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黄万里先生与三峡 -- meokey

共:💬556 🌺1191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得承认这段确实没看懂

坝后沉积了卵石1.09 亿吨,过坝后宜昌实测泥沙8.37 亿吨,其中还未包括卵石——即相差最少8.37-1.09=7.18亿吨。只是过了个坝,应该不会多出这么多吧?

这段有很多在我看来矛盾之处:

第一:坝后沉积

如果是坝前沉积,我觉得可以理解。坝前应该指的是坝内,坝后指的是坝外。坝前沉积是水库自然淤积,范围确定,因此可以量测。如果是坝后(坝外),其范围是开放的,如何量测?量到哪里为止?

第二:过坝后实测泥沙未包括卵石

所谓“过坝后实测”,我猜可能是在闸门处取样所测。如何只测泥沙而单把卵石排除在外?比较可能的应该是连泥沙带卵石都包括在内。

所以,我怀疑这里至少有两处笔误。一个应该是“坝前沉积泥沙”,而不是“坝后沉积卵石”,一个应该是“过坝实测泥沙包括卵石”。一个是没过坝的沉积,一个是过坝的实测。这样从上下文联系起来逻辑才通顺。

“在合川嘉陵江、涪江和渠江交汇处低水时的河滩上可以看到铺着几十厘米的大卵石,1981 年洪水时有人描述这些大卵石怎样飞起来打到岸上,并冲向下游,这里距重庆只有100km,似难经此就会变成悬沙。而且实地观察,便知卵石上游的反而较小”

“但是经实际观察沿江的卵石粒径,(作者曾从平武到合川沿涪江步行有些河段来回达四次)竟是上游的小,反而下游的大”。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实际上这是人类史前的流域内地质断裂、岩层破碎处喷出的溶浆冷却后所凝成的火成岩经长期滚成的

黄万里这里的很多解释都是违反地质学常识的。

卵石是岩石风化后崩塌到河里,在水流的推动下相互摩擦变圆形成的,这是地学界公认的常识。黄万里却说是“溶浆冷却后所凝成的火成岩经长期滚成的”,完全否认流水的作用。这一观点绝不会被地学界所接受。请问原始的火成岩因何外力而“滚动”?原始的火成岩体积有多大?

卵石的大小取决于岩石风化崩塌时岩块的大小。大岩块形成大卵石,小岩块形成小卵石,大卵石经摩擦再变成小卵石。因此,黄万里观察到的长江沿岸卵石粒径“上游小而下游大”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这又是他另一个明显的学术错误。

因此流域上峰峦和丘陵高地都铺有卵石

峰峦和丘陵高低的卵石,是在该处地层上升前流水作用下形成的卵石。他居然连这都不知道?!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