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医是我国的瑰宝】很不幸!发扬不易! -- 原振侠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时间: 2005-02-22
中药出海与西药营销中国,两种不同的方向纵横交错。不同的是中药大规模国际化刚刚起步,而西药营销中国则已轻车熟路。相同的是,两者都需要进行市场培育,让消费者认识并接受这些“膏药汤剂片”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
很久以来,中国的中药行业就有一个“中药国际化”的梦想,但一直不得其门而入。如今,这种局面可能会因为一家刚刚涉足中药领域不久的跨国公司而有所改观。
这家公司名叫和记黄埔(以下简称“和黄”),虽然涉足中药领域只有短短7年,但已经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巨资,而且每一次出手都是大手笔。有业内人士称,李嘉诚要为所有中国人圆一个“中药国际梦”。
从1998年和黄联手香港新世界投资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到2000年开始和内地的中药三大巨头――北京同仁堂、上海药材和广州白云山建立合资企业,再到2001年开始在欧洲建立了1000多家兼营中西药的连锁药房,和黄在中药领域的投资直追3G电信。
破局:突破标准
拦在中国企业的“中药国际化”梦想前面的困难有两个:一是标准,二是资金。
目前欧美的中药市场才刚刚起步,其中中药的原因就在于其药理标准和西药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不仅如此,中药由于传统的“作坊式”生产方式而导致缺少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这一点更是让许多欧美的消费者难以接受。
日本的企业很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用西方药理标准来研发中药,而且采用大规模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结果是目前在欧美的中药市场几乎都被日本企业占据,“中药日本造”的尴尬处境让许多中国的中药企业寝食难安。
另外一个阻碍原因是资金问题。在美国销售的中药都需要通过FDA认证,而要让一种中成药通过美国FDA认证都需要至少10亿元人民币。这笔费用即便对于中国最大的中药企业而言都是一笔几乎无法承受的开支,前几年就有一家中国企业的中成药因为资金不足退出了临床试验,从而没有通过美国FDA认证。
和黄正是在这两个瓶颈向“中药国际化”发起了攻势。
为了使中成药达到国际标准化的要求,和黄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创建了一个中药现代化研发生产基地。这个研发基地集中了30多个曾经在辉瑞和强生这样的国际医药公司工作过的“海归派”,他们的任务是借鉴美国西药开发规范化、标准化的成功经验为中药所用。
其次是生产的标准化问题。为了充分确保产品上市的质量,上海和黄药业先后从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现代检验仪器,以确保产品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标准背后则是雄厚的资金支持。据了解,和黄在上海张江的中药现代化研发生产基地的一期投资就高达3000万美元,而为了实现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上海和黄药业仅在一个固体制剂和提取车间上的投资就高达8000多万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和黄对于产品销往欧美市场所需的认证费用也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这一点是许多内地企业所不及的。据了解,和黄在张江的中药现代化研发生产基地有望于明年使其所研发的中药药物获得FDA认证。
布局:三轮驱动
这些仅仅是和黄圆梦“中药国际化”的一小部分,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切入中药行业,和黄早在5年之前就开始和中国内地最优秀的中药企业展开合作。
其中的背景是广为人知的“中药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刚刚平息,为了将香港带出经济困局,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重点推动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香港建设成国际中医药中心(即中药港)。
李嘉诚宣布与香港新世界集团公司主席郑裕彤联手,投资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李嘉诚希望凭借香港国际大都市和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丰富的国际市场销售经验,可以使成熟的内地中医药依赖“中药港”的跳板走向海外。
然而几年下来,“中药港”并没有如同外界期望的那样出现轰轰烈烈的场面。业内人士认为,其原因在于香港缺乏有分量的中药主体企业作为支持,而内地中药企业的发展与香港市场的契合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为了能在未来占据主动地位,唯一的出路是直接控制中国内地中药企业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和黄开始和内地的三家最优秀的中药企业合作,它们分别位于内地三个最发达的城市。
2000年10月,和黄旗下的和记中药联手北京同仁堂旗下的同仁堂科技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2亿港元。同月同仁堂科技上市之后,和黄更是购入同仁堂科技10%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03年12月,和记中药又与北京同仁堂正式签约,成立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总投资额约为2.39亿美元。
在上海,2001年和黄旗下的和黄药业(上海)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各出资50%,将上海中药制药一厂重组改造为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总投资高达2.2亿元人民币。
在广州,和黄旗下的和黄药业(广州)投资公司又与广药集团控股的白云山股份合资建立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合资公司总投资3.45亿元,合作双方各占股份50%,今年1月份开始正式运作。
至此,和黄在中国内地的中药产业领域的布局基本完成:华北由“同仁堂和记”把守,华东由“上海和黄”冲锋,华南则由“白云山和记”撑腰。
构局:从产品到网络
和黄和三家内地中药企业建立的合资企业,都是以内地企业投入固定资产和产品品牌来入股,而和黄则以资金入股。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和黄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得到了许多非常知名的中药品牌,如上海和黄的麝香保心丸和广州白云山的板蓝根冲剂。
这并不是一个单方受益的博弈,那些内地的合作伙伴在谈起合作理由时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主要是看中了三点他们所不具备的要素:一是和黄具有很好的海外品牌知名度,二是和黄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三是和黄具有良好的海外销售网络。
这些都是内地的重要企业欲走向国际市场所急需的,除了前两点之外,和黄在构建海外销售网络上也足见李嘉诚的远见和魄力。2001年,和黄开始在欧洲建立“和黄药业大药房”,兼营中西药,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它已经在欧洲收购和开设了1000多家连锁店,其中在英国就有700家。
2003年,和黄还在伦敦单独推出命名为“森(SEN)”的中药店,主要销售内地生产的中成药,比如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上海和黄药业的麝香保心丸和白云山的板蓝根、穿心莲等等。
除此之外,和黄旗下的连锁店屈臣氏也可以成为供利用的渠道资源。除了中药保健品外,超市还可以销售甲类OTC用药,比如说广州白云山的拳头产品“板蓝根冲剂”。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销售渠道不仅促成了和黄与内地企业合作的重要原因,更是在未来几年和黄欲将中药推向欧美市场的重要利器。
在新药研发方面,和黄也充分地体现了利用内地资源的策略。以上海和黄药业为例,其中最著名的麝香保心丸和胆宁片都是公司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研制的原创型产品,如今两个品种的销售额超过公司总销售额的一半有余。
通过和内地企业联手,并在海外建立销售网络,和黄已经为实现“中药国际化”梦想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梦想离实现还有多远?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文摘】李嘉诚三地布局 和黄发力中药国际化
真心希望能够保护,继承好中医,不要让那些中国独有的“绝活”失传! 1 最爱武术 字0 2005-03-08 23:39:09
😁【建议】希望大家都能出自己的一份力~~~~~~~~~ 原振侠 字0 2005-12-14 01:19:48
说得好!以理服人! 老焦 字0 2005-03-08 19:02:11
感同身受啊 1 熊猫唐 字150 2005-03-08 18: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