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共:💬905 🌺501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3季 多事之秋 第10章 改弦更张

按本文的惯例,每逢新君即位都要介绍一下新君基本背景,为此首先要从泥涅师的名字谈起。泥涅师的常见拼法有两种,一是Narseh ,音译为纳塞赫,例如网上常见的《波斯-伊朗君主列表》等等;二是Narses 或 Narseus,音译为纳尔西斯,6世纪与贝利撒留其名的东罗马宦官名将、意大利东哥特王国的征服者纳尔西斯(478-573)也叫这个名字,这位大宦官是逃亡东罗马的安息皇族后裔。《亚尔斯兰战记》中帕尔斯国的军师那尔撒斯(Narsus, Narcasse),无疑也是这个名字。《新唐书 西域传》记载道,萨珊帝国亡国后,一位皇族泥涅师逃往东土大唐,受封为左威卫将军。这位泥涅师与我们的新君同名,所以本文使用泥涅师这个译法。

泥涅师(Narses)这个词的来历,可说起来话长了。我们知道波斯与高种姓印度人一样,都是来自中亚草原的雅利安人后裔。泥涅师一词在印度、波斯的神话或宗教中起源相同,但之后的发展过程却大相径庭。印度雅利安人最早的经典《梨俱吠陀》(Rig Veda, Rgveda)中,最重要的神有两位:雷神因陀罗(Indra)、火神阿耆尼(Agni),也就是《亚尔斯兰战记》中的【因德拉、阿古尼】。近年印度发射的【烈火导弹】就以阿耆尼/Agni命名,英语中的着火、点燃/ignite,与Agni 同源。除了他们二位大神,还有许多次一等的神,其中就包括毗湿奴(Vishnu, Visnu)。Vis的本意是进入、遍入(to enter into, to pervade),因此也被汉译为【遍入天】。他在《梨俱吠陀》中,是个光芒四射的形象,本身又有【遍入】之意,那么他大致是太阳神。火神阿耆尼有三相【于天界为太阳,于空界为闪电,于地界则为常火】,故而毗湿奴与阿耆尼有关,但又他经常跟着雷神因陀罗转,相当于后者的随从。除了人的形象外,毗湿奴还有一个野兽的化身。顺便说一句,在梵文中,化身叫做阿凡达/Avatar,电影《阿凡达》就以Avatar 命名。

在之后的印度雅利安经典中,毗湿奴的地位越来越高,化身/阿凡达、事迹也越来越多,形象与家族也丰满起来,最终与湿婆(Shiva)、梵天(Brahma)并称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主管创造;毗湿奴主管维持;湿婆主管破坏。毗湿奴的妻子是《亚尔斯兰战记》中提到的【拉克休美女神】(Lakshmi/Lakasmi),通常译法是吉祥天女/大功德天/宝藏天女,主管幸福与财富,印度最重要的节日—排灯节,就是纪念她的。印度首富、钢铁大王拉克休美-米塔尔(Lakshmi Mittal)的名字,也是吉祥天女。毗湿奴长着一身蓝青色皮肤,有10大化身,即10大阿凡达,与本文有关有3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毗湿奴与妻子吉祥天女/拉克休美。电影《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土著纳威人形象,当出自蓝色皮肤的毗湿奴 =====

3.野猪 婆罗诃(Varaha, 也译作瓦拉哈),与妖魔Hiranyaksha搏斗了一千年,最后杀死对手,从洪水深渊中拯救出沉溺的大地女神昔弥(Prithvi)。这个化身/阿凡达,显然与化身为野猪的波斯战神巴赫兰,有密切的关系。

  4.人狮 那罗悉诃(Narasimha, 也译作那罗辛哈),将魔王希兰亚卡西普(Hiranyakasipu)撕成碎片并吃掉。

  9.佛陀 (Buddha),即佛祖释迦牟尼。佛陀降格为毗湿奴的化身之一,说明佛教在印度本土已走向衰微,被印度教吸收同化。

其中的第4化身那罗悉诃(Narasimha),也写作Narasingh, Narasinga, Narashima。

Narasingh == Nara + singh。

nara == 人、人类(man, human)。

singh == 狮子 == 辛格。

作为一个合成词,那罗悉诃是个狮头人身的阿凡达,形象与地中海世界的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Sphinx)恰好相反。著名印度政治活动家纳拉扬(J. P. Narayan),这个 Narayan 是毗湿奴的别名 Narayana 的变形,有 【人/nara】 词根,意为【人的道路,人的方向】(path of man, direction of a human)。singh/狮子/辛格则是至今印度、巴基斯坦人常用的名字,例如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富裕小国新加坡(Singapore),本意是梵文的狮子城,新加坡的 logo 鱼尾狮,正是用了狮子含义。泥涅师(Narses)的印度文化来源,就是那罗悉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化身为那罗悉诃的毗湿奴 =====

说完印度再说波斯。《梨俱吠陀》中的火神阿耆尼(Agni),在古波斯文中写作Atar,更晚的巴列维文中写作Adhur, Adar。他的人格化是火神,泛化则为火、火焰、火坛,还包括看不见却能感知的火,以及抽象化的纯洁概念。古波斯历法中的9月、每月第9日为火月、火日。9月9日就是火月火日,与中国的九九重阳暗合。祆教成形之后,火神Atar成了阿胡拉-马兹达的儿子,他身边有个助手叫Nairyo-Sangha,或Neriosang,巴列维文中写作Neryosang。这位神祗Nairyo-Sangha,与印度的那罗悉诃(Narasinga)同源,他的主要工作不是降妖驱魔,而是充当阿胡拉-马兹达与人类之间的信使,文辞点说是天使,通俗点是通讯员,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交通、运输、邮政之神赫尔墨斯(Hermes)。泥涅师的波斯文化来源,就是Nairyo-Sangha。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泥涅师的银币。他的皇冠的特点在于,上面有4根有叶子的椰枣枝条,这是帝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 =====

泥涅师的银币正面文字为:【信仰的捍卫者,马兹达的信徒,伊朗的王中王,来自上天的雅利安人的后裔】(Defender of the faith, Mazdayasna, King of Kings of Iran, of celetial Aryan origins)。薄板状王冠上排满密密麻麻的开片,象征太阳神密特拉的光芒,王冠的前后左右各有一根椰枣枝条。Oyrmbos (皇冠上面的球状物)为丝绸制成,胡子和头发用丝带扎起,修剪得整整齐齐又不长的发辫搭在后颈上。斗篷或者上装前方没有扎起,而是敞开露出胸膛。

背面是他的的专有圣火坛【泥涅师之火】。坛的左侧是头戴皇冠的泥涅师,右侧是头戴太阳神密特拉冠的教士。俩人都面向火坛,左手持权杖,右手握悬挂于腰间的剑柄。

做为一位非正常即位的君主,泥涅师必须要对前任进行清算,借此表明自己的合法性。三位巴赫兰的权力基础,是大国师卡提尔为首的博士集团或教廷。《塔巴里史》中透露了一个细节,巴赫兰二世即位时,一群【大人物们】(great ones)前来道贺。泥涅师即位时,来道贺的是【贵族们和大人物们】(nobles and the great ones),由此可见所谓的【大人物们】是祆教博士,泥涅师朝的贵族比博士更受重要,或者泥涅师更依赖贵族们的支持,故而在行文时将贵族放在博士们前面。

如果泥涅师要清算巴赫兰王朝,大国师卡提尔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人物。泥涅师意识到,无论自己对卡提尔如何不满,都不可能完全否定卡提尔。卡提尔其实是个很能干的人,完善了祆教教会系统,及其金字塔形层级结构,建立了众多教会学校以培养神学人才,罗致财富使教会富裕,使教会成了一个组织完善、人才荟萃、富裕自足、受人尊敬的国中之国,其组织结构走在了朝廷前面,比朝廷完善、严密得多,有更强的内聚性、空前强大的战斗力、能以一个声音说话。这样一个实体的扩张欲望自然非常强,必然要蚕食、侵吞朝廷的军、政、财、司法各方面权利。事实上卡提尔是教会的代表,他的意志绝非仅仅出自个人,而是教会博士们的共同意志。如果皇帝是太祖、太宗那样的强势、有能君主,教廷也无可奈何,毕竟君主手中有枪杆子。一旦君主无能,受制于教廷就是必然的。所以说,巴赫兰王朝受制于卡提尔,责任不在卡提尔,而在于君主自身无能。清算卡提尔,不仅得罪教廷、信众,造成全民信仰危机,也不合乎帝国的长远利益。

于是,泥涅师对教廷或博士集团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他为自己树立的Paikuli纪念碑上,第16行刻着【卡提尔,阿胡拉-马兹达的穆贝德】(Kartir, the mobad of Ahura Mazda),这说明泥涅师保留了卡提尔的名誉和地位,卡提尔留下的4处石刻铭文,也得到了保存。另一方面,Paikuli纪念碑上又刻着另一句话【以阿胡拉-马兹达、所有诸神和安娜希德女神的名义】(Ahura Mazda and all the gods and Anahita called the lady),这说明泥涅师用太祖尊崇的安娜希德女神,来压制正统教会尊崇的阿胡拉-马兹达,这既是一种神学上的考虑,也以此表明自己是太祖的继承人。太祖的遗训说得好:【神坛御座,诚乎一体,必相扶相成】(Consider the altar and the throne as inseparable; they must always sustain each other),这说明太祖认为教权与皇权是平等互助的关系,绝非皇权受制于教权。泥涅师利用【抬死人压活人】的方式,用高抬太祖来实现压制教权的目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泥涅师从安娜希德手中接过光明环。泥涅师左侧大臣的打扮,我看着很像唐人装束,尤其是领子 =====

泥涅师抬举安娜希德,可能并非完全出于打击教廷。泥涅师在东方的塞人藩国镇守多年,这里距离中亚雅利安人的发祥地更近,保留了很多崇拜安娜希德的原始教义和仪式。例如中亚的最大河流阿姆河(Amu Darya),中国史料包括《史记》、《汉书》都译为妫水,在古雅利安语中被称作Vakhshu或Wakshu,而Wakhsh正是安娜希德女神的别名之一。中亚神话说这位女神有一千只膀臂,象征当地的一千条溪流,自东方群山上泻下来,会合而成为妫水流入咸海。“妫”字古音大约读作Kwia,因此妫水之“妫”实为Vakhshu或Wakshu的第一音节的译音。在多年耳濡目染之下,泥涅师很可能是真心信仰安娜希德女神。出于上述考虑,泥涅师在太祖从阿胡拉-马兹达手中接受光明环的石刻附近,雕刻了从安娜希德女神手中接受光明环的摩崖石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太祖从阿胡拉-马兹达手中接过光明环的石刻,这张图以前贴过,当时还让大家竞猜谁是太祖,谁是阿胡拉-马兹达。虽然构图比泥涅师的简单,可依然能看到,帝国早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按马未都的说法,文物造型复杂、繁冗,人物、动物杀气不足、秀气有余的话,往往是所在王朝衰败的表现 ======

对于三位巴赫兰,泥涅师就不客气了,他有计划的销毁了巴赫兰们留下的几乎所有铭文,为后世研究他们造成了巨大困难。在具体的宗教政策上,他履行了对莱赫米酋长阿慕尔的诺言,停止了对摩尼教等少数宗教的迫害。

泥涅师面临的另一大势力,则是七大家族为代表的贵族集团。在巴赫兰王朝的弱势统治下,七大家族的势力大幅扩张。这些大家族,有些像晋国的六卿,或日本室町幕府的【三管四职】,不仅有广大的封地,其家族成员还在朝中担任要职,不同在于皇族的直辖势力很大,或者说皇族是势力最大的家族。做为各大贵族家族的代表,皇帝必须有足够的领导能力,否则,要么被内聚性极强,具有高度组织性的教廷架空,如巴赫兰一世、二世;要么被贵族们联合推翻,如巴赫兰三世。萨珊贵族的特点在于好斗、热衷荣誉财富,他们忠于皇族,却不忠于皇帝个人。随着教会势力被压制,泥涅师面临的最大压力,就在于贵族武士集团。本来厌倦了巴赫兰王朝的孱弱的贵族们,对他这位年长君主抱有厚望。而他依赖外国势力上位,又割让亚美尼亚的举动,自然遭到贵族们的极大反感。为了获得贵族们的支持,他必须尽快展现自己的能力,赢得他们的支持,免得落得巴赫兰三世的下场。

那么,泥涅师该做点什么,才能改变贵族们对他的看法呢,请看下一章《反戈一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