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82) -- 江南水
开启新时代的平民会晤
在这场大雨中,这九百来人的命运被扔到了高空钢丝上。风尘仆仆的赶到渔阳后,迎接他们的将是当地长官的钢刀。这把刀,到底会不会落到他们的脖子上,怕是手里拿刀的人也说不上来。
把自己的脖子伸出去,指望别人手一软,放自己一马,这赌注也忒大了点儿吧。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贝多芬
这会儿,陈胜想的也是怎样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他找到了另一个屯长,吴广。
一个精神还算正常的人,就不会在大街上随便拉个人,跟人家商量合伙投资上百万人民币的项目吧。
在这个非常时刻,陈胜不去找别人,而是去找吴广,说这俩人的关系不是传说中的四大铁,我是不相信的。
这俩人不是发小儿,甚至都不是老乡,陈胜是阳城人,吴广是阳夏人。虽然陈胜的出生地到底是在哪儿,今天的专家们还没吵吵出个明确结论,但是这俩人不是一个县的人,还是可以确定的。
我觉得,吴广就是陈胜在外面结交的铁哥儿们之一,还是极其重要的那个之一。
这两个基层小领导凑一块儿,为自己的未来展开了紧张的合计。他们嘀咕的一番话,信息量特别丰富,先原文引用,再一点儿一点儿的分析。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摆在陈胜、吴广面前的活路有两条,一条老路,一条新路。
老路是集体大逃亡,这是那年头不少人的第一选择。前几年,一个叫刘季的人,就在附近的沛县走上了这条路。
除了刘邦这个大头儿,汉初的功臣们不少也都有过跟大秦帝国政府捉迷藏的光辉经历。刘邦要是愿意的话,完全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召开一个胜利逃亡经验总结大会。他本人主持会议,留侯张良做详细报告,其他人结合自身经历分组讨论。没个三年五载逃亡经历的,都不好意思在这个大会上要求发言。
逃亡,只能逃得了一时,很难逃得了一世,被逮到后,结果将会跟走到渔阳一模一样,死。
新路是“举大计”,简简单单三个字儿,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
“举大计”,说白一点儿就是,把早先商量好的纸面上的计划,变成实际行动。
这个计划要是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话,他们将从大秦帝国的嘴里抢出一块天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他们也能弄个诸侯王啊什么的当当。
太可怕了!
陈胜、吴广这对铁哥儿们,老早就开始打大秦帝国的主意了,并且还拟定了一个初步的计划,确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
也许是我太能胡琢磨了,真实的情况可能没有这么多事儿,陈胜、吴广这哥儿俩只是头脑一热:靠,这日子没法过了,咱们干他一票吧,弄好了,咱们也能建立个诸侯国。
太史公在行文的时候,不好这么直白,就用了“举大计”这个隐语。
不管这哥儿俩是早有预谋还是临时起意,他们的“举大计”,的确是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是他们哥儿俩的原创。
当然,新路走不通的话,还是那个字儿,死。
一句话,这俩人的前后左右,只有一个字儿,死。
靠,既然怎么着都得死,那就选个最有价值的方向去死,为建国而死重于泰山。
如果注定要死于车祸,那就往奔驰的车轮底下钻吧。
陈胜和吴广这次会晤后作出的“举大计”的决定,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决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这之前,历史舞台上上演过好几场改朝换代的大戏。这些戏中的领衔主演,都不是一般的人儿,如商汤,如周武王,如秦王政。虽然他们死后,有的被圣人,有的被暴君,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一样一样的,都是贵族。
改朝换代的决定,最先在这些贵族的脑子中形成,改朝换代的整个进程,也完全掌控在这些贵族的手中。
在这一幕幕改朝换代的大戏中,普通人不要说秀两句台词,就连露个侧脸儿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只是那些大戏的背景画面和统计数字。
从这一刻起,改朝换代再也不是贵族们的专利了,只要条件合适,普通人也可以动一下改朝换代的脑筋,掺和一下进改朝换代的决策过程,甚至还可以左右改朝换代的结果。
在秦二世元年七月这个鬼时间,在大泽乡这个鬼地点,在这个下着大雨的鬼天气的配合下,历史出轨了。
贵族时代的大幕正式落下,平民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
陈胜、吴广的朋友遍天下
从半传说时代的商汤灭夏桀,到最近的秦国一统天下,改朝换代的事儿,只有贵族们才有资格儿去琢磨,也不是没有道理。
单论个人素质,贵族们不一定就比普通人强多少,但是有一样东西,贵族们是远远领先普通人的,团体性。每个贵族的背后,都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利益团体,每个普通人的背后,只是自己的老婆孩子。
改朝换代是一个利益团体跟另一个利益团体之间的你死我活,势单力孤的普通人也想主动去玩儿这个游戏,的确是有点儿没资格。
就拿陈胜、吴广来说吧,真要跟大秦帝国死磕起来,就他们这九百来人,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呢。
这俩人绝对没有主动去给大秦帝国塞牙缝的觉悟,从前面俩人头头是道的商量来看,这是两个很会打算盘的人,两个很不想死的人。
如果明知道起兵后,马上就会成为大秦帝国的点心,他们宁愿选择前往渔阳。一来,到了渔阳,不一定就是死,二来,即便到了渔阳马上就会死,在前往渔阳的路上还能多活两天不是。怎么着都比选择“举大计”马上就去见阎王,强一点儿。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这俩人选择了“举大计”,而不是选择前往渔阳,甚至没有选择逃亡,说明这俩人绝不是两个简单的人,最起码陈胜不是。
陈胜对整个天下的局势有着相当精准的把握:天下苦秦久矣。
这个“久”,可以由此上溯到秦国东进中原的那一天。从那时起,东方六国的人民就让秦国人坑苦喽。
看看秦军将士的斩首数目,再估算一下当时的人口总量,我觉得,当时每家每户应该都会给秦国人记着一本帐,用自己亲人的鲜血记下来的帐,血账。
估计,当时东方六国的人上坟的时候,满脑子里就三个字儿,秦国人。如果非要在这三个字儿的前面再加上一个修饰语,我觉得应该是“天杀的”。
盼望着,盼望着,总算是盼到了那一天,大秦帝国成立了,中原地区不再打仗了,秦国人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杀人了。
逝者长已矣,活着的,生活还得继续啊。
这些侥幸活下来的人,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想不受任何骚扰的过两天安稳日子。(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你想安稳,帝国政府偏不让你安稳,一个劲儿的穷折腾。
大秦帝国,是一个少有的能折腾、敢折腾的帝国。
长城、驰道、直道,哪一个工程的工程量,都可以折合成一个三峡。
对了,帝国是不在中原地区打仗了,可他在北方和岭南没闲着啊。两线作战,动用的兵力达到了八十万。
令人目瞪口呆的是,大秦帝国竟然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把这些几乎同时上马的大项目,完成了个八九不离十。
当时的天下人得忙成啥样儿啊。
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辞劳苦,做这些大项目,还离不了两样东西,钱和粮食。帝国政府不是哆啦A梦,随手就可以从口袋里掏出这两样东西,他得靠收税。
大秦帝国的收税比例达到了令人绝望的高度,占人民收入的50%以上,还有一种说法是三分之二。(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
这个比例到底有多么的恐怖呢?
据《汉书·食货志》,在收税比例占收入10%的情况下,一个五口之家,种一百亩地,一年的收入倒是能够保证人人吃得饱。再想进一步,做到人人穿得还要好,就比较困难了,要想给每个人都添置新衣服,不出去借钱是万万办不到的。要是赶上家里发生生老病死等意外情况,全家人该得去当裤子喽。
税收比例要是占到了收入的50%,人们怕是连裤子都没得当。
自己过这种鸟日子的新仇,亲人被杀的旧恨,叠加到一块儿,你说,天下人恨大秦帝国,得能恨到什么份儿上?!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大秦帝国不仅给陈胜、吴广造了枪,造了炮,他的不懈折腾还给他们俩人,制造了一大批可靠而坚定的同志。
陈胜、吴广不是两个人去战斗,他们的背后是全天下的人。
可以说,摆在陈胜、吴广面前的革命形势,不是小好,而是一片大好,大好一片。这会儿他们选择“举大计”,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左倾盲动,而是准确判断形势后的正确选择。在这一刻,历史选择了陈胜、吴广,不是没有道理的。
陈胜、吴广眼前的这一幕,成为了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固定戏码,每隔一两百年,就会在中华大地上演一遍。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还有一个原因 1 大秦猛士 字214 2010-08-09 01:44:22
🙂花您,不过你这个算术有点问题啊 早生华发 字56 2010-07-28 10:39:57
🙂大汗淋漓 江南水 字68 2010-07-28 20:38:11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83)
🙂惯性思维也让秦国忽略平民 2 可梦之 字126 2010-07-26 12:25:35
🙂有理 2 江南水 字224 2010-07-26 19:22:45
🙂有历史学家评论过(名字忘记了)“秦之前,无亡于细民者” 1 大秦猛士 字150 2010-08-09 01:40:20
🙂他们政策的“成功”让平民上台成了可能 2 可梦之 字148 2010-07-26 21: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