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经略》创刊 -- 南渝霜华

共:💬336 🌺1489 🌵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贾晋京:日本地震将如何影响全球能源格局?

日本此次大地震的最显著后果,不是地震和海啸造成的直接破坏,而是福岛第一核电站被海啸摧毁后的核泄漏“长期化”。日本是个缺少能源资源的国家,却是2010年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历史上,能源瓶颈一直是困扰日本发展路径的最大问题之一,这个国家为了能源可能做出选择经常是惊人的:1941年日本不惜拿整个国家的前途做赌注冒险偷袭珍珠港,目的也就是为了印尼的石油。此次大地震与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泄漏,使日本面临“有史以来最大危机”(菅直人语)。在灾后重建需要能源供给的时候,福岛第一核电站却不得不采取封堆措施,这显然会导致一连串影响全球能源格局变动的后果。日本地震将对全球能源造成的影响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地震前日本约26%的发电量来自核电。核电在日本的能源结构占有特殊位置,2007年3月的日本《能源基本计划》中,确立了“核能立国计划”,计划到2030年将核电占比增加到30%到40%。“核能立国”其实是日本长期战略选择的结果:由于长期以来日本石油进口量中80%-990%都来自中东,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就比欧美更为严重。大力发展核电其实是对石油、煤炭过于依赖进口的反思结果。

日本难以放弃核电

不过这次地震可以说结结实实给“核能立国”的日本能源战略打了一闷棍。不仅福岛第一核电站六台机组将全部被封堆,日本多座核电站此前就曾长期篡改安全数据甚至瞒报事故的劣迹也被曝光,日本的核电政策本身也由此受到质疑。由于美国在三哩岛核泄漏事故之后核电发展曾长期停滞,因此近日多有分析认为日本也可能将改变核能立国的政策取向,转而寻求可替代的能源发展方向。

而我打算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日本只可能短期放缓核电计划,震后危机时期一过,日本会变本加厉地发展核电。下面将在对日本地震对全球能源格局造成何种影响的分析中论证这一判断。

日本地震对能源格局的影响可以按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短期,一年到两年时间内的影响;中期,短期之后到五年之内这段时间的影响;长期,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影响。

短期而言,由于核泄漏造成的巨大舆论压力及多台核电机组封堆或停机的影响,日本势必会提出替代性的能源计划。替代性的计划只能从比较现实的角度去考虑,虽然现在“清洁能源”的概念很热门,但日本实际上不存在用清洁能源填补核电“缺口”的可能性。道理在于:日本仅有的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是水利,但目前日本大中型水电站的站址已开发完毕,没有进一步开发空间。地热能虽然日本也比较丰富,但开发成本较高。至于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甚至在二三十年内都不具备成为能源结构中主要组成部分的可能性。

灾后重建将拉高能源价格

因此,日本震后重建能够依赖的只能是石油和煤炭,短期内可能大力增加的是天然气消费量。

日本有大量的石油储备,震前日本的国家原油储备量为91天,规定量为5100万千升,分别储存在日本10个国有储备基地(储备量约3427万千升)和18个民间储备基地中(储备量1660万千升)。此外,日本另有民间储备量76天约4011万千升。这些石油储备量可以起到国际油价快速上涨情况下的价格“防波堤”作用。不过,日本地震仍将成为推高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由于中东局势动荡及利比亚问题等因素,4月初纽约和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已分别涨至108美元和122美元上方。日本野村证券曾在年初预计2011年内国际油价可能将涨至220美元,这是震前的预计,如果按此预计,加上日本震后重建及中东危机可能长期化甚至扩大化因素,以及国际货币因素,国际油价可能出现的高位还应上调。

国际油价上涨日本只能是被动承受者。因此如果不堪重负,不排除日本会整合现有的“日本石油开发株式会社”等几家并不强大的石油公司的力量,参与海外石油权益争夺的可能性,不过这种可能性不会太大。

除了油价,煤价也在暴涨。年初占到国际煤炭出口量四分之一以上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等州发生大洪水,造成国际煤炭价格持续上涨。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Energy Statistics of OECD Countries 2010”提供的数据,2009年日本煤电约占总发电量的25%。在核电机组关停的情况下,日本向印尼、澳大利亚等国增加购买煤炭可能进一步推高国际煤价。

天然气是日本能源结构中另一重头,日本有二十多座天然气发电厂,并且跟澳大利亚签有每年进口400万吨LNG(液化天然气)的长期协议。日本增加天然气进口量可能会对国际天然气贸易格局产生影响。天然气价格的特殊性在于,尚未形成国际石油交易那样的期货交易体系和基准定价制度,而大部分常规储量又被俄罗斯和中亚所控制,因此俄罗斯虎视眈眈意欲在争夺国际天然气定价权方面有一番作为。2004年之前中日之间曾有俄罗斯输气管道的“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后来随着中俄就输油管道达成协议及俄罗斯因北方四岛等问题否决日本希望的“安纳线”而告一段落。不过如果震后形势迫使日本不得不向俄罗斯寻求增加天然气供给的话,相关政策博弈可能再度浮出水面。

带动国际关系格局变化

中期而言,日本不具有更多依赖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能力,或者说日本承受不起“弃核”的成本,因为日本经济已经不是1970年代之前的那个日本经济了。所以,“弃核”转而依赖石油、煤炭、天然气,只能是短期行为。

“弃核”成本一方面是要更多面对国际石油、煤炭、天然气价格的起伏,这对日本来说是不可控因素,另一方面,重大的地缘政治考量也是日本不可能“弃核”的原因。

21世纪以来,日本能源外交的重点逐渐转向中亚。

2007年4月,时任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率领200多人的代表团访问哈萨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战略性开发援助”协议,从哈萨克斯坦获得了长期铀矿权益。其中,日本伊藤忠商社与哈萨克国营核能公司Kazatomprom签订了长达10年,总共3000吨浓缩铀的购货协议。

2011年2月,日本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海江田万里与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鲁斯塔姆·阿齐莫夫达成铀矿、稀土等矿产资源开发协议,伊藤忠商社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纳沃伊矿山冶金联合体签订了长达10年的金属铀采购合同,据称其内容为,未来10年,伊藤忠商社将每年自乌购买500-1000吨金属铀。

此外,日本2009年还曾与俄罗斯达成铀矿合作开发协议。这些长期铀矿合作协议,既是日本实现“核能立国”中长期目标的基础,也是日本不能违约的合同。日本不可能放弃这些合同,因此也不可能真正“弃核”。

日本不会弃核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实际上将来新建的核反应堆都会是安全性能很好的三代推甚至有些会是四代堆,是不会出现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二号堆所发生的问题的。在西方这样传统上民间社团参与政策能力很强的社会,部分社会组织和政党反核是能够阻碍整个国家核电发展计划的,而在日本这样的社会,这是不可能的。

不过,日本的核泄漏到真有可能成为欧洲甚至美国核电发展计划的阻碍。近年来欧洲绿党影响政策的能力日益增加,造成欧洲未来核能发展进程的推迟不是没有可能。那样的话,日本圈占更多全球铀矿权益,借此实现进入中亚、增加天然气“话语权”的野心反而更容易实现。

长期而言,震后能源短缺会刺激日本加速实施海洋扩张计划,造成周边形势,特别是与中国摩擦加深。

日本是个本土没有战略纵深的国家,因此日本拿海洋当战略纵深来开发。日本之所以长期在钓鱼岛等领土问题上异常顽固,就是因为涉及以钓鱼岛为基点可划出的18万平方公里中日争议海域中,有潜在的巨大油气资源储量。此外,日本还宣布在冲绳海槽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储量,其规模巨大到将来甚至可能使日本从能源进口国变身能源出口国。虽然可燃冰资源实现商业化开发可能还需20年,但的确是一种比较确定的前景。

当前全球能源大格局中最重大的趋势性变化就是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技术成熟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必将使美国这样的能源进口“大户”20年内变成能源自给国家甚至能源出口国。可燃冰也是非常规天然气的一种,日本也有可能在20后凭借可燃冰实现能源自给。

能够肯定的是,非常规天然气、四代核反应堆等技术上的重大变化加上中东危机、日本地震这样的不确定性冲击,必将造成能源乃至货币格局的重大变革,带来一个变动不安的世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