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东方的屋顶 一、伍重 -- 藏猫猫

共:💬134 🌺115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东方的屋顶 五、建筑学家登场

维特鲁威建筑三要素:坚固、适用、美观。

转换成专业的术语就是:结构、功能、美学。

所以当建筑师出场考虑建筑起源问题的时候,结构和功能,当是放在美学前面的。

(btw. 我的一位偶像姐姐说,择偶标准:坚固、适用、美观。

最激情扬溢表达这个思想的童鞋,是一位Willetts在1958年出版的《中国艺术》,Willetts在总结和批判了在他之前的种种理论之后,以传教一般的热情激情扬溢地宣告他的构造主导观,本文前一篇中用引用的对美学源起论的斗志昂扬的批评“Explanations such as these, it seems to me, explain nothing”就是出自这位老兄之笔。

构造!唯有构造,才能解释结构的起源!

在同样抱有构造优先思想的小衲我几乎要冲上前去握住他老人家的双手时,Willetts先生抛出了他对于中国屋顶曲线的假说,并且抢功一样地宣布他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思想的:

他认为,中国人使用竹子作椽子,柔软的竹椽在陶制瓦片的重压之下产生的下垂曲线,才是曲屋面的成因。

咣当。

我还是默默退场吧、、、、

1965年,Willetts在他的第二本关于中国艺术的书中,勇敢坦诚地承认了他在前一本书中不着边的错误。然后,又大胆果断地提出了第二个不靠谱假说、、、、留待下回细表。

比Willetts的这种结构假说靠谱一些的,是一种基于功能的分析。认为,中国的屋顶出于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一方面,中国建筑早期使用夯土台基,需要宽大的出檐将台基荫蔽,免受雨水浇淋,同时屋顶在檐口抬高,更好地把雨水抛甩到远处,保护台基和墙体;另一方面,因为屋顶的出檐深远,如果不将檐口抬高,会遮挡视线和挡住阳光,上翘的屋檐保证了冬天更多的日照。

19世纪末关于中国屋顶结构的图示,抬高屋檐对视线和纳光的作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种理论早在19世纪就被提出,被英语世界最权威的建筑史教科书所接受,并且直到今天仍然在东、西方盛行不衰,作为中国的民族主义学者阐述中国科学技术的论据。

在中国学者的论述中,引入阳光的论据来自于《西都赋》:“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一般认为,反宇即是反向上扬的屋檐。

远抛雨水的论据来自于《周礼·考工记》:“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虽然《考工记》此句出自《轮人》,讲的实际是马车的车盖,但不妨碍民族主义技术史学家每每在需要时拿出来用作先进屋顶结构的证据。

我已经亲眼看到了三个结构工程出身的研究者,用物理学上的“最速下降线”理论曲线,来核查验证古代建筑屋顶曲线。

第一个发表在期刊上,引发了一场伪科pk民科的口水战;

第二个是我们系老大,在结构力学课上;

第三个正是小衲本人,受到我们老大的鼓舞,打算拓展这个思路做作业,跑去跟建筑史老师讨论,然后,被拍回来了、、、、

对照汉车马画像,上尊而宇卑,当指车盖上部高起,檐部低下,盖弓反翘,便于排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补两句说明,中国屋顶的檐部处理,远抛雨水的功能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在讨论起翘屋檐的起源时,“上尊宇卑”之辞不适于作证据。

另,最速下降线理论用在验证屋顶曲线上的荒谬,在于物理计算的理想值,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比如流体不是刚质点;瓦面存在摩擦力且随材料各异、雨水存在粘滞力等种种因素,不依靠实验而仅用理论曲线与屋顶作对比,是太过幼稚的。)

小衲有点疑惑的是,排水纳光的环境适应论,早在19世纪末就被西方学者指出,但所有持有这种理论的西方研究者都不曾引述过中国的古籍文字,我不确定这种思想是他们完全基于建筑功能的独立推测,还是有更早的汉学家提及中国文献的影响。

铁牛。

关键词(Tags): #木头史诗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