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美国 制造业 职业经理人 的简史(一) -- 肥仔

共:💬11 🌺2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美国 制造业 职业经理人 的简史(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美国工人劳动生产率(以单位工时的GDP来衡量)几乎是任何欧洲国家的两倍,是德国的整整三倍,日本的七倍。这一方面受益于美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受益于其先进的管理水平。

但是美国的制造业企业由此开始渐渐“松懈”了。在整个黄金年代,美国制造业不重视细节,因为美国的商品为世界所青睐,工厂可以很大程度上控制产品的质量规格,管理者逐渐视质量为想当然的。美国企业因为其技术优势从而也就缺乏竞争,维持市场份额并不需要持续改善,管理者倾向于视现状为理所应当。《工厂物理学》的作者这样评论道,“当那些没有资格去想当然的外国企业恢复到了足以向美国企业公开发起挑战的时候,很多美国企业已经没有应对的活力了”。

这样的后果是美国企业在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早期生产率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而与之相对的,欧洲和日本企业在这一时期已经迎头赶上,对美国制造业形成了直接威胁。

可以想象,在黄金年代美国没有再像二战前那样涌现一批生产管理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市场营销和财务金融领域则不同),反而是日本丰田的大野耐一开创的精益生产道路直到今天都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不是因为美国人变笨了,而是因为二战后美国不需要在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精耕细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对美国制造业而言是个困难时期,职业经理人为了应付他们所面临的管理灾难而不得不疲于奔命。虽然没有生产运作管理大师出现,关于生产运作管理的各种时髦名词却如同潮水一样迅速涌现,但也如潮水般迅速淡出人们的视野。美国工厂们没有再到大学去寻求帮助,而是借助于咨询公司去理解他们的日本同行们是怎么做的。商学院放弃了自己作为判断什么有用什么没用的仲裁者的角色。他们不再是潮流的开创者,而是沦为了潮流的附庸者。

八十年代,美国制造业在生产运作管理方面的亮点有两个,其一是八十年代全面质量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的大范围应用(其理论在五十年代的美国就已经成形,在日本的应用却比美国自己广泛,八十年代在美国是出口转内销)。其二是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大幅度增加。从MRP到ERP的各式信息系统陆续登场。但《工厂物理学》的作者这样评论了ERP系统:这样的试图将“最佳企业管理实践”封装在一个软件包内的做法,最终可能使得管理者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工作。

另外一个方面,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从1985年到1996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2.5%,而工人工资的增长率则只有每年0.26%。为了好看的财报,管理层继续大幅削减劳动力工资(包括普通工人和中层管理者),利用包括短期措施在内的各种手段提升生产率,而雇员工资则几乎不变。工厂物理学》的作者这样评论道:那些继续通过压榨雇员提高利润从而提高生产率而不让实际工资增长的企业,同样注定要失败。

最后,《工厂物理学》的作者再次重申了在制造业重视细节的重要性。他们总结道:尽管没人可以保证,但是我们相信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已经失败了。在充满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世界上,简单地设立通用法则已经不够了。管理者需要了解他们业务的详细知识,这其中必须包括技术细节……在将来,(企业)生存本身可能就取决于理解这些细节。

从《工厂物理学》摘抄的部分就此结束。引用两句《工厂物理学》中引用过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与大家共勉:

Perfection of means and confusion of goals seem to characterize our age. ——爱因斯坦

We think in generalities, we live in detail. ——Alfred North Whitehead

最后再贩卖点私货。

《工厂物理学》这本书是2000年左右完稿的,两位教授在这本书中作出了这样的预言:首先,制造业的经理人必须具备更深刻的生产运作管理方面的知识;其次,美国制造业必须向“精益化”的方向发展。

转眼到了2010年底,时间又过去了10年,对于两位教授的预言,前面一条,我没有切身体会,所以无法评论。后半部分,目前看来,绝大部分跨国制造业公司确实都在本公司设立了精益生产的部门或者职能。且不论这些职能部门是否真正实现了企业的精益化,各公司高管对生产管理的重视可见一斑。

不过,制造业究竟需要怎样的经理人,说到底并不仅仅是制造业自身决定的。

通宝推:然后20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