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长平之战的军事地理与战术问题 -- 秋原
今天一早在SB的军普区看见嫖相发的关于军事地理的帖子,俺看过多少也是有感触的,对文里对秦赵长平一战当中关于地形、战场态势与双方战略层次的分析,多少有自己的保留意见。
趁今早有点闲功夫,整理汇总一下,斗胆发个帖子,请大家多多批评~
分析长平之战这场尚处在青铜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无论在军事地理还是具体的交战过程当中,许多方面都和嫖相论述有些出入的~
1、两军互相对峙没错,但各自坚守的阵地很清晰,并非犬牙交错。在王龁VS廉颇阶段,后者作战不利丢弃了丹河河谷西岸的空仓岭,退守丹河东岸。廉颇此后再不出战,两军以丹河为界,沿山岭走向凭险建立防线,互相对峙、监视。双方的阵地非常清晰,而不是犬牙交错~
2、廉颇退守的丹河东岸长壁垒还不是赵军的最后一道防御阵地(只是两军对峙时赵军的前沿阵地),在他们身后大致沿东-东北-北方向的丹朱岭一线还有一道更坚固的壁垒阵地,这才是赵军的主阵地。
至于秦军,他们也没闲着,既然河东岸的赵军已经在山岭上固守阵地,攻不下来,那么秦军也相应地在河西岸的山岭上修筑了同样的壁垒阵地(即西长壁)。
双方形成了各有两道防线,夹河对峙的局面~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面两点,俺附图两幅如下:
图一是长平一战双方对峙的形式图,网上找的。图二是GOOGLE的丹河河谷的地形图。依照图一和文字描述,在图二上分别在丹河东、西两岸以较细的红、黑直线描述两军对峙时依山岭修筑的前沿阵地(秦军为西长壁、赵军为东长壁)。两军在东、西长壁之后,还都固守着各自更坚固的第二道防线——秦军为空仓岭防线(黑粗线)、赵军为丹朱岭防线(红粗线)。
王龁廉颇对峙的三年里,双方人马就是以这种态势存在的。双方的几十万人马,部署在各自的前沿阵地、第二道防线和防线之后。双方的指挥所(或说司令部),则全在第二道防线之后~
3、有一点必须肯定,即嫖相说双方增兵是保护自己的侧翼(或者说寻机突击、包抄对方的侧翼),这话是非常正确的。
从图上就可以看出来,双方的各自两道阵地就是利用河谷两边的自然山岭构成。守军凭险地固守,那么对方如果从正面进攻的话,显然难度极大。假设秦向东越过河,从正面去攻赵的前沿阵地,这是一个很艰难的事情(历史已经证明,秦军没攻下来)。而且处在第二道防线的赵军会给他们前线的战友不断地支持和增援;如果秦不去正面攻击赵的第一道防线,而是穿插到第一与第二道防线之间呢——首先他要耗费更多的兵力和迂回路程、其次将遭到两道防线赵军的夹攻,这显然是一个杯具……
那么要想进攻的话,很自然的态势就是寻找薄弱环节,比如山岭中间的断崾之类的地形;沿正面阵地向穿插到第一防线的两侧和后面去。如果某一方做出这种行动的话,那么对方也肯定要做出类似的行动——加固、延伸本方的第二道防线,让延伸开的防线二保护防线一的两侧,防止对方实施穿插。同时,各自据守的山岭阵地即是出击阵地、也是防御阵地。对方加宽,你也要加宽——阵地加宽导致防御正面扩大,需要不断调兵上来以弥补单位正面上的兵力密度——这就是为什么双方在看似这么一个小河谷地区却聚集几十万近百万兵力的主要原因。
所以,地图上双方的第二道防线远比第一道防线长,就有三个原因:
A、当敌人渡河向前沿阵地发起正面攻击时,本方主力从第二道防线出击增援前线;
B、以宽大的方向保护前沿阵地的侧翼,防止对方突破包抄到第一道防线后面去。
C:第二道防线还维系着各自的后勤/补给运输通道
综上三点,俺做个总结:
王龁VS廉颇对峙的三年岁月,双方在河谷两边构成了各有两道放火墙的宽正面大纵深防线。好的方面是没有给对方留下战场战术上的破绽,形成了僵持对峙的局面;坏的方面就是双方集中了太多的兵力,随着时间的延续消耗着各自的战略战争资源,直到其中一方支持不住为止……
4、把地形搞清楚,然后就可以说人物了。先简单提下廉颇,其实廉的指挥在这一阶段总体来说,是中规中矩的。这场战争不是他发动的,争上党这种“与虎谋食”的脑残主意也不是他出的。要怪的话,也应该去追究孝成王与平原君这俩糊涂蛋,没有廉颇的问题。廉颇在这一仗前后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职业军人——上面的国家领导人关起门来做了一个战略层次的决定,然后要求他这个军事指挥官去施行具体的战术行动而已——何况前者在决定时候根本没有咨询后者的意见(妈了个逼的,赵国自武灵王之后,真是黄鼠狼下耗子)。
廉颇早初战失利后退守丹河东岸凭险坚守阵地,这是一个稳妥的决定。至于说“巩固防御的战术是非差得当的”,导致为保护侧翼而导致战线过长,兵力集中导致资源消耗国力支持不下去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涉及战略决策的高度了,显然不是廉颇的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也没有凭线据守更好的战术了。而后当赵过感觉到国力吃紧张时,在求和和合纵方面接二连三的失误更是国君在战略层次上的昏招,也与廉颇无关。
5、好了,现在俺们说下马服子赵括的问题了。
“白起是绝对顶不住赵括的猪突进攻的”——说句不客气的话了,我无论如何也不敢赞同嫖相这一句。
如上面1~3点我对战场地形的介绍。双方已经僵持三年了。既然秦军攻不下河东岸赵军的第一道阵地;反过来,怎么能肯定赵括就能猪突在河西岸秦军的第一道阵地呢?何况在第一道阵地之后,秦军后面还有一道更坚固的空仓岭阵地……
我想:嫖相给赵括、白起作出这个结论,是他有一个错误的前提——“双方在这个地区互相对峙,阵地犬牙交错”
这个问题我在回帖一开始就说明了:双方的阵地恰恰不是犬牙交错的。双方各自依地形坚守了两条防线,尽管山岭的走向不规整,在山岭之间看似有平整的谷地,但这是口袋,哪个愣头青敢穿插进去,势必遭到对方前后两道阵地的合力围攻。
就在这个时候,伟大的、自负的、勇敢的马服子赵括出现了。他主动跳出来扮演这个愣头青。今天看来,他为白起成名做出的贡献,恐怕要比王龁还大。
6、赵括在上任后作出的一系列脑残指挥,不必赘述。但我可以肯定,这位少爷绝对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喷子,因为他连此前两军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阳谋”都没有重视!
这个阳谋,就是我前面反复提及的“双防火墙”当中的第二道防线(赵之丹朱岭、秦之空仓岭)。
获胜的白起是要感谢他的前任的王龁,后者这三年看似乎没有进展,但实际上建立起由两条防线构成的“双防火墙”攻守体系——前一道防线用来和敌人对峙,后一道防线即是前一道防线的支援,更在保护前一道防线的侧翼,让敌人不敢轻易穿插进来。同理:敌军指挥官廉颇也建立了完全类似的“双防火墙”。
双方夹丹河的第一道防线(即图上的细黑、红线),只起到对峙和监视对方的作用,只部署相对少数的兵力。大部队都部署在第二到防线后面。这么说不是没有依据的,从后面的战场形式发展可以看出:赵括率领赵军主力从丹朱岭阵地出发,渡河进攻秦的西长壁阵地;白起趁赵军进攻受挫,趁机令2万5千奇兵和5千骑兵从空仓岭阵地出发,分别在南北断了赵军的侧翼——由此可见,第二道防线才是关键因素——赵军舍弃丹朱岭防线导致被包围,秦军趁机从空仓岭出击包围了赵军。
在王龁VS廉颇时期,双方已经建立了各由两道防线构成的对峙局面,都以第二道防线作为自己的核心阵地,同时也都明白对方的部署,所以这是一个让双方僵持不下的阳谋。
马服子连这个阳谋都把握不住,只能说,此人实在太“二”了~
7、
司马公的《史记》里没有记载对马服子个人性情与成长方面太多的文字。不过从他如此崇尚进攻这点来说,我个人觉的他受他父亲马服君影响比较大,尤其是让马服君一战成名的阏与之战。“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显然,俺在马服子身上,不难看到了继承自他爹的这种对“勇”的推崇。但遗憾的是,他机械地继承发扬了他爹的“勇”,却把“智”字忘光了
阏与之战当中,马服君先是用计蒙住了秦国奸细,实现了出奇不意的目的,这是“用智”的体现;然后从谏抢占北山至高点,这有“凭险”的眼光。战国后期,尚处在使用青铜兵器的时代,“地利”这一条的作用相当大。
再看其子在长平的表现:离开本方核心阵地,不智;渡河仰攻对方在山岭告地的前沿阵地,又是以短击长。除了“勇”以外,这位少爷身上再没有哪点象他爹了……
8、关于军事地理的另外一个因素。
长平之战后半阶段,马服子是怎么冒然出击,秦军又是怎么施行包围战术的过程,大家都清楚的很。但既然说到了“军事”和“地理”,那么,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个关键因素没有被人关注到,这就是丹河~
马服子率赵军出击,是在当年的8月,正是夏末秋初的季节。而这个季节,又正好是中国北方汛期的末段,河流的水位在这个时候最高,水量和流速也极大!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赵军可以被秦军围困46天之久——包围圈里的几十万赵军密集分布在丹河两岸(临近现今山西高平市区附近),粮食和马匹(还包括人)虽然越吃越少,淡水却一点都不缺!如果他们是被围困在街亭麦积山上,怕是连三天都撑不下了。
同样,这条正值汛期的河流,对渡河进攻秦军西长壁的赵军,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也会造成非常明显的麻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关于长平之战的军事地理与战术问题
🙂双方几十万人马对峙三年,如果确是如此,则赵败不足为奇 1 回车 字374 2012-05-03 09:56:58
🙂你从哪里考证出秦国当时是半游牧的 scorpioking 字0 2012-05-08 19:54:57
🙂考证的没有,不过想当然尔 回车 字853 2012-05-09 10:58:55
😄老大,秦国和赵国是同祖啊 1 scorpioking 字112 2012-05-10 12:11:50
🙂具体挑几处错 6 迷途笨狼 字1029 2011-04-07 07:23:50
🙂古战场实地情况 43 皎然一品 字1764 2012-04-28 18:50:32
🙂不信书你打算信春哥吗 1 夏商楚歌 字1332 2012-04-30 12: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