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李德哈特与中国古代战争:以间接路线战略分析中国古代著名战例 -- 韦孝宽
李德哈特与中国古代战争:以间接路线战略分析中国古代著名战例
首先,我说明一点,像本人的所有文章一样,本文欢迎讨论。但是对于间接路线战略完全没有了解的人,我认为还是不要参与讨论,因为如果不清楚本文的理论基础,讨论也是无的放矢。
间接路线战略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大师级战略家李德哈特先生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李德哈特先生(1895~1970)在二战时期担任过英国陆军部长的顾问,著作等身,代表作包括:《战车:皇家战车及其前身的历史》、《在山的那一边》、《战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是现代少数几个战略家之一。他有关机械化战争的理论对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人有很大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他也是“闪电战”的缔造人之一。李德哈特先生非常推崇《孙子兵法》,在他的《战略论》篇首就引用了13条孙子语录,其实他的理论和《孙子兵法》等中国古典兵法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在此特借用他的理论,对桂陵、长平、井陉、官渡、虎牢这五个战例进行分析和印证。
一、桂陵之战
近来看到网上的一些说法,认为战争最后胜利取决于正兵之间的决战,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军队的战斗力。这种说法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把战争的目的归为毁灭敌人的军事力量,看到敌军的主力就像看到红布的西班牙斗牛一样冲上去,最后得到和大部分西班牙斗牛相同的结果,这就是典型的克劳塞维茨中毒症。根据李德哈特的理论,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使对方屈从于自己的意志,毁灭敌人的军事力量是手段之一而不是最终目的。那么作为战争的指挥者,他的目的就不是寻求会战,而是寻求一个对己方有利的战略态势。缩小到战役指挥的层面,统帅不应该去寻求和敌人的正面会战,而应该设法使敌人丧失平衡。达到这一点以后,要使敌人完全崩溃,还需要一部分战斗的压力,但是在本质上,这和会战是两码事。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战斗视为达到最终目的的众多手段之一,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如何使敌人丧失平衡?物质上有以下几个手段:1、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他们突然改变正面,使他们在兵力的组织和分配上产生混乱;2、隔开或切断敌人的兵力;3、阻挠他们的补给;4、威胁他们的退路,使其与基地或祖国之间丧失联系。
桂陵之战就为“战争最后胜利取决于正兵之间的决战,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军队的战斗力”的说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例。荀子说:“齐之技击不能当魏之武卒。”魏国武卒是由名将吴起一手创立起来的,战斗力强到什么程度呢?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才能入选为武卒。基本入伍要求已经严苛至此,而且入伍后还要经受一系列严格的训练,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远非当时懒散的齐国人可以相比。让我们看看这两支军队较量的结果。
魏国从BC445年魏文侯魏斯即位后,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段干木等人,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很快就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盛的国家。魏惠王魏茔继位以后,继续积极向外扩张,于BC361年将国都从安邑迁往大梁,向天下显示自己称霸的决心。魏国的霸业,直接损害了楚、齐、秦等其他大国的利益,其中尤以齐、魏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齐国自西周以来一直是东方的大国。BC356年齐威王田因齐即位后,改革吏治,强化中央集权,进行国防建设,国势日渐壮大。面临魏国向东扩张的严重威胁,它就积极利用赵、韩诸国与魏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了对魏的激烈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BC353年,桂陵之战爆发。
当时,为了摆脱魏国霸权的控制,进而达到兼并土地、扩张势力的目的,赵国于BC356年和齐、宋相会结好,同时又和燕结好。赵国的行为引起魏国的极大不满,适逢BC354年,赵国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发动战争,迫使卫国屈服称臣。于是魏国便藉口保护卫国,出兵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强行攻打。赵与齐有同盟关系,遂于BC353年遣使向齐国请求救援。
田因齐召集大臣进行商议。丞相邹忌反对出兵救赵。大将段干朋则认为不救赵既会失信,又会给齐国自身造成麻烦,因而主张救赵。但他同时又指出,以当时的战略形势来考虑,如果立即出兵前赴邯郸,赵国既不会遭到损失,魏军也不会消耗实力,对于齐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他主张先使魏与赵相互削弱,然后乘虚攻魏。具体地说,是先派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和疲惫魏国。待魏军攻破邯郸,魏、赵双方均师劳兵疲之际,再予以正面的攻击。这是一个典型的间接路线,既可以通过进攻襄陵牵制魏军,使其陷于两面作战的窘境;又向赵表示了信守盟约和援助的姿态,帮助赵国坚定抗魏决心;还让魏、赵继续互相攻伐,最后导致赵国遭受重创、魏国实力削弱的结果,从而为齐国战胜魏国和日后控制赵国创造有利的条件。整个行动,齐国不需要进行任何主力的正面会战,而已经对魏国造成了极大的消耗。段干朋的计划获得了采纳。田因齐决定以部分军队联合宋、卫南攻襄陵,主力暂时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准备伺机出动,以求一举成功。
魏国的扩张,也引起楚国的敌视。因此,楚国便乘魏国出兵攻赵、后方空虚,派遣将军景舍率领部队向魏国南部的睢、?璧厍?进攻。而西边的秦国也发兵先后攻打魏国的少梁、安邑等要地。这样,魏国已经要同时应付来自四个方向的巨大压力,虽然魏国实力雄厚,主将庞涓又决心破赵,不为其他战场的局势所动摇,但对于邯郸方面的主攻局面也只是一直勉力维持。
魏国以主力攻赵,两军相持一年有余后,邯郸形势危在旦夕,而赵魏两国也已经非常疲惫。此时齐国决定出兵,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军主力救援赵国。
田忌计划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战,以解救赵围。这是一个典型的直接路线,李德哈特认为,所有直接面对敌人的行动,无论从物理上还是心理上,不但不能动摇对手的平衡,反而更加巩固了他们的平衡,增加了他们的抵抗力量。孙膑不赞成这种战法,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策略。他说:要解开乱成一团的丝线,不能用手硬拉硬扯;要排解别人的聚殴,自己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的道理也复如此,不能以硬碰硬,而应该采取“批亢捣虚”的办法,就是撇开强点,攻击弱点,避实击虚,冲其要害,使敌人感到形势不利,出现后顾之忧,自然也就解围了。孙膑进而分析道:现在魏、赵相攻经年,魏军的精锐部队悉在赵国,留在自己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根据这一情况,他建议田忌应该迅速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击它防备空虚的地方。他认为这样一来,魏军必然被迫回师自救,齐军可以一举而解救赵国之围,同时又能使魏军疲惫于路,便于最终击败它。
这一方法和李德哈特所说的四种另敌人丧失平衡的方法中的第一和第四项是一致的。军队和人一样,在对方转到自己身后时,除非回转身来,将他的手臂(对于军队,是兵力部署)用在另一个方向,否则是无法保持背面不受打击的,在他进行转身的时候,就是一个暂时丧失平衡的过程,而军队要恢复平衡,肯定比一个人恢复平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此时是进行打击的最佳时刻。孙膑的计划包含了一般制服敌人所必须的两个手段:disorganization 和 demoralization。袭击魏都,使得魏军有断绝和祖国的联系,乃至祖国被占领的危险,影响了魏军的士气,并且使其必须回救。而军队在急速行军的过程中不容易保持有效的组织,对突然来自侧面的攻击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所以这一行动也影响了魏军的组织。在disorganization 和 demoralization都有效地被执行后,最后的战斗也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草了。
后来的战役进程完全按照孙膑的设想发展,齐军已将桂陵作为预定的作战区域,迎击魏军于归途。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加以长途跋涉急行军,士卒疲惫不堪,面对占有先机之利、休整良好、士气旺盛的齐军的截击,顿时彻底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终于遭受到一次严重的失败。其已经占据的邯郸等赵地,至此也就得而复失了。
魏军战斗力远在齐军之上,但是在孙膑的一系列行动后已经丧失了自己的平衡,最后在到达战场的时候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被disorganized 和 demoralized。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组织良好的齐军自然理所当然地赢得了战斗胜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李德哈特与中国古代战争:以间接路线战略分析中国古代著名战例
请教个问题,魏国的军队全部是"武卒"吗? 电子赵括 字96 2005-01-27 21:31:02
呵呵,与兄同惑,于是查了一下 看看 字101 2005-01-27 23:34:32
武卒是魏国的主力部队 韦孝宽 字124 2005-01-27 22:25:39
话是荀子说的.不过整体上他对武卒制度相当地不认可. 电子赵括 字48 2005-01-28 07:37:11
有点问题 沉默 字31 2005-01-26 18:49:01
不是重量 韦孝宽 字54 2005-01-26 19:00:24
想读《间接路线战略》可前往…… 孔雀王 字57 2005-01-25 22: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