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童年碎影1、细儿与小黑 -- wqnsihs

共:💬262 🌺226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童年碎影3、老冉的葬礼

三、老冉的葬礼

有一年冬天早上,非常阴冷,我和弟弟赖在被窝里不起来。这时细儿带着小黑来了,把冰冷的双手伸进被窝一通搅合,然后把被子一掀,说:老冉死了,我们赶快去抢火炮。

老冉是寨子里唯一的地主婆,是外面嫁过来的,娘家姓冉。老冉的丈夫早就死了,与侄儿一大家住在一个大宅子里。

我们赶到时,落气火炮已经放过了。正在移灵。

寨子里的风俗是人落气后,要立即从床上移尸板上(两根长条凳上放一门板),停于堂屋右侧地上。理直手脚,抚闭眼睑,以白皮纸掩面。然后在灵前焚香点脚灯,烧落气钱,鸣放火炮,告讯四邻。并派遣专人遍告远亲:走到人家面前,跪下,叩头,然后走人。

亡者先是头朝外脚朝内停放(更衣后才脚朝外停放),身上盖着白底红面的“老被”。老被是特制的,白布为底,红布为面,内夹一层薄棉,长约5尺,宽约3尺。

我们在傍边看完尸体安置,又到院子里与其他孩子大闹一会,老冉的侄子家的孩子这时成为核心,特别兴奋,不断互相补充,完善介绍内幕消息:老冉怎么跟他们娘娘吵架的,怎么被气死的等等。

这时其他寨子里的大人陆续赶来,开始在后面竹林里砍竹子搭席棚。嫌我们碍事,把我们赶走了。

回家正在吃饭(农村吃两顿,上午在10点左右,下午在5点左右),细儿又带着小黑来了:快点吃,“我晓得”家的马下小马了。

我们一听,立即开拔。

“我晓得”是端公伯伯的老婆,每句话都是以我晓得开场。

端公伯伯解放前当过兵,在广西打过日本人。后来回家继承父亲端公事业。端公是一个寨子的音乐家,诗人,兽医,人医(我母亲到来之前),心理医生,天文学家,农学家,工程师等等一切知识工作的领导者,更是大家与神灵和祖宗交流的媒介。

端公伯伯家只有四个女儿,所以一直在与我母亲商量,让我继承端公业务。

“我晓得”由于没有生过男孩,所以特别喜欢我们兄弟,只要去,必有吃的招待。所以我们也喜欢去。再说他家最小的女儿也是我母亲干女儿,经常到我家干活。

赶到“我晓得”家,母马已经生完了,小马驹正在站着吃奶。这时细儿老气横秋的说:你家马圈太小了。

“我晓得”立即回应:细妹,这个小马已经卖给别人了。

端公伯伯现在除了业余兼职寨子的精神领袖外,主要工作是给公社供销社运货到更边远的山寨,相当于马帮。

“我晓得”看我们来了,开始给我们做茶汤。

茶汤做法是先在铁锅中放入猪油,待冒烟后,炒茶叶和花椒叶,不能炒焦炒糊,然后起锅,再放入芝麻、大米、黄豆,将其炒黄但不能炒糊,然后放入炒好的茶叶和花椒叶,放入一点水,放点盐,用木瓢背在锅内来回使劲的磨(ea茶),下面用文火煮,不断加水,直到磨成稠糊状,加水烧开即可。

“我晓得”喜欢我们,一般还会给我们加油炸花生,荷包蛋,油炸粑,麻饼等等。有时甚至煮芝麻富油汤圆在里面。

我们一边吃茶,一边闲谈。这时老冉家的侄子来请端公伯伯去主持工作。我们也想走。“我晓得”忙说:不急不急,晚上才开始唱歌,现在去没意思。你们干脆吃了夜饭再去。

本来我们都块出门了,“我晓得”立即加了给力的一句:我家夜饭吃绿豆粉(参考遵义名小吃6凤冈干馏绿豆粉),我们立即停止脚步,又坐回来了。

链接出处

等我们在“我晓得”家吃完夜饭,赶到老冉家时,端公伯伯已经开始准备做法事了:就是在一个大桌子上用红墨汁在黄纸上写各种符。

我们一进门,老冉家侄子的大儿子就给我们一人一块“孝帕”:白土布,长 5尺宽1尺。一般人大都包在头上,所以整个灵堂显得一派白色。(包括送礼的、治丧的、唱孝歌的、做厨的等,都要发孝帕布)。

端公首先要指导几个老年妇女给死者穿洗(至亲要回避),一般穿七层衣服或九层衣服(都是生前就预备好的)。然后入棺。

当地的习俗是人年过60岁后,就要自备棺材,一般用两人环抱的棬子树来做。做好后,每年端午要上一次红色的土漆,所以如果在70、80岁才去世,棺材上的土漆就非常厚了,防潮防腐能力就很强了。而棺材内部是用融化的松香来覆盖,最后接缝处也是松香密封。

备用棺材平时都放在柴房的梁上,人死后才取下来,用干布擦干净灰尘,非常明亮照人,红彤彤。棺材放在搭好的席棚里面,小头冲堂屋香火牌,大头冲大门,用两根长凳支撑。

棺材脚处的地下要点油灯(一般是桐油灯),好为灵魂照路。

尸体入棺后棺木半盖,以便瞻仰遗容。

这时寨子里的亲友都要拿块布(一般是自家做的印花床,有钱人家或关系好的可能用丝绸被面或机制床单)当成挽幛,上面用针线缝上挽联(内容都是端公伯伯书写的,大家随机拿一对缝上就行),一包在火纸(黄色的极为粗糙的竹浆纸)上用特殊模具打出银元模样的纸钱,以及土造火炮前往吊香。

停灵的这三四天夜里(停灵多长时间主要看在外地的亲属是否及时赶到),至亲围棺哭泣,守灵(白天则十分冷清,没什么人,只有一些妇女在灵棚里坐着聊天,添添灯油,烧烧纸钱,上上香,孩子们在棺材周围跑跑,壮劳力都要去干农活)。吊丧者要留在灵堂外面守夜。

我觉得最有特色的还是哭灵。与土家族围绕着尸体边舞边唱撒叶儿荷不同,他们是围坐在尸体前面的供桌边,腔调也没有撒叶儿荷悲壮高亢,而是相对忧伤和深沉。词曲都是现编现唱,大多是回忆与死者生前往来的一些事情,而且经常是4,5个人对唱,一唱一和,一人一句。这个仪式要持续3、4天。

另外,还得请寨子里的专业哭唱队伍来哭灵,唱孝歌。唱孝歌是击鼓而歌。

这里每个寨子都有自己的业余歌班,每个班子五六人、十来人不等,自由组合,只要丧家相请,随叫随到(免费服务)。同时其他人随时可以参加唱歌,协助守灵。

老冉的灵堂设于堂屋门口的席棚之中,院子里再用竹席架起帐棚,设为歌堂。歌堂里点了许多煤油灯和蜡烛,比较灯火辉煌摇曳,由于是冬天,木炭火也很旺,桌子上炼茶和叶子烟都有,也有自家酿造的土包谷酒,随便歌手取用。

歌手们围着一面大鼓而坐,四周挤满了围观的人群。

领歌的(这是一位平时声音很像女声的老头,辈分比我还低)先敲三下鼓,然后用一种奇特的尖声尖气的韵白说话,歌班的其他人随声附和。至于内容根本听不懂。

接着拖长了声腔,用一种裂帛状的,声若行云的高腔开始唱接亡灵。此时孝子一家都得跪在灵前,放声大哭。每当唱到“烧张纸、化张钱”的时候,孝家安排有专人负责在一旁烧化纸钱。

这套仪式要持续好长时间,才能将亡灵接到灵堂归位。

接亡之后才开始正式唱孝歌,通宵达旦地唱,天明离去。(我们一般只能听一会就得回家睡觉)

这种孝歌的形式简单而又特别,鼓声一停,有人先打一个“呵火”,表示要唱歌或接歌唱了,跟着拖长声腔唱两句歌词,击鼓作为过渡,之后唱正文,然后收腔。

一般是“呵火火!。。。。。。。”这时就要击鼓: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然后再唱,然后再击鼓。

唱孝歌一般靠口传心授,死记硬背。

孝歌很复杂,既有庄重的悼念歌、劝孝歌、报恩歌、劝善歌、唱古人等,也有一些以取悦听众、相互夸口,攻击的笑讽歌,十八扯、乱接头,以及一些即兴编唱的小段子。歌词大都是方言土语,而且很幽默,围观者经常哄堂大笑。

下半夜听歌的人少了,这时才唱一些庄重的悼念歌和传本歌。

如果停丧三天,那么第三天将明时,歌班要唱撤歌楼、送亡登仙等仪式歌,然后鼓声雷鸣宣告结束。

另外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男女围尸跳跃,盖灯打绕棺。

当尸体入了棺,亲属瞻仰完仪容后(一般在停灵2天左右),木板封盖之后,灵柩放置在灵堂中央(苗族是横放,汉族是头顶香火牌,脚冲大门,仡佬族是脚冲香火牌,头冲大门)。

端公伯伯先在棺上摆设十二殿阎君牌位,并摆设油灯、符纸、茶、果品等等,又在棺木四角插上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以及中黄五方之位。

这时所有的孝子贤孙都要到场,身穿白色的孝衣孝鞋。孝帕布封住头顶,颈后用麻线捆住,长长地拖于身后;头上还要用篾箍固定着,箍上吊着三四个棉球悬于额前面颊。

绕棺之前先要站好队,孝子中的长子手端灵牌,次子手执引魂幡,其余孝男孝女、紧随其后。端公伯伯先手敲铙钹,叮当乱响一阵,就开始念起了长串的赞叹词。叹完后火化疏文符纸,开始绕棺。

绕棺时端公伯伯走在前面,手敲铙钹,边敲边唱边舞蹈。旁边是寨子里的其他助阵的人,有人吹牛角,有人击小锣,有人打铜锣、有人摇铃当等等。端公后面是手持灵牌、引魂幡的孝子以及孝孙、孝女们,队伍拉得很长,时舞时停。端公伯伯边唱边舞。

舞蹈动作极为奇特。跟在后面的孝子、孝孙、孝女们也摩仿他的舞姿在跳。由于舞者动作变形,各舞各的,千奇百怪,围观者哄堂大笑。这种游戏要持续半夜。

实际上他们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非常洒脱,除了是因为仇家所害比较悲壮外,一般丧事都很轻松。仇家所害的情况以前比较严重,讲究不报仇不收尸,所以基本上丧葬礼就是复仇誓师礼,有时直接就出发去打冤家了。结果带来更大的伤亡。一个家族男人死光,女人报仇。不过解放后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了。

绕棺之后是散花。端公伯伯将预先剪好的若干白色和彩色纸屑,一把一把撒向棺木,边撒边念散花词……。

散花完毕,盖灯收场。

然后是出殡。

他们下葬不买山,送葬不丢买路钱(这与汉族不同,汉族出殡必须一路撒纸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当地主人)。

出殡前面是四灵轿和旺山钱。

灵轿是篾编纸糊呈宫殿形,顶部飞檐翘阁,正面开三门,中供亡人灵位,两旁置纸人:金童、玉女,纸扎金山银山。出殡时由二人抬着行走,安葬后由亲子护送回家供奉。

旺山钱高约丈余,一尺左右的篾圈十余个,并用鲜红色或黄色的铜钱形纸条密密扎扎在上下连接,其中用一根长竹竿支撑,上有宝盖,通身形如长龙,出殡时由一人扛着行进导前,安葬后火化。

一般是16个强劳力负责抬灵柩上山。出殡时,有专人负责扛旺山钱、火焰包、抬灵轿、举挽幛(每人举一幅),敲锣钹。女婿腰缠白布(腰孝),未婚女婿的腰孝则是红布,负责扶灵柩安全抬着走,其子女儿媳及孙辈皆穿重孝服装(孙子辈在头戴的孝帕上贴红纸圆饼,以示区别),由旁人搀扶着走在灵柩之后,边走边哭。后面则跟着很多送葬的人们,七嘴八舌的评论老冉家的侄媳妇不孝顺之类。

寨子里最早都是崖葬,就是在能够遮风避雨悬崖上打两根木桩,然后从山顶把棺材用竹缆吊下去放在木桩上。后来寨子周围合适的悬崖都摆满棺材后,就开始穴葬,就是在寨子后面营盘上(这是寨子为了对抗土匪在山顶上用石头修的一个寨堡)背面的白岩洞里放棺材。一段时间以后,白岩洞里面棺材也摆满了,就开始实行土葬。凶死的人实行竖穴葬(棺材大头朝天,相当于尸体站在墓穴中,头顶天,寓意升天),寿终正寝的才采用石板墓。

老冉是在活着时候就建好了墓穴。当地叫生基坟。墓穴用石板砌成,刻饰花卉鸟兽,人物故事,楹联墓志。

棺材一般用大木做成,一律漆成朱红色。棺入墓穴,以布幔遮四周及顶,开棺盖,孝子整理死者穿戴,这时孝子贤孙要一起大哭,然后盖棺,然后端公念经,完毕后以石板盖顶,灰浆封死,以后就再也不打开了。孝子第一把添土掩埋,然后就大哭奔回家,一路呼唤亡灵称呼,这好像是在招魂。而其他参与送葬的都要留下来,参与垒坟,封土。

安葬完毕后,孝子会请全寨子人吃一顿豆浆稀饭(黄豆浆煮大米),下饭菜一般不丰盛(家庭条件好的,会有腊肉,鸡鱼之类,家庭条件差的,就只有炒黄豆,炒鸡蛋之类,不过大家都不会在意)。

坟墓不立墓碑,只在坟前栽一棵树,例如松树、柏树、桂花树或黄杨树。

墓葬朝向与汉人不同,汉人一般墓葬以头枕山峰,脚朝山脚为顺。他们墓葬则相反,脚登山,头枕空。所以,俗称仡佬族墓葬为“倒埋”。贵州说法是“横苗倒仡佬”

安葬以后,端公伯伯每天还要去老冉住的地方念次经,直到回煞(头七)。

头七仪式很奇怪,要在大门外放一床圈起来竖着放的竹席,从大门口到老冉的卧室一路上地面都要放上桐油灯(估计是给亡灵领航),具端公伯伯说,回煞以后,亡灵才能去天堂。所以要念经,要祭祖,请他们照料。(我当时很奇怪:祖宗都在天堂呆着,多热闹,那挺好的,为什么还怕死呢?)

至此葬礼才算结束。

通宝推:小年,cctothere,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