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旧文一篇,贺清华百岁华诞 -- lucase

共:💬1 🌺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旧文一篇,贺清华百岁华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苦难岁月中的学堂弦歌——筚路蓝缕的梅贻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提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不能不提到梅贻琦校长。

虽说联大是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合并组建,但是由于时局和匆忙内迁的原因,三校的物资和设备几乎损失殆尽。所以,梅校长“名为守成,实同再造”。“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句话,月涵先生还是当得的。

在这里还要澄清一个事实,联大的领导实行校务委员会制度。由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共同组成校务委员会。但是由于此时蒋梦麟正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长的职务,需要留任陪都重庆处理部务。张伯苓担任国民参政会议长和重庆南开中学校长职务,也无法驻留昆明处理校务,所以梅贻琦就以常委身份长期在昆明处理联大事务。

三校之中,清华和南开两校颇多渊源。抗战前即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月涵就是天津南开中学堂(南开中学前身)的毕业生,所以在张伯苓面前终身执弟子礼。除此之外,两校的教授也多是旧相识,所以清华和南开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嫌隙。

然而由于学校风格和风气的差异,在联大早期,原北大师生对联大内部的一些事务,颇多腹诽,一个时期甚至有另谋他处的打算。幸赖梅贻琦从中调停,多方奔走才使得联大各派联合始终。联大的家底多由清华所出,然梅校长不顾原清华诸教授的反对,任命原北大教授郑天挺先生担任联大教务长一职。

联大在昆明8年,素有“民主堡垒”之称,一方面有赖云南省长龙云的庇护,另一方面也与梅先生一贯秉持“教授治校”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教授治校”虽是民初以来就有教育家提出口号,但是落实最为坚定的,唯有国立清华大学。梅贻琦先生于1931年12月开始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当时清华大学从留美预备学校转为国立大学不过3年。但是到了抗战前的1935年,清华大学已经一跃成为与北京大学、中央大学等校齐名的顶尖学府。这不能不说是月涵先生心力所致。当时的北平即有“北大老,师大穷,燕京清华好融通,辅仁是座和尚庙,六根不净莫报名”的民谣可以佐证。

在由清华大学校内诸君整理出版的《梅贻琦日记1941-1946》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联大处在一个相当困苦的境地。一方面要忍受抗战岁月里的物质痛苦,另一方面还要躲避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实在是让人慨叹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的困难。日记中曾有记载,一次日军轰炸之后,联大本部唯一的图书馆被日军飞机炸为平地,图书资料损失殆尽。蒋梦麟先生当时恰逢由重庆至昆明,视察校务。看到如此情景,蒋梦麟先生一言不发,呆坐于图书馆地基之上。梅先生几欲垂泪,然仍劝说蒋先生,好在人员没有损失,还有办法可想云云。

联大于1946年解散,三校回北平和天津复校。梅贻琦先生依然担任清华校长直至1948年底赴美。后于1950年代返回台湾创办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并于校长任上去世。两岸清华师生尊月涵公为“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不仅仅是清华永远的校长,亦由于他于抗战中领导西南联大全始全终,延揽国士作育英才,堪称联大的精神象征。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