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黄连腌制的橄榄 -- 史文恭
知青包括2种,回乡知青和下乡知青。前者是多数,即农民出身的学生,后者是少数,即城市学生。
刚建国的时候,中学生紧缺,紧缺到大学招生,中学毕业生不够的程度。不得不动员一部分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和一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干部报考。所以那时候学生不存在什么就业问题。
等到中学毕业生逐渐增多,大学没有同比例增加,这个问题就来了。
这里还有个问题——城乡差别。其实严格说来,不是城乡差别,是工农差别问题。县城里的居民,许多也是公社里的农民,山野间矿山的工人,也算吃商品粮的城里人。对于一个极端缺乏工业的国家来说,提高工业待遇,让最优秀的年轻人趋向于参加工业-军事组织,这没什么问题。刚建国的时候,工业人口不足全中国的1%,许多城里人都是依附于进城地主,买办,对工业化毫无贡献的奢侈化三产。到了毛泽东时代快结束的时候,已经快一亿工业人口。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工业人口的子女是否天然地继承了这个特权?
知青政策的回答是不应该,当时的国民待遇是当农民,种地,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资源。所以,下乡知青,回乡知青,都应该平等地先种地,再选拔出优秀的去读书、工作、参军。为啥下乡知青要抱怨,回乡知青就不能抱怨?我看都没啥抱怨的,因为在下乡知青大批下乡的同时,还在大规模招工,征兵。来源就是这两种人。招工数量还略超过下乡数量——当然招工数字也被回乡知青分享,所以下乡知青颇为不满。但为啥不满呢?为啥这个特权天生是你的呢?
楼主说下乡知青优秀,回乡知青就不优秀?
其实,这事归根结底是工业经济本身扩张不如工业化教育快造成的。解决起来也很简单——教育不要铺那么大摊子就行了。不知道谁赞成这个观点? 当然了,没有教育超前培养人口,就没有接下来30年的辉煌。从76年到80年代的低谷,中学生减少了将近一半,要是当年不铺那么大摊子,你们说,是不是就没有这个低潮了?还是照旧减少一半.........
说下乡知青享受国民待遇,其实是超国民待遇了,他们有补贴,有安家费,还有知青办专门照顾。为啥不满? 下乡知青中,招工,参军,当赤脚医生和地方干部的比例,远高于回乡知青。他们为啥说下乡不公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好像父亲在...俺的年龄大不起来... 7 醉寺 字1018 2011-01-18 08:16:25
🙂知青问题 我要普及一个常识
🙂备战备荒 3 青争水深流 字534 2011-01-20 03:06:30
🙂你这个常识有错误。 20 njyd 字652 2011-01-15 09:15:57
🙂那个时期的农村中学毕业生就被你开除到知识青年队伍之外了 2 马前卒 字330 2011-01-17 17:37:59
🙂看来你还是有误解。 1 njyd 字504 2011-01-18 06: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