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英雄贴]关于秦国武器的误区与探讨 -- 梦晓半生

共:💬34 🌺6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贴个越王勾践剑之谜助兴

越王勾践剑之谜

越王勾践剑出土

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楚国贵族墓(距春秋时代楚国别都纪南城故址七公里)。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体的左手边,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战国策?赵策》记载,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F”;《越绝书?宝剑篇》也记有名剑鉴赏家薛烛对越王勾践的“纯钧”宝剑评论说:“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钣,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职冰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一物”。而《庄子?刻意篇》则云:吴越之剑“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其身价之重自不待言。

根据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等有关专家进行的科学测定,越王勾践剑的主要的成份是青铜和锡,还含有少量的铅、铁、镍和硫等,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充分显示了当时越国铸剑工匠的高超的技艺。

1973年6月在日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时,这把宝剑和东汉的银楼玉衣都是其中的精品,郭沫若先生在展出前,专为勾践剑和银楼玉衣题诗一首,诗云:“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搂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并指出“剑铭自作,实赖民工;衣被王躯,裁成对革。创造历史者,并北英雄帝王,乃是人民工匠。

国之重宝――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出土之后,仅于1965年底及“文革”初期,在湖北有过短期展出;

在九十年代末之前的三十多年间,该剑在国内一直是“藏而不展”的。直到1999年4月,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前夕,越王勾践剑先是运抵首都北京作短期展出(1999年4月15日运抵北京);1999年国庆节后运回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

新快报讯 想亲眼见识一下2000多年前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以及被称为“外星人”的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青铜面具吗?从本月29日起,“泛珠三角文物精华展”及“湖北省楚文物精品展”将在省博物馆与广大市民见面。昨日,展品已全部运至广州开始布展。

  据悉,“湖北楚文化精品展”是在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和湖北省省委书记俞正声

的共同商榷下推出的,102件(套)展品包括有青铜器、丝织刺绣工艺品和髹漆艺术品等。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出土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宝级的文物―――“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了。

  昨日,当工作人员首度开箱亮出越王勾践剑时,在场记者无不惊叹连连。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且依然锋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20多层的复印纸,剑从中间“唰”一声一划全破。怪不得它是我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而“吴王夫差矛”完全可与“越王勾践剑”相媲美。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矛长29.5厘米,器身遍饰菱形几何花纹,锋刃锐利,下部镌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作)自甬(用)”八字,矛身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

  -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制作极其精美。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靠近剑格的地方有两行鸟篆铭文,共8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越王勾践剑,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剑,出土时为何依然寒气逼人,毫无锈蚀,锋利无比,稍一用力,便可将多层白纸划破?剑身上整齐排列的黑色菱形暗花纹是如何铸造的?在没有现代精密车磨床工艺的情形之下,古代铸剑大师又是如何铸造出剑首上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

  一个又一个谜团,吸引了大量文物工作者、民间工艺大师等苦心钻研,试图揭开蕴藏在千年古剑身上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许光国,湖北荆州市郢都青铜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他也是越王勾践剑众多仰慕者中的一员,年满60的他一直痴迷于解开越王勾践剑的铸造之谜。2004年2月5日,许光国用他布满伤痕的老手把一颗“做旧”后的琉璃牢牢镶嵌在青铜剑的剑格上,耗尽他14年心血仿制的越王勾践剑终于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目前许光国仿制的越王勾践剑已经被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收藏。

  许光国仿制了越王勾践剑,也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在这把千古奇剑身上,它究竟有何神秘之处。

  古墓惊现神秘青铜宝剑,制作精美,历经千年没有丝毫锈迹,依然锋利无比。

  越王勾践剑是1965年12月在湖北省荆州江陵县境内,纪山西麓和八岭山东麓一带望山楚墓群中的一号楚墓中发现的。谭维四是当时主持发掘工作的考古队队长,当年就是他亲手把越王勾践剑从墓地里捧出来的。

  据谭维四回忆,当时他们在墓主棺内人骨架的左侧,发现了一柄装在黑色漆木剑盒内,配有剑鞘的青铜剑。刚开始他们并未觉得青铜剑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当考古人员将青铜剑从剑鞘中抽出来的那一瞬间,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把青铜剑制作极其精美,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更为奇特的是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后,剑身依然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不见一丝锈迹。当现场有人伸手去拿剑,手指刚一碰到剑刃,殷红的鲜血顿时流了出来,可见剑的锋利程度。

  根据墓内的竹简考证,墓主人应为邵固,系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的大贵族,那么他是否就是拥有这把旷世宝剑的幸运儿呢?

  很多出土的古剑都选择了在剑格也就是剑身和剑柄之间的椭圆部分锲刻剑主人的名字,这把神秘的青铜宝剑会不会也遵循这个传统呢?果不其然,就在靠近剑格的地方,考古人员发现了两行鸟篆铭文,共8个字,这种古文字,史称“鸟虫文”,是篆书的变体。

  在现场没有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考古人员初步解读出铭文中六个字为“越王”、“自作(乍)用剑”,可见这是一把越王的佩剑。但是剩余两个代表越王名字的字却让专家无从解释,春秋时越国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称王起,先后有9位越王,究竟此剑是哪位越王的呢?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当年在著名考古学家方壮猷教授的主持下,在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以书信往来为主要方式的学术讨论。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交流、切磋研讨,铭文终于被确认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越王剑的主人终于浮出水面,原来就是那位春秋晚期赫赫有名的霸主,卧薪尝胆的勾践。

  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勾践剑为什么不带一丝锈迹?剑身的菱形花纹又是如何形成的?

  谭维四告诉我们,为了解开越王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早在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他们发现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剑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锋利无比。剑身菱形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看来古人极有可能是在剑身表面做过人工处理,才使得越王勾践剑能历经千年不锈。

  20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的谭德锐研究员也开始对越王勾践剑的菱形花纹进行研究,通过对菱形花纹的成分、结构等进行分析测试,终于从剑身表面0.01毫米厚度的金属表层发现了化学处理痕迹,谭德锐研究员据此推断,古人果然是通过腐蚀的化学手段得到了剑身菱形花纹。

  无独有偶,这次许光国采用的也是化学方法――硫化工艺,经过上千次试验才仿制成功了剑身的菱形花纹。

  但是与谭德锐几乎同时,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的副研究员董亚巍,认为古人不可能掌握在近代才出现的化学外镀手段,他认为菱形花纹是通过传统的铸造手段制作出来的。董亚巍也确实用传统铸剑方法铸造出来了一把带有菱形花纹的宝剑。

   不可否认,古人的青铜铸剑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但是要完全破解古代铸剑师究竟用何种技艺铸造出了这样一把旷世奇剑,现在可能还为时尚早。

【引子】名剑千古之谜

  2400年前,中国。

  列国争雄,烽烟四起。各路诸侯竞相制造精密武器。

  晚期霸主越王勾践,共有五把青铜宝剑。史书评价:“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

  39年前,湖北江陵。

  在望山一号楚墓中的黑漆木箱内,一把青铜剑被人发现。在场文物工作者回忆,一名开采队员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

  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16层白纸划破。

  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经考证,此剑是越王佩剑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剑”、“青铜剑之王”美誉。

  剑在地下埋藏2000余年,仍是寒光逼人。现虽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中,但剑上疑惑仍待破解:

  勾践剑为何在墓中被水浸泡2000多年仍锋芒毕露,寒气逼人?

  绚丽的菱形暗纹如何产生?

  古人采用何种精密技术铸出剑柄上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个同心圆?

  ……

  许光国,60岁,荆州市郢都青铜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当工人时开始收集古代青铜器残片、断件和相关资料,决心攻克千古之谜。 2004年2月5日下午3时,许光国说自己清楚地记得这个时刻。

  这个年满六十的老人,用满布伤痕的老手把一颗“作旧”后的琉璃牢牢镶嵌在越王剑上时,他说,他自己也被震惊了。

  为了这把剑,他说自己耗去了14年的“艰难岁月”。

  许出身工艺世家,从小对青铜艺术喜爱有加,上世纪70年代供职于一家工艺美术厂。

  70年代末,许辞职“下海”,开办一家钟表精修门面。

  许光国坦陈,精修钟表的绝活不仅为他现在铸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且近10年的成功经营还赚了百万家产,这为后来投资铸剑,累积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资金”。 许光国伸出双手,记者看到了道道伤痕。

  这是一双粗糙的老手。看得出来,已被各种化学物质侵蚀过。

  许说,1990年,他抛下了生意,将精力与家产投入铸剑艺术中,并在自家开起了小型私人作坊。

  他的目标,就是做出一把越王勾践剑,但在当时,许光国还“不敢做”。

  当年,他铸造了自己有生以来的第一把青铜剑。许光国遗憾地告诉记者,那把剑,他“送人了”。

  在过去的14年间,许光国不停地摸索着铸剑技术。用他自己的话描述是:功力,从一成、两成,最终到九成。

  这些进程背后,是千余次的实验,克服“常人无法想象之苦”。

  为铸出一把好剑,许光国经常“几天几夜不睡”,守在火炉旁,观察铜液的颜色、变化温度,每两个小时记录下各项反应数据。

  在许的作坊里,常年配备着创可贴、创伤药水与闹钟。很多时候,因为睡迷糊了,惊醒过来的他来不及取工具,直接就用手去化学药剂中捞剑,久而久之,“双手也就变得不成样了”。

  许光国的朋友反问记者:“你看过电视电影里,那些铸剑师傅因为对剑不满意时的神情吗?老许就是那样,想不通了就拼命想,还想不通,就用头撞墙!”

【突破】破解五大难点

越王勾践剑,好就好在剑上蕴藏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秘密。文物学家认为其中有五项很难突破,许光国一一求解:

  其一,这把利器上的铜锡配比,特别是剑锋与剑身上的配比不同,一直以来没有得到精确的量化数据,这直接关系到宝剑的色泽、气味等。许光国事后告诉记者,难度其实并不算太大,但需要反复实验,与真剑对比,“很费时间,没人愿意干”;

  其二,在越王剑的剑柄空端,藏着11道手工刻制的同心圆,在过去的很多年中,这项技术,一直被仿制者们用车床工艺代替着,许光国说“现代气息太浓了”,他的同心圆间隔最小的只有0.1毫米,这都是凭双手制造出来的,精修钟表时打下的功底帮了他很大的忙;

  其三,越王剑上的菱形花纹,是多年以来人们在想方设法攻破的谜,许光国在一次研讨会上得知这门工艺是一种化学反应时,独创出了“硫化工艺”,攻下这一难关;

  其四,许光国用了最近5年的时间,制造出了一种“包浆”,为高仿越王剑穿上了一层2000多年的“衣服”,很好地解决防腐问题。

  最后,越王剑上刻有“越王勾践/制造用剑”八个金丝字,这八个字是在多年前被郭沫若先生破译的。许光国结合“失蜡法”,用尖针精细刻画,终于完成这一任务。

  谈到这五大难点时,许光国总是只把话说一半,他承认“不愿意透露机密”,这是他“一辈子的心血,是命”。

  在记者的追问下,许光国才就他的“包浆”透露了一个字:铬。

  这是一种相当稀有的金属。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是如何获知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2004年3月27日,许氏高仿越王剑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这项民间艺术就此从地下走到台面。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故宫博物院10多位青铜器专家认为,许光国的仿真品“破解了勾践剑制作诸多谜团,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奇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4岁高龄的史树青为高仿越王剑的打分是:90分。许光国印象最深的是,有位专家说:除了历史和良心可以鉴别它的真假外,别无他法。

  许氏高仿越王剑最终被三大博物馆(院)同时收藏。记者了解到,这把高仿剑长为56.2厘米,宽5.1厘米,与真剑尺寸稍有差距,许告诉记者,这是他故意为之,其用意在于区别于真剑,避免不法分子“瞄”上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