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3)四十年代的我们

四十年代的我们

看过一大批四十年代中期英国人的照片和影像之后,你很可能会注意到许多扎眼的体态差异:松厚褶皱的衣服,疲倦的面容,还有满嘴烂牙。工人阶级妇女的笑容露出一片狗窦大开,走下飞机的政客们则是两排龅齿,只能从嘴角把笑容往外挤。这个国家此时还不会用现代方式来修饰自己的仪容仪表。出于十分实际的考量,马桶盖式发型几乎是所有男性的首选。妇女们的爱美之心也很得到难满足。美国士兵来到英国参战之前都会得到警告,说英国姑娘们都有点脏兮兮的,而且“满手满头发都是油,擦也擦不掉”。当时有很多面向妇女的生活窍门,例如在没有香波的时候可以用干毛巾使劲蹭头发,或者用开水蒸汽熏烫。战争期间上百万人不得不放弃泡澡的习惯,改用海绵蘸温水擦身。如果言重一点,嗅觉过于敏锐的人与四十年代的大部分英国人打交道恐怕不会太舒服。化妆品也是千金难买,妇女们只得将食用油、煤烟、鞋油以及爽身粉等等全部调动起来,尽管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使用化妆品还是不正经的表现。其他老年人则整天眯着双眼,或者伸手看不清五指,稍好一点的能戴一副丑到掉渣的酒瓶底式眼镜,还不是免费的(1)。四十年代中期的我们与今天这个喷香水、穿名牌甚至不惜开刀整容的自恋国度大不相同。随便哪个年龄段的人看上去都比今天的同龄人显老——儿童除外,他们都穿短裤,裙子和搭扣鞋,看上去普遍显小。

城市里的主要燃料是煤,煤烟把空气熏得污浊不堪,再加上长久以来英国人好看人门面的传统,使得大衣与雨伞远比今天流行。在 股票交易所,在足球场的观众席,在逛商店的妇女当中,帽子随处可见。照片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鲜活的证据,让我们看到当年即便是家道优渥之人也常常穿着乱作一团的的衣服出门。干洗店还没有问世,洗衣机还没有普及。在一个体力劳动者占据劳动力大多数的国家,一个人的穿着就是他所处阶级与职业的明证:大多数人都穿厚夹克,厚羊毛裤,还有皮靴子;中产阶级则一定穿着今天看来有些厚实的三件套与活领子。休闲装这一概念还不为人知——一件旧衬衣或者粗呢外套就是替换正装的首选。一套衣服的穿着时间要比今天长得多,所以补丁自然在所难免。战争期间生产的民用服装都是所谓的“实用装”,带着特别的标签,以省布为第一目标,口袋、衣褶与扣子的数目都比今天少。当时流行的男裤裤腿卷边也遭到禁止。直到五十年代英国的街头仍能看到实用装带来的影响。有钱人自然可以依靠战前就置办下来的上等衣物度日,但是对工人阶级来说,1941年生效的面料配给制度意味着想要保证温暖与体面必须费一番气力。

由于配给制主要影响面料的数量而非质量,穷人受到的打击更大。政府开展各种活动,号召人们重新利用旧衣服,还给出各种用意良好的建议,例如加厚“腋下区域”,或者把旧毛衣拆了重新织,自然这些举措无助于鼓舞人们的情绪。对于妇女来说,长筒袜或内衣抽丝以后根本没办法替换。战时的时装就是难看的代名词——军装式的便帽,或者平顶女帽,身上穿着短裙与剪裁很爷们的外套——妇女们亲切地称之为“男人装”。一统天下的色调是闷灰色、暗蓝色或深棕色。她们脚上穿的是厚底粗鞋带的“楔形鞋”。如果怀孕了,就得自己动手改衣服穿——充分发扬“新旧三年,缝补三年”的优良作风。主妇们抱怨说布票下发的速度总赶不上小孩长个的速度。孩子们的裤腿总是盖不住脚踝,外衣勉强够尺寸,斑驳的袖口里是明显偏小的毛衣。这倒不是说战后的英国人不会打扮。进口美国电影里面满是无可挑剔的着装典范,报纸上也刊登着最富有、最夺目的英国人形象,从安东尼.艾登到国王本人,无不穿着考究。但是谁也不敢装时髦。男人们因为没有拿得出手的衣服而不敢参加酒局,妇女们不敢在灯光明亮的餐厅用餐,因为她们的腿上没穿丝袜,而是用茶锈涂了一层,袜线也是画上去的。

(1) http://bbs.uker.net/thread-229424-1-1.html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