吃东西。我母亲就说厂里流行的说法:纺纱女纺纱女,睡醒了上班,下班了睡觉。但还不是最大的,像前面说的“加梭”工更累,因此还希望当纺织工。至于女性最在乎的生育问题,有很多挺着大肚子干活的女工,母亲说还有羊水破了在车间临产的女工;产假有20天,后面改成三个月。孩子没断奶,女工就把孩子放到厂区哺乳室,白班有两次喂奶时间,一次半个小时,女工就娶哺乳室喂奶。一岁半后就不允许孩子再放到哺乳室了。收入是学徒18块钱,下乡算工龄21块钱,期间涨过几次工资:一次半级,从28块钱最后涨到39.5。(据说轻工行业工资标准比较低),90年代初长到100多块钱。住房是老式的苏联单元房,一个楼梯两户,一户进大门是个长通道,左右有三个独立房间,分给三户职工。三户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医疗是公费的,小病在职工医院看,大病转对口的中心医院。孩子上学是子弟中小学,学费很低。那时的工人一个月的工资,除了吃喝养家别无所剩,但也不需要剩钱做很急迫的教育或者医疗上的事情。

这个就是当时国营纺织厂的女工的情况。下面再说一下,厂里规模最大的时候,是80年-87年这个阶段。这时候进厂的主要工人,是下乡返城的知青,(就是高71-76级<73年-78年毕业或者说54-60年生人。71,72级(73,74年)是号召下乡;73,74,75<75,76,77>级是强制下乡,跟父母系统由各单位系统执行下乡,而非前面的学校组织下乡。)到80年后让知青全部返城,这时工厂大量招工,54年出生的此时26岁,60年出生的此时20岁,开始了自己纺织工人的生涯。期间在经历婚姻,生子,直到98,99年“砸锭”,54年的职工44岁,孩子应该在16-22岁,家里父母在64-74岁;60年的职工38岁,孩子应该在10-16岁,家里父母在58-68岁。这些职工干了18年如上所述的工种(当然有调离到其他岗位的,但原来的普遍想法是一个岗位“奉献一生”,而且以不同层次的岗位书来说,大多数工人也只能在这些最基本的岗位)。其中80-89年十年拿的是100以下的工资,90年代平均工资300,、400多元拿了8年工资。98年厂里政策性破产后,40岁后不是买断工龄的范围,下岗后发200-400元不等的养老金。40岁之前的买断工龄,最多者可得一万多,基本是几千块钱。住房还是原来分的合灶福利房。但是上学和医疗完全推入市场,从此以后,这些职工与这个厂子没什么关系了。这个也无所谓,但有人说这样的“被下岗”是因为她们“没本事”。

顺着“没本事”说下去,我前面说的工序可能显示了厂里面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不高,要靠工人的高强度劳作才能补足机器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缺点。于是厂里面省吃俭用,引进了一套“西德”的纺织设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了下来,工资之外的奖金提了上去。厂里还买了两辆班车,一辆运送职工,一辆运送职工子弟上下学。这几年据说是职工日子最好过的时候。这大概是91,92,93,94年这几年。

最后,98,99年,厂子政策性倒闭了。但这个“西德设备”车间被职工口中的“南方老板”收购了,这个南方老板很大一部分生意是买了这个车间的产品,然后转手卖给“南韩”挣钱。这个87年筹建,88年投产,当年花了一个亿的车间(设备是一个亿,其中筹建期间请西德的工程师和人员培训一类的也花去很多钱,这些用职工汗水钱去德国参加培训的技术人员,大多就是后来的“有本事”的人),被“南方老板”不到7000万收购(不知道算上折旧是否合理,这个车间被收购时每年依然很大盈利),从原来的“国营XX第X棉纺织厂”变为“正义纺织厂”(确实是这个名字)。原厂长携家到海南岛了,厂书记背着职工的骂终日郁郁,最后突发脑淤血而死。而原工会主席到新的厂子当主管生产的副厂长了。

(注:因为母亲年纪大了,所以每个时间段的工资不能记得非常清楚,所以我只能让她想个大概,但绝没有太过离谱的。如果河友有知道轻工行业工资详细情况的,非常欢迎帮忙补充细节)。

通宝推:雷石,老虎与小猫,icedshining,punishment,wage,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