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看新版红楼梦,心情大好 -- 苏北

共:💬283 🌺10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新版真的忠实于原著吗?呵呵,看看技术贴吧。

[灰常点评]《新版红楼梦》之——好吧,那我们来说说原著···

摘抄几段:

原著:

  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乃亲斟一斗为贺。

  这首诗胜在气度恢弘,所以甄士隐才会出“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之言。

    同时这首诗也有其他意义。因为此诗虽然雄心万丈,显其抱负,但是“人间万姓仰头看”一句,无论如何,以贾雨村的身份来说,都显得过于狂妄。显出此人的狂悖。也在此为他日后为官时恃才傲物,以至于得罪同僚被罢官,落下了伏笔。

    而电视剧里,此诗竟然不翼而飞,甄士隐居然是因为贾雨村的一句“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就起了爱才之心。

    且不说不见诗词文赋,只因一联而“爱才”是否说得过去,就单独说李少红把这首直接导致了贾雨村得势和失势的诗完全隐去,就让人非常难以理解。

原著: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霄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  

    

  电视剧里把“霍启因要小解”一句改成了“霍启突然尿急”。

  我真的很想问,李少红!你对原著的句子做出这种极为粗俗又莫名其妙的改动,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有什么意义!!!!!

  同时,电视剧里还增添了书上不曾有的“找了个僻静的街巷”一句。

 我也很想请问,李少红,你究竟有没有常识?任何一个人,如果不得已要将孩子留在街上,会故意留在僻静无人的地方么?生怕拐子拐起来不方便么??这个霍启,难道竟然和拐子是一伙的,所以才这么做?你对原著的这种改动,究竟所谓何来?!

李少红称,该剧任何一处细节都经过了考证,演员对白直接摘自原著,甚至连“蝎蝎螫螫”这种如今已很少使用的词也照搬不误。“我们希望能完整体现原著的精髓,原本小说就是很好的东西,没必要再改编,要是乱改会对不起观众的。”

好吧,为了忠实原著,“蝎蝎螫螫”这种现在已经不用的词都照搬,那为什么“小解”这种现在人都懂的词反而要改呢?

原著:

  

  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  

  

  原著里甄士隐本在街前散心,因而见到一个跛足道人。

  而电视剧里,变成了因为听到了远远的歌声,甄士隐就像着了魔一样,一路追寻歌声狂奔————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你演北京人在纽约呢?

  甄士隐是看开了才随道人而去,不是道人的歌里有邪法异术,远远听见了,就勾魂摄魄。李少红,你真的非要把这僧道二人活生生都变成拍花子的?

上面说甄士隐听到道士的歌声就狂奔天涯,这还不是重点。

  更重要的是,在书中此节,明明只有道人一人出场,而电视剧里,僧道二人竟然齐齐出现。

  李少红,如果你记性还不太坏的话,你应该记得,前面没有多远的地方,甄士隐刚刚做了梦,梦里僧道二人刚刚分手,约定各自去做营生,三劫以后再聚。为什么这里竟然会一起出现?你当前面僧道的话,都是放P么!

  

  说到这里,我知道肯定会有粉丝来反驳我——那后来宝玉凤姐遇难的时候,僧道也一起出现了呀。

  很好,于是我们再来说一下这一点。

  如果你仔细读过红楼梦的话,你会发现,僧道二人,营生各有不同。僧渡女子,道引男人。

  好比说宝钗的冷香丸,就是和尚给的方子。好比说颦儿身体弱,也是和尚说要带颦儿出家。但是贾瑞的风月宝鉴,就是道人送的,尤三死去以后,渡了柳二郎的,也是道人。

  唯独宝玉和阿凤齐齐出事的一回,僧道同时出现,并不是因为他们仍旧在一起,而是他们刚刚好,来各自做各自的营生。

  所以说,在这里,只有甄士隐一人需渡,僧道二人齐来,是绝对不应该的。

原著:

  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

    

  这一段,旁白终于是没念错太多。然而画面,却犯了简直不可原谅的错误。

  娇杏一顶小轿抬去做二房。电视剧里居然出现了贾雨村家张灯结彩,布置喜宴的场面。贾雨村身穿大红吉服,房中贴有大红双喜字,娇杏身穿大红嫁衣,蒙红盖头,竟然是以正房之礼入门!

  李少红啊李少红,你好歹是拍古装剧起家的,难道你居然不知道什么是“娶”,什么是“纳”?什么是“妻”,什么是“妾”???难道你不明白谁可以穿大红,谁不可以?谁可以蒙盖头,谁不可以?

  就算你都不明白,你看完了红楼梦,你也该明白后来王熙凤为什么说贾琏“停妻再娶”,就是因为贾琏让二姐穿了红衣,拜了天地!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娇杏入门不过一年半,贾雨村的原配就一病死了。那活活就是被气死的!

原著:

  雨村道:"正是,方才说这政公,已有衔玉之儿,又有长子所遗一个弱孙。这赦老竟无一个不成?"  

  

  电视剧:雨村道:又有长子所遗一个玄孙。

     

  看到这里我终于忍不住骂了娘。

  玄孙!玄孙!你们家长子能TM遗出个玄孙!!!!!!

  三字经说: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儿子生的那个!能TMD叫玄孙么!!贾雨村你连个开蒙启学的三字经都没背过,你求的什么功名,拿的什么脸面做人家西宾!

  滚你娘的玄孙!!!!!李少红你文盲可以有个限度么!!!

这段没有原著了。完全由电视剧天马行空胡诌八扯而来。

  电视剧旁白:他们经过扬州,转大运河一路北上,历时数月,开春之时进入了都中。

  第一,红楼梦第二回的回目是什么?是——“贾夫人仙逝扬州城”。林黛玉家原本就在扬州,母亲也死在扬州,去贾府也是由扬州出发,那么请问,他们是如何“经过扬州”?

  第二,转大运河一路北上。请问,从扬州去金陵,北得什么上?除非李少红,把“都中”当做了北京。

  于是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明该在都中金陵做生意的冷子兴,却说得地道的一口京片子。原来从头到尾,李少红就没弄清楚“都中”究竟指的是哪里。

  对,清朝的都城在北京。可是红楼梦不是“大清秘史”!红楼梦里的都中是指“金陵”!不然为什么叫“金陵十二钗”?不是该该做“北京十二钗”么?

  第三。开春之时进入了都中。我忍不住又想骂娘。放你娘的———— !!!厥词!

  第三回里,老太太说的:“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难道是放P的么。

  进贾府已然是开春,还等的甚么过了残冬?难道是等明年的残冬???

  我长这么大头回知道,从扬州到金陵,感情也要北上。还要花费数月。

不引了,有兴趣到原帖看吧。这才半集的一部分而已,要挑完全剧的bug,估计那位楼主要累得吐血。

现在拍电视剧,对“认真”的标准还真低。看采访剧组人员,有好几个都说“很久没有遇到这么认真的剧组了”。呵呵,这些就是认真的结果。电视剧界“认真”的标准还真低啊。

细节是魔鬼,红楼梦的细节更是如此。老曹想说的真正意思往往隐藏在细节里。即使台词和剧情完全取自原著,但删什么留什么非常考验导演对原著的解读能力。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87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而现在看来,李少红极其编剧组对红楼梦基本上是“没看懂”,遑论其他。

在接受凤凰卫视《凤凰非常道》独家专访时,作为总导演的李少红,在节目中坦承自己对《红楼梦》原著并不是非常熟悉,对历史也不算太了解。李少红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文革”期间,当时她只是出于好奇,想看看封建社会是怎样的,读后觉得《红楼梦》鬼话连篇,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这是本坏书,最好不要看。”

以上网上八卦,不知是否有断章取义。不过看样子八九不离十了。一个不爱红楼梦的人去拍红楼梦,能拍成啥水平可以想象。从他们把红楼选角搞成选秀节目开始,就注定了这部作品拍成后的水准。

看看南都说的那些“追捧新红楼的85后”的留言,简直能把人笑死。一堆选秀节目的粉丝,去说批评新红楼的红迷们“没看过原著”,真让人无语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