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 -- 应侯范雎

共:💬190 🌺2869 🌵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胡适的经济生活(也是老文)

(这篇与《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差不多同时写的,也是看了《闲话胡适》一系列等书后写的,请问ifuleu ,本文也是从沈卫威处抄的?)

《南方周末》上有篇“胡适的经济生活”(注:2003年的事情了,这是老文),里面说胡适的经济状况是“中等偏上的知识分子”,总体来讲是不错的,但胡适未必有文中说的那么有钱,而且他的经济状况也有高低起伏。

胡适归国后在北大任教,起先住的是北大教员宿舍。1917年9月搬到南池子缎库8号,这是与同乡高一涵合租的。三个月后,胡适回家乡结婚,没度完蜜月就回到了北京。胡适想把妻子和母亲接到北京来,那样以前租的房子就不够住了。于是1918年3月,胡适租下了钟鼓寺14号,这是个普通的四合院,总计十几间屋,月租金20圆。按文中所述,胡适当时的月薪是260银圆,扣除伙食费房租等,每月应有200多银圆节余。这是笔颇为可观的数目,但却只是帐面上的数字。当时经费紧张,各大学普遍欠薪,有时只能现付一点零头,那时的大学教授都比较清苦。胡适母亲多病,胡适每月寄30圆赡养母亲,负担是不轻的。文中引胡适给母亲的信,来说明银元升值使胡适的实际收入增多,却没想到这是胡适在报喜不报忧,忽略欠薪情况,是片面的。

胡适当时不宽裕,可以从商务印书馆聘请他一事推想。文中说商务印书馆想聘胡适,约“月薪300圆”,(另有资料说是胡适为馆长,月薪1000圆,未免太高了一点。)试想胡适是知名学者,文化名流,想吸引他跳槽总要给个优越的待遇。当时胡适做教授月收入也是300圆差不多,为什么商务印书馆仍只出300圆呢?因为教授的月薪是白条,而商务印书馆的薪水却是现洋。

胡适的收入主要分三部分:教授薪水,讲演费和稿酬版税。1919年杜威来中国,胡适陪着这位国际知名的哲学家游历列省,四外讲演。名声更响了,身价也更高了,1921年《胡适文存》第一集交同乡汪孟邹的亚东图书馆出版。靠着稿费版税,胡适的生活逐渐富裕,文中列了一份1928年底亚东图书馆的一份帐单,来说明胡适的稿酬优厚。稿酬优厚是没错,不过这份资料也不能全信,因为这还只是个数字,实际到手的未必有那么多。汪孟邹有时会耍刁,胡适是不理财的,这项任务由胡妻江冬秀负责。我曾见一份回忆文章,不记得是罗尔纲写的还是梁实秋写的,内容是说江冬秀为亚东的款发了好几次火,作者言语也颇怪汪孟邹,说他“只有自已聪明”,认为“别人都地傻子”。

张作霖入北京后,许多文化名人逃往南方。胡适当时在国外,归国第一站是上海,收到顾颉刚的信,嘱咐“万勿回北京去”,就留在了上海,住静安寺极司非尔路49号甲,是一楼一底的小洋房,邻居有国民党大员冯自由等。

胡适有上海住了近三年,当了一年多的中国公学校长,因为写了《知难,行变不易》《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等抨击国民党的文章,被迫辞职。当时的胡适活在恐怖中,因为有传言说国民党要暗杀他。

1930年胡适一家搬回北京,住后门米粮库4号。1930年代的胡适经济收入相当丰厚,以前的欠薪全部邻到,月薪升至600圆,他兼任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长,也有薪水拿。此外这时期胡适不断的写文章出书,稿酬和版税都很高。文中说胡适的月平均收入为1500银圆左右,而一户中等人家(一夫一妻一子,租房租黄包车),维持生活的费用是一月90银圆。

胡适的生活十分简朴,他好穿中装,料子一般,夫妻两人都没有名贵的衣服。胡适平时好吃徽州锅,这是一种普通的安徽菜。胡适不喝咖啡,只喝绿茶,茶叶也不讲究,喝一般的龙井。胡适少年时好酒,中年以后偶尔喝喝,也不喝好酒洋酒,北京二锅头即可。胡适也看戏,京剧昆剧话剧他都看,但不痴迷。胡适吸烟很讲究,一定好是好烟,都是舶来品,不过胡适的烟瘾并不大。胡适有私家车,可是从不准儿女坐,要他们从小吃苦耐劳。

1931年胡适在北京过四十大寿,那时北京的风俗奢汰,都讲究排场,一般要摆寿堂,陈列寿桃寿面等,还要扎彩棚请戏班唱堂会。胡适不搞这些,他在家摆了几座酒席,请来几个厨师掌勺,邀请亲朋好友吃一顿。概不收礼,只收了一幅由朋友联名赠送的寿屏,摆在堂上。当晚大家吃完饭,搓麻将的搓麻将,还有的吃茶,抽烟,磕瓜子,聊天直到夜阑人静。

胡适收入的一部分用来买书,据罗尔纲回忆,胡适藏书有20架,十万左右。1948年胡适勿忙离开北京,仅带走了几本注《水经注》急用的书,剩下的后来被充公,丰富了北大图书馆。

胡适收入的另一部分用来支援朋友提携后进。胡适在文艺界里是出了名的好人,当时不管其人认不认识胡适,提起他必加前缀“我的朋友”,搞得胡适朋友遍天下,其中不乏攀龙附凤之徒,但也可以看出胡适易接近好相处。胡适在帮助朋友方面是不遗余力的,文中提的资助林语堂,帮助周建人只是普通一例。徐悲鸿徐志摩等人都曾在胡适家白吃白住。1932年陈独秀被捕,胡适联系时任司法部长的罗文干,要求不要受政见影响,公平审判,同时又联系出版社,想替陈独秀出版学术作品《汉语音标》,在出版无望后,胡适与赵元任等筹集了1000银圆给陈独秀解急。

胡适一生桃李满天下,他的知各弟子有傅斯年吴晗罗尔纲顾颉刚俞平伯等等,甚至吴健雄也与他有师承关系。学生中罗尔纲吴晗是他慧眼识才一手提拔出来的。罗尔纲早年在胡适家做家教,整理胡父文稿,学习治史方法,为日后打下扎实基础。后业罗成家立业,还常受胡适的资助。吴晗是中国公学的学生,考北大未取,转考清华,考上了却没钱,胡适赶紧托罗尔纲转给吴晗80圆,交学膳费用。

胡适在推荐后进方面唯才是举,不以政见等学术以外的因素影响。北大毕业生千家驹思想左倾,胡适却推荐他到北平社会调查所工作,还替他辨解“政见与科学是两回事”,1935年又让千家驹到北大兼任讲师。此事千家驹半个世纪后提起,还满口感激。

胡适的另一项经济支出的周济亲戚。他是胡氏大家族培养出来的,按我们中国的老规矩,回馈乡亲义不容辞。胡家在当地是个大户,江冬秀家也是个大户。胡适的侄儿胡思永胡思猷,内弟江泽涵求学就业,都有胡适在背后出钱出力,后来远亲石原皋加入共产党,被国民党抓去,胡适上下求人,打通关节,才将人救出。有个本家兄弟胡卓林经商,请胡适作保借款2000,不想胡卓林经商夫败,2000块最后由胡适来偿还。再后来,侄女婿程浩平办毛巾厂,又请胡适担保借了几千块,不知这笔钱有没有赔。

二哥胡绍之是胡适敬重的人,胡适在自传里说,“我一生有两个恩人,一个是我母亲,另一个就是我二哥。”胡绍之年轻时也曾意气奋发,后来做生意连连失败,屡受打击,越来越委顿,整天缩在家里抽大烟。胡适曾写信规对二哥戒烟,二哥大怒:“舍不得多费一二百元,劝我戒烟了,倘若不是我带他到上海读书,不是我陪他到北京考清华官费,他哪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忘本了,岂有此理。”胡适没法,只好继续资助二哥吸毒,直到他病死。

抗战期间,胡适赴美国出任驻美大使,自喻“过河卒子”,从此卷入政治的风风雨雨,经济上是毫不困难的,就是“误入尘网中”,有点“羁鸟恋旧林”。1948年底北京解放前夕,胡适被国民党“抢救”到南京,1949年4月6日从上海乘船到美国。

1950年前后的美国,充斥了从大陆逃来的前军政高官,在街上遇到个中国人,一问,不是少将就是委员。这些人在大陆也风光一时,如今都潦倒不堪。比如“四大家族”之一,大名鼎鼎的陈立夫,到美国后在纽约效区设了个小农场卖鸡蛋,每天和贩夫走徒为几美分斤斤斤计较,大声争吵。

胡适这时也过得十分郁闷。他的学生唐德刚用“孔子适郑”来形容他,“累累如丧家之犬”。从1949年到1958年,胡适在美国呆了九年,唯一比较正式而有固定收入的工作是1950年7月1日至1952年6月30日的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长一职,年薪5200美元。其余时间就靠养老金,稿酬和积蓄度日。当时美国排华气氛正浓,美国大学的“汉学家”们对这位中国来的“国学家”又颇为排挤。胡适夫妇不善理财,积蓄本来就不多,稿酬和养老金又都很微薄,而纽约地价狂贵,胡适一月收入的大部分用来付了房租,夫妇俩的生活十分窘迫。请不起仆人,胡适亲自上街买菜,江冬秀下厨。

当时他们住在纽约东八十一街一0四号的一个小公寓,这是使馆区,但他们买不起大使级的防盗设备。纽约盗贼猖厥,凶案四起,两个势单力薄的老人住在这样不设防的场所,在唐德刚看来,无异“插标卖首”。据说有一次,胡适外出江冬秀一人在家,一个彪形大汉越窗而入,江冬秀这时显出巾帼本色,毫不惊慌,冷静的打开房门,背对盗贼,用唯一会的英语大声命令道:“GO!”——另有一说是用安徽话骂了一声“滚”——那大汉竟然真的乖乖GO了。此事可见江冬秀的强悍,胡适对这个小脚老婆不离不弃,与之厮守一生,不是没理由的。

1958年4月8日,胡适取道东京回到台北,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本来胡适回来只想静下心来好好做学问,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胡适这么大一块招牌,闲着就是浪费,所以胡适回到台湾,经济上是无忧了,但马上被政治缠上了,这个阴魂直到1962年2月24日胡适去世才散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