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亦是风花一代愁—谈谈媚俗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88 🌺74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媚俗的文化产品在现代社会的广泛传播,是由于制造者对受众的迎合,还是受众屈服于制造者的播弄,这是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是艺术源于生活,还是生活模仿艺术,还真不大容易说清楚。

从文化商品制造者的角度来看,文化商品的媚俗化首要的起因是现代传播手段的便捷,在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笔记小说,传奇故事中有着大量关于阅读神圣化的记载,甚至“敬惜字纸”而得鬼神庇护的传说也不绝于书。而现代印刷术及录音录像技术的成熟,大大降低了文化商品形成的门槛,由此而来得是文化产品的数量出现了几何级数的增长,同时催生了新兴传媒的诞生,比如说报刊。阅读材料的广泛传播使得阅读由神圣的仪式化进入日常生活。阅读人群的扩大反过来使得阅读材料的制造者的服务对象由过去的精英团体扩散为整个社会人群。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这样写道

媚俗的激增,是由工业备份、平民化导致的,在物品层次上,是由借自一切记录(过去的、新兴的、异国的、民间的、未来主义的)的截然不同的符号和‘现成’符号的不断无序增加造成的

而波德里亚所谓符号的无序增加,是就整个现代消费社会全貌而言,而从中取一样本来理解,则可理解为新兴传媒的出现,比如说报纸期刊。报刊和之前文化制品的最大区别的在于,之前的文化制品,比如说《红楼梦》比如说《诗经》或者说《东坡大全集》都是以一种符号的意义出现,而报刊则是以多种符号的叠加出现,一份报刊内容上可能有诗词歌赋,时事新闻,传奇传记,作家可能是甲乙丙丁,阿猫阿狗。对消费者来说,购买之前的文化制品消费是一种符号的意义,而购买新兴传媒炮制的文化制品,已不能说是消费多重符号,而是消费媒体本身。媒体承载的文化制品,和之前文化制品从存在的意义上来说,由独立的存在和永恒的存在被消解为部分的存在及过程的存在。

而当文化商品的制造从个人作坊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后,面临一个事实和价值出现分离的过程,这个分离的原因和过程分析起来比较复杂,暂时略过。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使得文化商品的制作导向由传统的创造性和审美价值以及道德指引,让位于物质的力量,而这也成为一些文化研究者批评媚俗文化的其中一个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中写到:

以资产阶级劳动过程组织起来的这个世界,已把个体的发展转化为经济的竞争,把他的需求的满足,抛入市场中。肯定的文化用灵魂去抗议物化,但最终也只好向物化投降

这哥们翻译的是有些拗口,不过大概意思还能看明白。当然媚俗并非是马尔库塞等人对大众文化的最大焦虑,更让他们担心的是资产阶级通过媚俗的大众文化消解群众的反抗意志,并将自己的私货夹杂其中。

走笔至此,忽然想到国内战斗在文化战线上那些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们,说起来最不媚俗的就是他们,而近期的杰出代表就是拍摄新版《红楼梦》的李少红。媚俗的一大特点就是讨好观众,但李少红何曾讨好过观众,简直是与观众为敌嘛,众人皆俗她独雅,如果有立志脱离低级趣味的文艺青年,向李少红同志学习,那就是必须的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