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东北停战前后军事情况分析 -- 苍野
进入四平以后,杜聿明下令采取扇形攻势搜索追击共军主力,作战目标是把共军主力截在松花江南岸吃掉,本来杜聿明还为了孙白起怠工,廖耀湘孤军前进而担心,王继芳来投使得杜欣喜若狂,多路平行对共军主力进行迂回包抄,
长春易手后,共军主力狼狈地分东、北、东南、三个方向退却,国军也采取分兵略地方针,廖耀湘节制的六个师兵分三路,北面新1军50师沿铁路北指占领德惠、九台、农安等地并前出到陶赖昭,新6军和71军两路则拉开一个很宽的扇面,沿中长线向东推进,占领了梅河口、柳河、辉南、磐石、永吉等地。这时候的国军是很威,一个团一个营就敢拉着几门炮追共军,但这意味着国军的分散~
可参照地图,看看国军前进的面拉得有多开。
http://www.hytrip.net/n9517c525.aspx
国军追击主力廖耀湘和陈明仁往东去了,新一军主力被鞍海战役拉去了南满。北方向就一个孤零零的50师,该师之前先打了一个月的四平攻坚战,颇有损耗,又在十天内长驱追击五百里到松花江畔,人员和设备物资也都疲劳了,后面占领的九台、德惠、农安等地还得分兵据守。能继续向北的机动兵力的不会超过师部+两个不满员团,有五六千人就不错了;
杜聿明廖耀湘潘裕昆再狂妄,也不会让50师在这种状况下孤军北渡松花江,去给林彪送大礼包所以,50师在5月30日控制了陶赖昭桥头堡,东北停战是从6月7日起生效,这中间的一个星期,50师可没有继续往北打~ 要知道东面国军还抢在6月6日停战令生效前攻占了拉法
至于共方本来那个放弃哈尔滨的计划…这是老共以为廖耀湘或者孙立人中的一个会带一个整军北上的应对计划,当时共军狼狈退至双城、哈尔滨一带的野战部队,以及原来哈尔滨的警备部队合起来,应可凑个三万来人,打新一军或者新六军是打不过的…但停战令颁布之前,一个往东一个往南,往北来的只有一个师~ 就不用放弃哈尔滨了。
如果停战前,孙立人不往南往北呢? …呃,当时杜聿明已经快抓狂了,沈阳不仅是东北第一重镇,老头子和大批党政高官都在那边,共军的南满攻势如此凌厉,再不调兵回援,出个万一,杜、孙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所以孙白起没法不往南
如果换廖耀湘不往东,而往北呢? 注意四平和哈尔滨的距离:360km,廖耀湘往前打,后面要拖着这么一条长长长的补给线,林彪固然要撤出哈尔滨,退到东和东南面的好几个师共军大概就要掉头反扑去攻击廖耀湘的侧翼和补给线,而且也有时间完成整备,固守吉林、永吉、小丰满一带。在杜聿明的眼里,小丰满的价值可比哈尔滨高~
那么,如果根本没有停战令,孙或廖完成东、南方向的任务后,回到北面继续打咩? 也很难…他们在那两个方向上也只是逐退了共军而没有给予重创,回头再往北,那两个方向上的共军又要杀回来了~ 拉法战斗和鞍海战役说明东、南两面共军都有相当的战力。
说到底,还是东北太大,国军的兵力面对这么广阔的线和面,兵力捉襟见肘,所以杜聿明也并不反对有个停战令,能让他整顿部队。
如果杜真想打,15天的停战令真不是问题…杜聿明在6月6日抢占拉法,国共双方宣布停战令6月7日正午起生效,共军出动两个师从7日下午四点起出发进攻拉法,激战两天吃掉两千国军后扬长而去,同时派出一批武工队进入蒋管区,在"休战"期间打游击,杜有足够的理由报复;而且,就算严守停战令只有15天,后来有次自愿延长也不过加了8天,6月30日延长期就满了,蒋介石给杜聿明的指令也是:“十五日停战期间…不准开火,
加紧整训部队准备接收东北领土主权。”意思就是停战期完了你看着办吧!
特别是6月30日后,关内全面大打,杜聿明完全可以动手,怎么又磨蹭了几个月,到10月9日才发动对南满的攻势----呃,南满好像还是共军3纵先下手为强,在10月2日出击四平-梅河口线吃掉了207师工兵团 ----说到底还是麻杆打狼两头怕,蒋、杜评估关外现有兵力不足,想再给东北增兵3个军,关内大打又使这3个军无法出关;基于东北现有兵力,杜聿明也只能按热河 - 南满 - 北满一个个打,居于内线地位,对外线各敌先弱后强逐个解决的方针,哈尔滨得留到最后~
所谓马歇尔强制停战搞得国军拿不下哈尔滨,共军得以苟延…算了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东北停战前后军事情况分析
🙂送花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PBS 字262 2010-09-09 20:52:21
🙂写这帖子的肯定没打过架 9 forger 字264 2010-09-06 00:40:41
🙂也只是打群架的水平 南门桥 字78 2010-09-10 07:24:08
🙂也只是打群架的水平 南门桥 字78 2010-09-10 07:23:35
🙂中印不停战,咱们都追到新德里了 forger 字20 2010-09-09 23:53:54
🙂high啥 四处张望 字22 2010-09-10 03:35:11
🙂也就几百公里吧,还都是平原 葡萄干 字0 2010-09-10 0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