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非主流式旅游 -- r33300

共:💬21 🌺18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讨论】因为重所以被看

中外旅游方式方法的迥异很重要的恐怕在主导思想,而且可以追溯到文化习惯上的不同。

中国人一般反对安逸享乐,而重教化。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旅游也是有教益的,闲着出去,也得见景如同见书,必得开卷有益啊;若谁说我满脑子官司的出门旅游了,带着一个空荡荡的心情回来了,没别的送您:吃饱了撑的。

因此呢,中国人出门旅游必有一条先行:看啥去,隐在背后的标尺是为什么值得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几乎覆盖了全中国,也就是说中国一山一川一草一木都有文化,咱国家几乎没有生地,全是熟地,再偏远的新疆青海只要能成旅游点的,必有人文相伴。

纵是自然风光,名山大川必有名诗名句相伴,就是如今被发现的新景观,没有名诗有古诗,没有古诗有古人,不见诸国史有县志,没有真事有传奇,想找出属于今人的处女地有些难度。

将自然风光升华至文学高度,又历经时光提练而存活至今的文化遗存,当今我们这批有知识没文化的想要轻易超越这种眼光和审美境界有些难度,甫一出门,古人的审美角度和文学高度就在那儿罩着了,久而久之,要想看出点自己的东西来,难,哪儿哪儿都有人先占住了。

大学时代曾有过一次假冒的社会实践活动,地点可选江浙一带,结果二话没有转换成千岛湖,富春江和金华一带地下长河的旅游了。同行中有一人古典文学功底不错,标准是他练过字,能把众多建筑物前的对联或门楣上无论草书连笔的中国字儿认全了,然后大家开始句读,再琢磨下意思。

那时水准比现在高些,现如今要我手书汉字都有些难度了,来个新人能把自家姓名写漂亮了就属于有文化修养的了。

偏这位还显摆,见个什么景的还得博闻一番,把个典故或是景致诗什么背上几句,有时还停那儿要求联下句,整得大家又爱又恨。文化就是眼界,境界决定水平,这景一配这诗啊词的,再有个历史一提溜,立马就有了别样的风情,有了生命和个性。可老得这么伤脑筋太象考试煞风景了。

终于在走出一个洞口后,这国学偶像轰然倒地,碎片摔了一地啊。他老人家又开口点评洞口一块石头上那两字属魏碑还是柳体,完了还念--巨石,众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体的不知道这两个字儿既非草书又非连笔变异,清清楚楚明明白是卧石二字,小学生都能认,这场爆笑那叫一个畅快,这么低级的错误您也敢犯哪,他当时一片茫然,怎么会念成这样。

事隔多年再回想起来,以后很多的旅行再没有这样的情趣了。景与人相联,与情相关,才会被深刻记忆,中国众多景致抽去了人文的内涵,只剩一层自然风光薄薄的壳根本不足以打动人,更不足以使人回味无穷,何况是在如今这么发达的商业开发氛围和人满为患的环境中。

旅游原本可以纯粹事关个人心情无关历史与人文的,别人不知道反正我这脑子被塑了。

曾去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转了一圈出门问门卫,馆里的历史部分在哪里,门卫是华人热切切带我去指着模拟的海底沉船场景,瞧这儿就是,中国外销瓷船行经新加坡海峡附近沉没留下的碎瓷片就是这个国家最古老的文明遗迹了。去新西兰还不悔改又去博物馆了,馆内巨大的海船模型和早期移民的小学生照片档案是留在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了。

历史悠久,文明灿烂是极高的标准,世界上数得着的真没几家。作为中国人无意识中我们已经被中华文明塑造过了。没有人文情感共鸣的风光是没有活性的,而纯粹的风光更适合在孤独中陶冶身心,不是用来欣赏的,这不太符合爱扎堆,爱合群的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用两首诗作结尾: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范仲淹的《瀑布》:“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这就是中国式旅游的两重境界--第一层上升为诗化的美学境界,另一层接着上升为人生哲理境界,吾等哪层轻易都够不着。

面对着被升华后扬名的原生态美景,很容易觉得不过尔尔;如果面对尼亚加拉大瀑布,没了诗化的提升,带回家的也就是最,。太。。,好。。了。

人文提练与升华与美景本身无涉,但却密切影响看景人的心灵体验,中国人很难摆脱开卷有益的隐性追求。

通宝推:dali230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