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略论“短缺经济学”的理论失误及其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误导 -- 镭射

共:💬45 🌺6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没有理解朴在说什么

朴的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储蓄的本国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购买资本品,因此它不是有效的投资来源。

分析一下他的这个观点。古典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储蓄=投资”公式,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因为民众的储蓄可以被企业经营者用贷款、股票等形式从银行调出集中使用,因此银行内的储蓄额,可以被视为有效的投资来源,只要找到合适的项目,银行的储蓄可立即转化为投资。

朴圣相的理论揭示了这个公式的隐含前提,即:它只有在这些被储蓄的本国货币可以直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到资本品时才成立。因为发展中国家储蓄的本国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购买资本品,因此这个“储蓄=投资”的公式对于发展中国家不成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按这个方子照方抓药,企图调动银行储蓄来“刺激经济”,结果只能是引发通货膨胀。

不妨借用他的这个思考模式来分析苏联的经济问题。什么是“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何谓有支付能力?就是消费方用于支付的手段可以被生产方用来作为支付维持生产的手段,其中包括用于支付购买资本品的手段。科尔内在《短缺经济学》中描述了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广泛存在的“持币待购”现象,但他没有意识到的是,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消费者所持有的货币(包括他们的银行储蓄)都是本国货币(比如苏联的卢布),这些货币不能在国际市场上直接购买资本品。因此苏东各国民众手中持有的本国货币,并不是有效需求。这就是科尔内最致命的理论误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