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童年碎影1、细儿与小黑 -- wqnsihs

共:💬262 🌺226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他们的不幸却是我们做学生的大幸,现在回忆,真是五味俱全!

那个年代,中学的师资来源是很复杂的,我的母亲就是从复旦转到中教的(那一批人,先是调去为工农领导干部办学搞“速中”,后来就留在中教里了)。据我所知,那时候:

1。 除了必须是本科毕业外,名牌师大和文科大学(包括北大)毕业生才能进“重点中学”任教,一般师范学院则面向普通中学和小学。另外,从各个政府部门都向中学调人。例如,政法撤编后的法院那些专家(建国后留用的法官们)都补充了中学师资。

2。建国后,中教大发展,师资奇缺。因此,在不断地清理队伍和政治运动中,一些家庭出身不好的,“犯了一般错误”的,包括被“定性”但不“戴帽”的右派,总之,各行各业的专家们都会在“发挥其一技之长”的政策下被发配中教。

3。在几次高教院系调整中,不愿离开本地的助教和讲师(也有个别更高级别的),自己活动去中教的,大有人在。那时工资待遇按地区不同,如上海,北京是“八类地区”,中学里级别高的教师比那些“四,五类地区”的大学教授的工资要高,也能吸收人才。

拿自己为例,我初三的英文老师原是美国军事顾问团的高级译员,语文老师本是老革命(老知识分子,不知犯了什么错误),后来则是一位孔家后裔(听说文革后,被社科院挖走了),物理老师的父亲是和戴笠同衔“少将”军统头子之一(文革里大字报“辟露”的,文革后定为特级教师),基本上所有的科目教师都有些来头,也都是多才多艺的。他们的不幸却是我们这些学生的大幸,记得在推广“育才中学经验”,减轻学生负担,提倡全面发展时,各种兴趣小组遍地开花,在他们的指导下,在校文艺比赛时,甚至一个班就可以自己排出歌剧“江姐”中的最精彩的那场“双枪老太婆打劫”来。至于学做“矿石半导体收音机”,手工来磨凸凹透镜,造“土”天文望远镜,那则是小玩意儿了。

现在回忆,真是五味俱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