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解读IPCC报告关于大气[CO2]加倍对对气候的定量影响 -- hwd99

共:💬13 🌺4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解读IPCC报告6 讨论 6.2 辐射强迫

6.2 辐射强迫

按照辐射强迫定义,我们只需要让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按照当前大气状况来计算辐射变化。从理论上分析,应该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加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辐射强迫:如果我们实测地球大气温度和压力数据,根据这个数据来计算,就应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当然工作量很大,需要测一年里很多时间,地球大气不同位置,越多越好。然而,目前显然没有做此项工作,报告引用的结果都是计算结果,似乎还是简化计算。

对辐射强迫结果也持有很大怀疑。报告采用对流层顶作参照面,这个参照面的位置是变化的,远不及大气层顶定义清楚,所以报告中给出12个计算结果,却有5种辐射强迫定义。为什么?另外,利用不同辐射强迫参考面,可以根据模型计算得到所有三个中间变量,从而得到温度变化,这可以检验模型的内在一致性。

下面提出一致辐射强迫与透射率变化关系,来看报告中辐射强迫问题: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大气透射率降低,就是地面红外辐射透过大气部分减少,从而增加了辐射强迫,其增加量是Fs*dA,Fs是地面红外辐射;另一方面,大气本身的红外辐射输出是Fa=2bεσT4,这里T是大气温度,ε是发射率,σ是常数,因为大气辐射对外和对地面,在假定大气平均温度是T时,总辐射是2εσT4,由于上下红外辐射量不等,对地面辐射较多,用b来表示这种差别,所以大气对外辐射就表示成2bεσT4,在发射率增加以后,代表对外辐射增加,也就是辐射强迫减小。通常认为大气对地面红外辐射透射率降低dA等于大气红外辐射发射率ε增加(两者有差别,但很小)。则大气对外辐射减少就是dFa=2bdεσT4/ε=-FabdA/ε,则总的辐射强迫就是

dRf=Fs*dA-bFa*dA/(1-A)

根据报告,Fs=390,bFa=195, A=40/390; dRf=3.8;

dA=3.8/(390-195/(1-40/390))

由于云占天空62%,所以求得的系数还要除以0.38,所以晴天大气透过率减少(dA)等于5.8%。

另一方面,按照报告给出的水蒸气反馈因子是1.8,最终温度增加3.26K,产生的辐射强迫是1.8*3.26=5.89W/m2,水蒸汽的主要作用也是使大气透射率降低,从而增加辐射强迫,这样,两个效应叠加后辐射强迫就是9.67W/m2,根据上式公式计算得到的晴天大气透过率减少dA等于15%. 根据报告中数据,可以得到现有透过率是A=40/390/.38=0.27。

Barker在1999年文章里给出了透过率拟合公式,可以计算不同浓度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浓度(也可以改成地表温度),该式如下(原文有错误,经与作者联系,得到其更正文):

A={1-exp(-0.082-(2.38PwHwRH+40.3fCO2)0.294]}

Pw=1760000exp(-5318/Ts) bars.

Hw=2 km

RH=80%

fCO2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工业革命前二氧化碳浓度是2.8e-4,加倍后是5.6e-4. 根据该式计算得到的结果,加倍二氧化碳浓度仅使大气透过率降低0.011,考虑水蒸汽反馈效应,假设地面温度增加3.26K,得到的大气透射率降低总量是0.024,两个结果都与报告给出的结果相差很大。根据barker拟合公式,计算得到的二氧化碳加倍的直接辐射强迫是1.93,而水蒸汽反馈效应带来的辐射强迫是2.22,总的辐射强迫是4.15W/m2。比从报告数据得到的9.67W/m2小一半多。

该拟合公式只考虑了三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臭氧,这使公式计算出来的透过率偏大,从而使结果显得更加不合理。增加其它气体,会使透过率降低,当不一定对两者二氧化碳浓度的透射率变化产生很大影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