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BBC关于中印贸易想到 -- 晨枫

共:💬557 🌺8607 🌵3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的作风大家都知道,因为一向如此。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连载

《地理和气候对古代文明的决定性影响》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803919

在大背景下阐述过这个问题。我在这里不想做搬运工。

1,

严格来说,东北亚民族与西方民族的接触在全球并不是最迟的,西班牙大帆船的定期航行开通时,欧洲人对于北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深入才刚刚开始,与波斯、印度的贸易往来如果不算阿拉伯商人的中转,也并不比与东亚的交往明显更多。

你仅仅举了西方刚刚开始殖民的时候,然后几百年呢?都不存在了。西方刚开始殖民的时候,和哪方面联系都不多,然后这就是一个永恒状态?

而如果考察改变(传统社会结构、思想等)与建设近现代化国家的成功的关联度考虑,光从与传统相比的改变来看,西方自己改变的程度不比东北亚更轻。这些反过来恰恰都证明了我而非你的观点:最重要的是重构适应近现代社会的新文化新结构,而不是什么原来的传统。

问题在于,在和西方接触后新文化新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别的地方的原住民就是形不成适应现代社会的新文化新结构?我那篇连载进行了详细的回答。

2。

对,重要的是改变和改变是否成功,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公认的超稳定结构,没有任何证据和逻辑可以证明这种超稳定结构更有利于彻底的社会变革。

纵观世界史,中国的那种社会结构其实并不是最稳定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它的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其实排名最后一位。所谓的超级稳定完全是自己只和自己比较的结果。

3,

你在回避实质差别,接受一万美元援助与接受一亿美元援助,作用是一样的吗?在人均GDP几十几百美元的时候接受数千万美元的援助与人均几千几万美元接受数千万元美元的援助,作用也一样吗?

你可以把同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情况都罗列一下,看看日韩台接受的美国援助到底处于什么位置?数据说明问题,而不是结论说明结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