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羽之死 -- 下山斯内普

共:💬94 🌺46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资料倒并不少,严耕望先生的方法也以普遍应用。

是从史传,墓碑,文信中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经过各层次的逻辑验证。

三国史的研究是比较成熟的,只不过学术界和社会界的方式有严重的差异,还有一个就是知识的垄断性。

研究刘封也是不难的,首先是基本所处格局的实力对比,二是结果的实力对比。这两点抓住了大概能判断动机范围了。主流对这点有两个观点,一个是认为诸葛亮主导的局,另一个认为是刘备主导的局。

先参考最近转了三次的观点。

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是刘备地跨荆益、北上攻曹复兴汉室的重大战略行动之一,应该是刘备最高决策层作出的,绝非关羽一人贸然行动。这点早在刘备屯新野三往诣诸葛亮时,诸葛亮就明确提出过。他说:“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呼?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一年(219年,亦即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退出汉中,刘备占汉中立为汉中王,又兵略鄂西北,与襄樊地区几乎连成一片,在荆州,又与孙吴划定边界成功,正是让关羽抽出兵力全力北上的最佳时机,实际上也就是诸葛亮上述建议具体实践的理想机遇

备一方面命孟达(宜都太守)从秭归北攻房陵(今湖北房县),随后又命刘封东援孟达,克上庸;另一方面遣费诗专程来荆州拜关羽为前将军,关羽于是稍后即率军北上攻打曹仁,展开了襄樊大战。刘备进击汉中、孟达自秭归北上和关羽自荆州北上,环环相扣,时间约在这年五月至八月间,前后不过三个月左右。刘备、诸葛亮就制定好的打通南北荆州以加强与汉中、益州的联系,伺机北向宛、洛、进击曹操的战略决策。然而这是很冒险的,因为自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方都力求有一个暂时相对平衡局面,如果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其他两方必然会联合起来,对付这一方。所以,当关羽大破曹军、威震华夏时,曹孙就紧锣密鼓,频频往来,共同对付关羽,如曹操“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权”(《三国志·关羽传》),孙权则遣吕蒙、陆逊乘荆州空虚之机,袭取荆州。关羽顿时被动,陷于以己之一孤军,力抗北曹东孙两国之军,怎么不失败?现在要问,在此关键时刻,刘备为什么毫无动向,《三国志·先主刘备传》在述及此事,仅以“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数句,轻描淡写地搪塞过去了《三国志·诸葛亮传》更先写建安十六年事后,即写建安二十六年事,其间十年事只字未提,诸葛亮这位著名“隆中对策”提出者竟这样悄然无声,作为著名的史家陈寿究竟是无意疏忽,还是有意回避,不能不令人生疑。刘备、应该也包括诸葛亮对形势估计不足,是他们战略失误和指挥失当所造成的。

这个观点可以开阔下视角,但归于战略不足是不严谨的说法,而关键时刻,刘备为的毫无动向,反应了一点,内部矛盾爆发。

我们不推过程,那么结果是什么,是刘备旧部全面衰退。似乎诸葛亮是最终受益者吧。

那么着两派观点都得到支撑,一个是刘备发动的,结果被反扑了,最后依靠推高诸葛亮来妥协,以赵云为妥协方形成微弱的平衡桥梁

另一个是诸葛亮,以退为进,不时的沉默,而这种阶段沉默也是最好的推播助澜的方式,荆州派系关系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棋子”的沉默,和隐性默契。最后让他赢得了真正的崛起。

当然还是更胜者认为不断促使北伐的诸葛亮埋下下一招真正的暗棋,赢可胜,败亦胜。

撇开这些观点,而刘封为什么会这个时间出现在这个位置,而不是其他人,这就是核心所在。浅显的观点认为是刘备派出的监视或妥协,但利益纠纷错综复杂的局面下,任何一个人出现在每个位置,都是博弈的结果,而刘备系是主导的博弈者,战前统筹下不同意见者,没错。但蜀汉政权有他的特殊性在,它的博弈的矩阵不是一种力量能主导的。也同样有可能是益州派派出的对权力分配的一个立场。同样能进能退。

再从孟达的角度看,降魏本身代表着在蜀汉的不容。

“孟达畏惧刘备可能会治其不对关羽进行援救的罪行”

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刘备力量不具主导性。他意识到自己是最前沿牺牲品。而他到魏的地位将是极为低下的,个人内心的成本博弈已经说明了一切。当然有人拿新城太守来说事,这里不详论了。

其实就看刘封在关羽战败后的位置,就能说明一切了,是不敢动,不是大义什么的,而诸葛亮也在此后抓住一个机会让刘备去掉之,亮其中用心,呵呵。

每个人在这种复杂诡秘的局势都有自己的格和局,纵横密布的浪潮中,水流的方向却是一定的,而且大家心里都明明白白,利益为一切。可笑的是古代最高度程度的默契的高度分工就在其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