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刷卡--信用帝国亲历记》 -- 上庄步校

共:💬162 🌺110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刷卡--信用帝国亲历记》 (2)

第二章 六十年历史,十五亿张信用卡 —— 信用卡的历史和发展

章节引文:

“树小,房新,画不古” —— 前清老北京形容暴发户的俗语

王蜀南还记得上次在上海和表弟肖喆在衡山路酒吧刷卡的经历。几杯John Walker Black Label on the rock (加冰黑标威士忌)下肚后,颇具小资情节的肖喆从自己的李维斯(Levi’s)牛仔裤里掏出了普拉达牌(Prada)的皮夹,从里面拿出一张万事达白金卡,对上海话有点蹩脚的服务生说:“Waiter, check out!” 这位服务生显然是个“硬盘人”(在新新上海人的口语中,外地人缩写为WD人;WD正好是硬盘厂家West Digital的缩写;因此外地人被授予了信息时代的新称号“硬盘人”)这位硬盘人大概还是酒吧里的一个新手,被肖喆的小资英语和刷卡的本帮派头搞得有点局促。望着服务生的背影,在上海住了七年的新新上海人肖喆颇有点鄙视:“乡下人拎勿清,伐晓得拉信用卡。” 王蜀南暗想,如今小资的信用卡,和名牌衣服,洋文,绅士做派一样,大概都是显示身份的标志。

不过对于定居美国远郊的乡下佬信用卡专家王蜀南来说,信用卡和信用额度,不过只是个电子化的赊账工具。赊账对于老一辈中国人都不陌生。“我王大爷在烟馆茶馆随便赊账。” 年纪超过35岁的四川人,大概都能背诵四川方言喜剧《抓壮丁》里面王保长的这句名言。如果你是80后90后,不知道王保长和抓壮丁为何物,你肯定看过张国荣王祖贤主演的经典鬼片《倩女幽魂》。哥哥张国荣在剧中的扮演的主角宁采臣,是个落魄书生,替商店催收赊销账目为生。先消费,再付款的赊账销售,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自古有之。

在20世纪二十年代,就是咸亨酒店剥夺赊账太多的孔乙己信用透支权的那个年代,美国的一些石油公司,连锁酒店和百货公司开始给老主顾们发行一种在本公司先消费,后付款的赊销凭证,这可以算是信用卡的一种雏形。不过当时的信用卡只能在发卡公司使用,所以人们如果要刷卡消费,到不同商店得使用不同的信用卡。如果我们的中国小资穿越到那年代的美国,肯定非常有派头:从哈特·马克斯牌(Hart Schaffner Marx)燕尾服里掏出带24K镀金搭扣的巨型达科达小山羊皮皮夹,从里面拿出张美孚石油(Mobil)加油卡,又拿出张梅西百货(Macy’s)购物卡,又拿出张希尔顿酒店(Hilton)消费卡,又拿出张福特汽车服务卡…… 当然一般的美国人显然不具有这种欧洲贵族的底蕴,没有人喜欢这样的派头,大家都觉得随身带这么多卡片太麻烦。所以到了1938年,美国的发卡公司之间开始互相接受不同公司发行的信用卡。用美孚石油卡既可以在美孚加油,又可以在梅西百货买东西,还可以在希尔顿住店。不过那时的信用卡只能在有限的几个公司消费,而且只是少数富有人士的专有。要是在三几年,你在美国想用信用卡到国税局去报税,或者到殡仪馆办葬礼,联邦调查局肯定会把你当成黑手党派来找茬的。

这样的加油卡,购物卡,还只是信用卡的前身,只能算作记账卡(Charge Card)。它们和借记卡(Debit Card)相比,具有透支的功能,但是一般都只能提供一个月的赊销垫付款,每个月末都要求顾客付清账面余额。公司们发行这些借记卡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促进销售,培养客户忠诚度。这些信用卡不能在众多不同商家间通用。那时侯的加油卡和购物卡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各式卡的形状有徽章式的,有筹码形的,也有卡片型的;使用的材料有金属的,有赛璐珞胶片的,有纤维质料的,也有纸的。现在美国人把信用卡称作塑料卡。而真正的信用卡出现,还正好是塑料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普及的那个时代。

1949年的一个傍晚,纽约帝国大厦在余辉中映着落日的最后一抹金黄,曼哈顿中城(Midtown Manhattan)已经华灯初上,在帝国大厦阴影下,颇具盛名的餐馆少校小屋烧烤店(Major's Cabin Grill)中,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夜生活。餐馆的酒吧里,挤满了白领男女们,用酒精驱赶一天的工作疲劳。餐馆角落的一张桌子旁,正襟危坐着三位男士,他们和那些纵酒买醉的白领们有些不同。这三位在这里谈生意,谈一件生意上的麻烦事。第一位叫麦克纳马拉(Frank X. McNamara),是汉密尔顿信贷公司(the Hamilton Credit Corporation)的老板。第二位是麦克纳马拉的好朋友,叫阿尔佛雷德·布鲁明戴(Alfred Bloomingdale),是布鲁明黛百货公司(Bloomingdale's store)创始人的孙子。地球上的小资们都知道,布鲁明黛百货公司是和梅西百货公司(Macy’s)齐名美国高档百货公司。这位阿尔佛雷德,要是在今天的中国,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三世祖或者富三代的富家子弟。第三位是麦克纳马拉的私人律师。六十年前的美国,星巴克,哈根达斯,宜家这样的中国经典小资代码尚未形成。(当然到目前为止,美国人又努力了六十年,还是尚未产生美国自己的成型小资品味和经典小资代码。) 在四五十年代的美国,虽然该死的亨利·福特已经把私家车从权力地位的象征, 变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普通交通工具。而私人律师好像还一直是个有能力挣钱(或者烧钱)的标志。

这一桌人:一个金融公司老总,一个富三代,一个有钱人的私人律师,一起吃饭,谈生意,谈一件汉密尔顿信贷公司的麻烦事。大概是因为在谈麻烦事吧,老总和三世祖们,既没有叫要人陪酒,也没有到KTV进行正常的工作消费,这让我们的读者们觉得这些老总们有失身份,不太象成功人士。那么他们在讨论什么呢?事情是这样的,汉密尔顿信贷公司的一个客户没法偿付亏欠汉密尔顿的贷款。这位客户先生好像颇具生意头脑。他跟我们前面提到的穿越到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的中国小资一样,有一个巨大的皮夹和很多记账卡(Charge card)。不过这些加油卡,购物卡,旅店卡不是用来向邻居彰显他的成功人士身份,而是用来借给穷邻居们用的。那还是1949年,我们的雷锋刚刚才从万恶的旧社会里被解放出来,还没有来得及发表雷锋日记。而美国人民群众,不论是西点军校还是这位纽约的记账卡控,也就都还没有机会开始学习雷锋。和现在的美国一样,那时的美国也有很多穷人。这位先生的穷亲戚朋友邻居们常常没有钱给汽车加油,没有钱逛西尔斯百货。这位乐于助人的先生便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美孚加油卡,西尔斯百货购物卡给穷亲戚朋友邻居们用。既然乐于助人的先生不学雷锋,就跟朋友邻居说:“这笔钱你先花着,等你领了工资,连本金外加百分之五利息还我。”这个看似双赢的商机,让助人为乐先生开始颇有收益。所以他开始向汉密尔顿信贷公司贷款,用来扩大经营。不过当他的生意扩展到远亲近邻之外的时候,好人似乎没有得到好报,很多人花了他的记账卡以后,不是人间蒸发,就是当面赖账。结果这位好人先生只好现学现用,学习他的客户们赖帐的招数,来了个人间蒸发,来对付他的债主——汉密尔顿信贷公司。

麦克纳马拉先生和他的朋友们一边吃饭,一边讨论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来向这位助人为乐先生追讨债务。他们大概赞许了好人先生的生意头脑,也为他欠债不还并且人间蒸发的行为所恼火。当他们享受完了正餐牛排,喝完了杯中的波尔多红酒,吃完了意大利品味的甜点提拉米苏(tiramisu)之后,麦克纳马拉先生叫来侍者买单。当他手伸进口袋的时候,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带钱包。他只好低声和侍者解释:“对不起,我忘了带钱包,能不能借餐馆的电话用一用?”纽约城餐馆跑堂的和我们在《读者文摘》杂志里常见的充满爱心的美国人不属于一个物种。侍者大概使出了监视吃霸王餐者的镭射强度的目光,让我们的公司老总麦克纳马拉先生如芒在脊地和太太通了电话,做了如今的老总们定然不会做的一件事:告诉太太自己在某一个娱乐场所和客户谈生意,叫她火速带钱来解救“被困人质”。和世界上的其他老总一样,麦克纳马拉先生觉得这件事让他大失脸面,发誓以后绝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庶人之怒, 伏尸二人, 血溅五步;麦克纳马拉老总一怒,盈利千万,商机无数。麦克纳马拉先生那一夜没有睡着。不是因为麦太太追着他拷问为什么背着她在娱乐场所“谈生意”,而是因为麦克纳马拉先生发现了一个商机:为什么不能有一种信用卡可以在众多的场所使用?为什么不能在贷款公司和消费用户中间创造一个专门机构来处理信用卡的营运和交易?

差点被人当成吃霸王餐的现代信用卡发明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先生(Frank McNamara)

资料来源: Diner's Club

几天后,麦克纳马拉和另外两位那天同样被怀疑吃霸王餐的先生们讨论了这个商业计划,大家都“于我心有戚戚焉”。这三位马上掏钱投资,在1950年成立了餐者俱乐部卡公司(Diners Club 也称为“大来卡”)。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就此诞生。餐者俱乐部以经常旅行和在外就餐的商业销售人员为核心客户。作为中间营运商,餐者俱乐部一方面从金融市场上筹集借资金,另一方面向信用卡用户提供信用透支;一方面,向商家支付信用卡消费交易金额,另一方面向信用卡用户收取每月的账面余额。在这个模式下,餐者俱乐部卡集中有效地管理市场推广,运营交易,风险管理和用户帐单支付。在盈利模式上,餐者俱乐部一方面向商家按信用卡交易金额的比例收取手续费,另一方面,向持卡会员收取年费。在1950年,餐者俱乐部的年费为5美元,到2009年,其年费达到80美元。当时的餐者俱乐部卡和现在的信用卡还略有不同,虽然用户可以透支消费,每个月记账周期结束后,餐者俱乐部要求用户偿还全部账面余额。

到1951年,餐者俱乐部就发展到两万持卡会员。十年以后,餐者俱乐部卡用塑料卡替换了纸质卡。餐者俱乐部卡作为商业旅行者常用的信用卡,在众多的餐馆,酒店,机场和航空公司通用。1981年花旗银行收购了餐者俱乐部。2009年,在金融危机里的花旗银行以1.65亿美元的价格把餐者俱乐部出售给美国发现卡(Discover Card)。

信用卡业的另一个先驱,成立于1880年的美国运通卡(American Express),最早是个快递公司。运通在早年的私营邮差业务里发现,运货物远远不如运钞票赚钱快。在1882年,美国运通就开始了汇票(Money Order)业务。到后来,运通公司发现,人们在旅行中都喜欢穷家富路,常常携带大量现金旅行。然而,十九世纪的美国,并不比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安全,携带现金长途旅行往往具有很大的风险。在1891年,美国运通发明了旅行支票(Traveler's Check)。旅行支票可以在众多的旅店,交通枢纽和商场兑现和使用,一旦丢失,还可以挂失。解决了旅行者的一个大难题。至今,美国运通还是世界头号旅行支票发行商。到1958年,美国运通公司发现信用卡市场的巨大潜力,发行了第一张面向旅行和娱乐业消费的运通紫色系列记账卡。运通卡规定的其年费为6美元,比餐者俱乐部年费高一美元,以表明比餐者俱乐部高档一筹。当时的民众对运通卡非常欢迎,在正式发行之前,就有25万用户预订这张信用卡。五年后,美国运通后来居上.在世界各地拥有一百万运通卡用户,八万五千家联网商家。为吸引高端客户,运通公司在1966年推出了运通金卡,在1984年推出了白金卡。在1999年运通公司又推出了为极高端精英服务的运通黑卡。

早期的运通卡和餐者俱乐部卡一样是记账卡(charge card),用户每月都要付清账面余额。直到1987年,运通公司才推出运通的第一张全功能的信用卡Optima Card。这样的信用卡要求客户不必每月付清账面余额,只要支付利息和最低付款额,就可以长期保持账面借款余额。因为根据美国八十年代以前的法律,运通公司和餐者俱乐部不属于注册银行,所以不能发现循环借款(revolving)的信用卡来收取利息。而以这样的全功能的循环借款信用卡在1958年就以银行卡的形式出现了。

最早的两种信用卡,餐者俱乐部卡和运通卡有时被称作封闭式系统的信用卡公司(‘Closed-loop’ system)。这样的信用卡公司既管理信用卡网络,又管理信用卡户,同时和商家和信用卡用户直接支付结算。1966年出现的银行信用卡协会则被称为开放式信用卡系统(‘Open-loop’ systems)。

1958年,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推出了美国银行卡(BankAmericard)。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大规模使用的循环借款信用卡(Revolving Credit Credit)。这种信用卡具有现代信用卡的最重要的特征:用户可以在信用额度内消费,只要每月交纳银行规定的最低还款限额和利息,就可以保持正常信用卡使用功能。不过美国银行的信用卡发展历程,可谓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美国银行选择了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弗雷斯诺市( Fresno,California)作为美国银行卡的首发城市。美国银行消费者服务研究部(Consumer Serives Group)的约瑟夫威廉斯(Joseph Williams)是市场营销的大牛人,信用卡推广的先驱,他凭他的分析模型和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美国银行的老总们在弗雷斯诺市试发行信用卡。这次发行开创了市场行销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大规模信用卡邮寄推广。弗雷斯诺市人口25万,美国银行控制45%的银行市场份额。这样的市场空间,足以支持一定规模的信用卡消费。当时风行的餐者俱乐部卡和运通卡都要求每月付清账面余额,而其他的银行信用卡虽然不必每月付清账面余额,但是由于规模太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刷卡消费很不方便。美国银行这次前无古人地大手笔推出美国银行卡。在人口25万的小城弗雷斯诺市邮寄了6万张信用卡。几乎所有有正当职业的弗雷斯诺市民,都在自家邮箱里发现了一张的美国银行卡。只要他们在这张信用卡上签名,并和美国银行确认,激活这张信用卡,就自动成为美国银行卡会员。在这样轰轰烈烈的市场营销下,美国银行卡在加州攻城略地,到1959年10月,在加州,几乎所有经济状况良好的加州人,都收到了美国银行寄来的信用卡。美国银行在加州一下拥有了两百万信用卡用户,两万家联网商家。不过这次轰轰烈烈的极为成功的信用卡市场营销活动,也是美国信用卡风险管理历史上的一大败笔。到1959年12月,22%的美国银行卡用户拖欠信用卡,这让加州的警察和法院又有了一项新的专业工作:对付有关美国银行卡的信用卡欺诈。美国银行在这次历史性的信用卡大跃进里损失了两千万美元。(别忘了,那时候每35美元可以兑换1盎司/31.1克黄金!)

不过这两千万美元的代价最终推动创建了世界第一大信用卡网络。为了分担巨大的费用,当时亏损中的美国银行积极邀请其他银行加入美国银行卡网络,使美国银行卡网络一举成为美国最大的信用卡网络。到六十年代,美国银行又在加拿大,法国和英国和当地银行合作推广信用卡。1970年,美国银行将信用卡网络的控制权移交给各个发卡银行共同所有,创建美国国民银行卡公司(National BankAmericard Inc. NBI)。1974年又创立了IBANCO来管理美国银行卡的国际业务。1975年美国银行卡(BankAmericard)的各个分支都统一采用了一个全新的名称——维萨卡(VISA)。王蜀南私下觉得,当时建议取名VISA的这个人肯定和自己一样是个洋插队留学生,曾经在美国领事馆签证处外面徘徊,深谙签证(Visa)即等于美国(America)的道理。从诞生起就带美国黑老大头衔的维萨卡,至今还是世界头号信用卡网络,目前拥有17亿信用卡发行量,在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800百万联网商家和140万联网ATM机。

“既生瑜,何生亮。" 如果找个半仙给万事达卡(Matercard)批命,肯定会选这句判词。万事达卡的诞生,就是为了和信用卡的老大维萨卡竞争。1966年,美国银行的竞争对手,加州银行(Bank of California), 第一路易斯国立银行(First National Bank of Louisville, Kentucky),加州联合银行(United California Bank)等银行组建了银行际信用卡协会(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 ICA), 并且推出了万事达银行记账卡(Master Charge: The Interbank Card)。银行际信用卡协会这个名字,无论用英文还是中文,都实在拗口,因此在1979年,他们正式采用了万事达卡(Matercard)名称。2002年,万事达卡和欧洲的信用卡巨头欧洲国际支付卡(Europay International SA)合并。不过即使在合并后,万事达卡和维萨的个头相比,还是小了一号:万事达卡目前拥有9.8亿信用卡发行量和2800万联网商家。

四大信用卡品牌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年轻的一个,发现卡(Discover Card), 没有其他三家那么长的辉煌历史。不过发现卡的爆发史也是金融创新和市场营销的经典案例。发现卡的创始人不是银行金融机构,而是个百货公司。1985年,当时美国最大的零售商西尔斯百货(Sears)为了扩展经营业务范围创建了发现卡。作为深谙市场营销的零售商,西尔斯百货成功地推广了发现卡。发现卡首先在全球最昂贵的电视广告时段——全美职业橄榄球超级杯(Super Bowl)电视广告上推出,接着发现卡以铺天盖地的营销推广进入美国人的生活。在后来的十几年里,发现卡还一直占据着纽约时代广场上最显著的位置——新年彩球的黄金广告位置。发现卡的两个创新:零年费和现金折扣,让发现卡在美国的消费者中受到极大的欢迎。消费者忽然发现,原来信用卡年费根本就是信用卡公司的一大乱收费项目,自己居然被别的信用卡公司盘剥了这么多年;使用发现卡刷卡消费,不仅不是个负担,而且可以带来1%的现金折扣,这听起来好像是天上掉馅饼。觉悟了的消费者纷纷转向发现卡,这使这张信用卡在短短几年内得到迅速推广。然而九十年代以后,西尔斯百货倍受到沃尔玛(Wal-Mart)等折扣零售商冲击,最终在1993年出售了发现卡。1997年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成为发现卡的新主人。2007年,在经营危机里的摩根斯坦利没有为发现卡找到买家,最终让发现卡分离成为独立的公司。2008年,历史最短的信用卡品牌发现卡收购了历史最长的信用卡品牌餐者俱乐部。

在2005年的一天,北京前门全聚德烤鸭店又迎来了一批公款吃喝的老总们。这群人,从美国芝加哥坐上波音747头等舱,飞到了北京。下了飞机刚刚开完一个会,就匆匆地坐上豪华轿车直奔前门大街。自从牛群的相声“领导冒号”在春节晚会播出之后,全聚德烤鸭店还没有招待过这么高调的公款吃喝人员。这几位,不仅吃了烤鸭夹大葱蘸酱,喝了鸭架汤,而且还公然使用自己公司的信用卡消费。吃完饭后,他们还照相留念,并且现场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唯恐不留下证据,毫无公仆们纪念巴普洛夫诞辰时的含蓄。这几位对着镜头,举着金黄色的信用卡,唯恐天下不知。这张金黄色的信用卡,就是美国的发现卡。这几位老总,是美国发现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他的部下们。发现卡和中国银联(China Unionpay CUP)在2005年起就开始了战略联盟合作。中国银联的借记卡和信用卡可以在美国,加拿大,和中南美洲的发现卡联网商家和ATM机使用。美国发现卡也可以在中国银联所有的联网商家和ATM机使用。发现卡的老总们刚刚在北京和银联签约以后,按耐不住,直接跑前门去试试自己公司的发现卡好不好使。不久之后,银联的老总也专门到纽约梅西百货(Macy's)刷银联卡。不过我国的廉政建设显然强过美国,我们银联的老总没有大吃大喝,只是买了根领带。发现卡在美国目前有5000万客户,400万联网商家。具有中国银联标志的信用卡,都可以在美国这个信用卡网络内通用。

信用卡从1950年诞生到现在,60年内推广到全世界各个国家。美国目前已经有15亿张激活的信用卡。但是信用卡带来的问题也和信用卡的数量一样巨大。2007年,奥巴马在总统竞选纲领里把这个问题作为他的经济政策的重要部分。2009年,奥巴马入主白宫以后,积极推动国会通过了信用卡改革法案,用政府立法来推动信用卡业整顿,加强对信用卡发放机构的监管,力图消除信用卡行业对消费者的欺骗行为。

如果说信用卡在美国的发展是飞速的话,那么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就是光速了。信用卡是在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1978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和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国外信用卡在中国的业务。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历史上第一张人民币信用卡,珠江卡。1986年,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发行了第一张长城卡。1987年中国银行加入了维萨和万事达信用卡网络。1989年,工商银行发行了第一张牡丹卡。1991年农业银行推出了金穗卡,建设银行推出了建行维萨卡。1995年,工商银行和上海航空公司联合推出中国第一张联名卡--牡丹上航联名卡。1993年,在江泽民总书记的倡导下,金卡工程开始了中国金融业的电子化和网络化。2002年1月,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国银联建立了全国统一运营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这使得中国拥有了覆盖全国,并扩展到海外60多个国家的信用卡网络。目前中国银联拥有联网商户118万家,联网POS机185万台,联网ATM机17万台。

如果说上世纪末,信用卡在中国还只是在涉外行业通行的话,近几年,中国国内个人信用卡出现井喷式发展,每年以超过60%的速度增长,让信用卡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目前中国大陆信用卡持卡人数超过了3000万人,累计发行信用卡超过了1.5亿张。然而,就像美国信用卡早期的大发展大混乱一样,中国信用卡目前的大发展也问题重重。大多数发卡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还处于亏损阶段。而信用卡用户面对的混乱管理,信用欺诈,误导消费和信用风险,让中国银监会不得不介入,步奥巴马总统的后尘,对信用卡行业念起紧箍咒,加强对信用卡的监管。信用卡在中外都能够大行其道,和信用卡的效率和便利是分不开的。王蜀南对此深有体会。

通宝推:神仙驴,四条,听松,海底鼠拨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