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网络隐私:事无不可对人言 -- forsake

共:💬5 🌺11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网络隐私:事无不可对人言

这年头,还有隐私吗?就在你认为Facebook、QQ空间分享你的生活状态,Twitter、微博存储你说过的每一句话,Foursquare、切客/ 街旁记录你去过的商店和街道……这一切已经挑战你底线的当口,新一代的网站又脱颖而出:Dscover.me,Sitesimon还有Voyurl纷纷决定——是到公布你上网记录的时候了。

当然,人家也是有限度的:你登录网上银行的历史会被自动隐去,毕竟由此引起的法律纠纷,不是谁都能承担得起;而最重要的,还是分享网页浏览记录与否,终归需要你的许可才行。但问题也来了:真的会有这么多人,愿意把自己在虚拟世界的每一个脚印,都拿出来给别人看么?不会,这可能是我们最直接的反应。但如果仔细想想,似乎就不太确定:在Facebook、Twitter以及Foursquare等等推出之前,很多人不也是认为,这些既挑战隐私又无聊的玩意儿,是不可能成功的吗?结果又如何?

如果说,我们现在是在进行一场网络隐私保卫战的话,那么现实很残酷:守卫者节节败退,防线正一道道的被突破。至于最后能退到哪里——抱歉,还真的没人知道。当然,很多老顽固会说:不管别人怎么讲,反正我是既不用社交网站,也不玩位置分享,咱的隐私谁也动不了。也许吧。但从网民整体来看,乐意分享信息的人越来越多,也是明摆着的事儿。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隐私的开放程度,是老一辈无法想象的——这又是为什么?

一个解释,是年轻人相对于成年人,经历更少、收入也更低,因此公布隐私后,所带来的风险较小。确实,同样是感情经历曝光,小孩子们也就是吵个架,换个男女朋友,但成年人可能就要面对身败名裂、妻离子散的下场;同样是帐号被盗,小时候不过是丢掉了游戏里的装备,长大了就可能是数以万计的财产失窃。但这个理由的问题是:只解释了“失”,而没有说明“得”。虽然青年时代,公布隐私的损失更小,但无论多么小,也仍然是损失——不要小看新一代,只赔不赚的买卖是没有人愿意做的。那么,让人分享隐私的动力,也就是收益在哪里?

在于社交需求,在于对建立“关系”的渴望。社交,对愤世嫉俗的宅男们来说,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但对绝大部分人,它是建立彼此信任,加入某个社群的必经之路。更大的朋友圈,更受人信任,显然利大于弊。那么,如何取得更多的信任?自然是让人了解你的一言一行了。现实也是如此:交游广阔,受人欢迎的家伙,往往更愿意和人分享自己的各种信息——以隐私换取信任,这不是愚蠢,而是很聪明的做法。而如果你要加入某个圈子,一个详细的自我介绍,往往是必然的选择——这不就是分享隐私么?

在这点上,青年人的需求要远远高于成年人。对后者来说,其婚姻、家庭、朋友以及同事等等圈子已然固定,熟人之间也非常了解,对加入新群体的要求不多,所要做的只是维持现有关系而已。而年轻人们就要更努力的去加入各种新圈子,更快的建立其他人对自己的信任。隐私分享,显然是加速这一过程的捷径。会不会有风险?当然有。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年轻人这么做损失更小,获益更大。理性的选择,自然不是在公布隐私与否上犹豫,而是如何更好更快的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一点一滴。

同样是隐私分享,在成年人看来是疯狂和愚蠢,在新一代看来则是理性和聪明——两者都对,只是所处的位置和利益不同而已——所谓代沟,大概就是如此。所以,在以成年人为主的群体中,推广信息分享会非常困难和敏感,但在学生里却会轻松许多。这可能也是为什么Facebook这类以校园起家的社交网站风生水起,而Google的社区尝试却屡战屡败的原因吧。

那么,当社交网站的用户们随着年龄增长,对隐私的态度是否会改变,趋向保守,对社交的要求会逐渐减少?肯定会的。就像现实中的社区一样,这类网站要么会面临成年用户的大量迁离,要么会逐渐成为老年俱乐部,面临老化、甚至分崩离析的危险。若想避免这样的下场,社交网站们需要不停的引入新鲜血液,设法同时满足新老两代的需求,并加速二者的融合——这可不太容易。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一代又一代的社交网站们,还真的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恐怕不是欧阳修老先生能想象的吧?

我的互联网日记系列:

索引地址

关键词(Tags): #互联网日记#社交网站#隐私元宝推荐:老马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