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民工荒说起(上) -- 月色溶溶

共:💬283 🌺1578 🌵2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觉得没那么简单

当然,民工工资提高,议价能力增强,就业增加,都是好事。但是,这说明的是从金字塔形社会开始转型,能不能转成枣核形,还很难讲。

按网上查到的,官方媒体公布的统计局数字(2005和2000年数字来自统计局公报),2010年的名义GDP已经是2005年的2倍多了(397983亿:183868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19109:10493,农村人均纯收入5919:3255。这里面2010年的GDP是初步数字,05年GDP是核算后数字。GDP为2.16倍,人均收入都为1.82倍。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130756万人,2010年数字还没有,2009年是133474万人。所以2010年人口数估计比2005年只增加3%。再往前,2010年GDP是2000年的4.45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倍,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6倍。

中国统计的GDP按各行业增加值算,增加值里面包括收入,又都是统计局的数字,所以相关性还是比较强的。那么就是说,收入占GDP比例下降了。收入增速与GDP增速之差还挺大。

如果持续这样下去就有点问题了。首先这说明中国劳动力供给还是很大,仍然是就业压力大的形势。

这届政府是着力提升了底层人民的收入。尤其是农村,效果很明显,00年到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5年到10年就拉平了。而且还有很多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但是,如果GDP增速还一直快于收入增速的话,会出现虽然实际收入增加,但是金字塔底变宽的趋势。即低收入人口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多,虽然现在的低收入比过去的低收入要高很多,也就是底层人口收入增加,但次底层没有增加。也就是忙总去年写的文章,【讨论】民工荒真相猜想:中国特色的滞胀已经来了吗?

/article/2747715

忙总这篇文章写的主要是现象,里面分析不多。有些话我是同意的,比如

但由于2008年实施的投资计划大多投向铁路、公路、基础设施,这些项目拉动就业的效果很小。

我一直是非常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拉动就业的效果很小。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中国现在的技术也相当出色,运营效率也很高。所以基础设施建设用的人不多,工期又短。比如京沪高铁,比较高的时期全线只用工10多万人,工期2年半,投资2200多亿。当然可以说他拉动了多少机械,设备,建材行业的就业。不过把那些东西的产量折成工时算,还是没有多少就业。比如京沪高铁用了500多万吨钢,宝钢年产量快4000万吨,职工人数6万多人。所以京沪高铁用的钢相当于几千人一年的工作量。

所以忙总说

所以首要任务是要调整投资结构,也即以创造就业为投资第一要务。

我觉得也是对的。

当然我不觉得基建投资大。我一直这个观点,就跟农产品比。2009年的产量:

粮食产量53082万吨

棉花产量640万吨

油料产量3100万吨

糖料产量12200万吨

烤烟产量280万吨

茶叶产量135万吨

肉类总产量7642万吨

牛奶产量3518万吨

禽蛋产量2741万吨

水产品产量5120万吨

上面这些里面还没有酒和蔬菜。这些东西按最终消费计(在GDP里面投资和消费是并列的),比基建投资大多了。比如,2010年全国卷烟销售额比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还大。如果一家人1年置办大件的投资比吃吃喝喝还少很多,那不能算投资很大吧?

房地产投资那个数字也不算大,4万多亿,1年给全国每人投资了1.x平方米?还是连工商业都算上了,听起来就让人泄气阿。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觉得主要说明中国的发展程度还是低。但是民工荒已经来了,不是一年两年了,而且有越来越厉害的趋势。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已经有几轮了。最早战前的欧美的不算,四小龙和日本也就干了2,30年。到中国这里,往多了算,现在也就20年,似乎拐点就要来了,中国还有这么多人口。不是说中国也要往外转,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盈利能力已经要不行了。

也就是说,中国面临的问题是既要增加就业,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这个收入是要相对于物价增加。中国这么多的人口,听起来这简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现在面对的是个全方位的问题。民工荒倒逼产业升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大的不可替代性,服务业那些就不用说了,工业的部分也很难,否则前几轮那些国家和地区就找到替代的办法了。

我想产业升级不能说这买卖我就不干了,这是不现实的。而且,劳动密集型产业绝大多数都是产业链中的一环,如果提高整条产业链的效率,还是可以解决一定问题的。主要的还是要发展生产力,同时也要解决分配问题。发展生产力虽然是主要要素,不过似乎自然发展的动力还是比较大的,分配的制度问题不确定性就大了。这个分配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已经过了靠福利(包括免农业税和农业补贴等)和社保之类起作用的阶段了。关键应该是资本分配了,这个当然不是直接把钱分了,而是金融服务阿,市场开放啊,公平竞争阿,融资成本阿这些,当然还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要不都是空文。

目前大干基建我觉得还是对的,归根结底这是首先升级了的产业(相对发达国家,投资少,性能高,产量大,而且不是靠低人力成本。还有什么产业能做到这一点?),又是提供稀缺产品。基础设施决定着基本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的丰富程度,是发展一切生产力的基础。所以当前投资基建是很合适的。具体项目当然要规划好。我觉得基本没有超前一说,要在中国当前发展程度,土地人口资源条件下解决既增加就业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只有使用神器级别的玩艺才行,而且要尽早弄好。当然,价格也要合适。比如,能不能发国债把所有收费公路剩余资产给置换了,然后都取消收费。现在中国的国债水平还是很低的。铁路投资里面从铁道部1/4,地方政府1/4,贷款1/2改为铁道部1/4,地方政府1/4,中央1/4,优惠长期贷款1/4。中央出1/4并不过分,因为铁路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要交国税(当然也交地税,不过地方政府出钱了阿),这也好大一笔,运营以后也交税。这税先不收一段时间总可以吧?然后把高铁价格降20%,普铁价格涨20%。优惠长期贷款,给国外建基础设施都有,怎么给自己建倒没有了呢?当然这些就是我个人随便一想。

不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城市大建新城我觉得是两回事。这两样东西投入产出比不同。

总之,民工荒确实是好现象,说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不过在这个阶段要继续前进,面对的是更加困难的问题。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要坚持做下去,要能尽可能地提高非劳动密集环节的效率。

通宝推:问天,常识主义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