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伤寒论》辨六经病的理论渊源 -- 弦音醉舸

共:💬21 🌺8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五十一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温湿,有热病,有温病”,此语固然可以解释这“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但更简单明了的解释是:这些有发热症状的外感病,原理都和“伤寒”发病原理相近。

或愈或死,皆以病六七日间,

---- 外感疾病发病急骤,痊愈也迅速,病程在一周左右,若遇危重的外感发热,若不及时正确处理,身体也只够六七天时间的消耗。

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 有些人外感疾病一周不能痊愈,需要十日以上。临床上或生活中,出现这种状况的人不少,感冒一次要两个礼拜才好。

岐伯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 详细解释:

1.“巨阳”有称大阳,又称太阳,这里是指足太阳膀胱经;

2.“诸阳之属也”,即‘诸阳属之“,翻译过来就是各条阳经都和它(足太阳膀胱经)相连(属:连属):1).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眥,上额交巅上...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其与督脉交于巅;2).阳蹻之脉(足太阳之别脉。起于跟中穴,循外踝上行,入风池穴。阴阳蹻脉交会于目内眦,入属于脑。)与足太阳交于目内眥;3).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頞”即两眼之间印堂,印堂两侧为目内眥,故足太阳与足阳明交于兹。4)手太阳脉:出肩解,绕肩甲,交肩上,入缺盆......。两侧手太阳之脉交于大椎穴后方才还入缺盆,是以必与足太阳有交集。5).手阳明:上肩,出髃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历代注解“柱骨之会上”为天柱骨上,即大椎穴。6).足少阳:起于目兑眥,上抵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足少阳所循行耳后风池穴,虽然距离足太阳“还出别下项”的出口处“风府”穴较近,但没有与足太阳经气相交的明显证据。手少阳循行与足太阳亦无交集。==>诸阳之脉,仅手足少阳脉与足太阳脉无显著交集。

我们知道,十二经脉流转的是营气(脉内)和卫气(脉外),并没有别的“阳气”或“阴气”,故而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只是根据它们的循行部位来区分的,因之每条经脉的气血分布量也不同(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各条经脉之间气血均同源于人体之血以及后天水谷所化生的营卫之气,所谓“血液循环,一气流转”。

足太阳经脉的生理状况:循行部位最长(整个头、颈、腰、背、大小腿至足小指),偏偏血多气少(这也好理解,足太阳在人体最外围,胃中水谷产生的气充盈人体的话,最外围肯定是最薄弱的,而胃自己附属的经脉足阳明经脉中的气是最多。)。

生理决定病理,当外来寒邪侵袭人体时,外周血管收缩,中心血流量增大,这时在体表分布的气血大量减少,足太阳经脉由于卫护之气最弱,故被外寒损伤最先,损伤带来的经气郁滞必然导致其循行部位上的各种临床见症:头痛、背痛、腰脊痛。至于恶寒发热,那是由于寒邪侵袭人体带来的全身症状,并不局限于太阳经脉。

故而当临床外感后出现头痛、背痛、腰脊痛并伴有恶寒发热这些“象”(症象)时,我们就可以判断为太阳病,因为有太阳经气的损伤见症嘛(是全身性的外感疾病,“太阳病”只是用来命名以标志特征:病邪浅,在体表。《内经》中的治疗也不是取太阳经脉穴位,而是全身性取穴(五十九刺)的)!

3.“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如果身体素质较好的人,遇到“寒邪”时,只会出现太阳经气的郁滞症象(这些征象反过来说明了寒邪带来的损伤比较轻浅,是表症,在可控范围),但如果一个身体素质很差的人,遇到“寒邪”时,就有可能出现寒邪直中脏腑的情况,这个属于里症,由于寒邪的外来性,所以又不仅仅是里症,而是表里皆伤,是谓“两感于寒”!

4.寒邪直中脏腑,跟寒邪侵袭体表一样,都是全身性的反应,其直中的寒邪,侵犯五脏,必然也会在最薄弱的那个脏器率先表现出症状,五脏中,那一个脏器最薄弱呢?是肾脏,五脏以血为基,其强弱不同于卫外的体表是决定于气,五脏的强弱取决于“血”的多寡,而足少阴“多气少血”,是五脏中的弱者!所以如果一个患者出现“两感于寒”的征象,那必然首先见到的是“太阳与少阴俱病”。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常与变”。上面描述寒邪侵袭人体的病理过程是基于人体各部位/五脏的生理特性之上的,是为“常”;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是千篇一律的,当一个肝部分切除的患者,遇到寒邪直中的话,它最薄弱的脏器就不是肾脏(少阴),而是肝脏(厥阴),疾病的表现必然不会按照“太阳与少阴俱病”的原理出现;同理,当一个胃肠道常年虚弱的病人,遇到普通的侵袭体表的寒邪时,他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就不一定是太阳病的见症:头痛,背痛,腰脊痛,发热恶寒等等,而肯定会伴随胃肠道系统的症状,这就“变”,临床疗效的取得,就在于知常达变!

5.“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由于“寒邪”自身的特性(寒主收敛),结合人体的生理特性,有上述病程;其它性质的外感疾病,依理可推。比如当温热之邪侵犯人体时,会带来全身症状,,由于温热之邪本身的特性(耗散),人体最容易出现症状的部位,就不在是“少气”的太阳经了,而是“多血多气”的阳明经,这个时候“多”,反而成为了一种特定环境下的薄弱!好比万贯家财,在如今是富贵,在文革时代,就是灾难。

---------------------

努力写作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