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的“技术圈” -- 陈经

共:💬478 🌺1546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兄台是否注意到你说的这个过程中利润是如何转移的

一个行业早期刚起步的时候,还没有形成产业链,一家公司往往(不得不)包打上下游,那是一个总量小而利润率高的阶段,例如移动通信早期的Motorola,企业计算早期的IBM、DEC、SGI。

作为缺乏原创性的技术跟随者,这个白菜卖金子价的阶段当然是吃不到的。

等市场容量做大了,产品变得popular了,就进入了产业链分工的阶段,很多上下游企业参与进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做链条上的一环,成本大大降低,产品功能日益丰富,更新换代加速,价格迅速下降。这个时候你或许能看到早期包打上下游的所谓“领先企业”因为转型艰难陷入困境甚至倒闭,例如过去的Lucent、DEC、SGI(IBM也曾一个财年亏掉80亿),现在的Motorola移动终端,但这实际上是利润在产业链上迁移造成的,利润到那里去了呢?那些专门独立出来的上游技术提供者攫取了更高的利润率。例如Intel、Microsoft、Oracle的崛起,2G时代的TI和3G时代的Qualcomm。他们是那些老企业的尸体滋养出来的新掠食者,能量流动的途径就是人员的迁移。SGI的老CTO Kurt Akeley加入微软,Robert Love、Joshua Bloch跳槽去google等(其实这只是几个比较吸引大众眼球的例子,还不算很典型)。

这个电脑卖白菜价的阶段,作为缺乏原创性的技术跟随者,通过参与产业链能够分到一杯羹,但也只是残羹冷炙。你或许认为联想和Dell打垮了IBM和SUN,山寨厂打垮了Motorola和Nokia,但实际上你只是打垮了这些企业的总装车间而已。一台电脑,一台手机里面,从沙子里生产出来的集成电路占了成本的1/3,利润率或许高达50%,连沙子都不用的专利和软件授权费另算,而金属和塑料制成,高耗能高污染的电路板、外壳、整机组装等,是操白粉心,赚白菜钱(消费者遇到bug不会去找芯片生产商吧)。

整个过程中技术的壁垒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恐怕还要辩证地看。分立器件时代我们的计算机还能做出些东西,产业链成型之后就完全被市场淘汰(DEC/IBM搞不过你更搞不过)。再比如联想,起家的时候还有个联想汉卡,所谓的“贸工技”,现在只怕是把后两个字都丢进太平洋了。杨元庆这个工科男回忆放弃板卡部门那段历史明显还有些依依不舍。当然国内集成电路现在也有一些公司做的不错,可总体上的差距是否减小了?

消费电子有没有核心技术?当然有。我认识的日资企业里一个图像质量专家,以前是搞导弹卫星图像处理的(杀鸡用牛刀呵呵),他的作用或许就是在给定一个分辨率的图像上,能把算法从头发丝看不清楚,做成头发丝清晰可见,但这点差别,用户体验就差了一个档次,或许就挡住了想要追赶的竞争者(人无我有)。很多算法和模型,是大学和企业研究院里几代phD精益求精的成果,这些人从读研究生开始搞,写这个博士论文毕业,然后进企业研究院继续搞,一辈子就玩这一个模型混饭吃。维持这样一批phD的队伍或许一年几百万、上千万成本,但摊到上亿的出货量里面就没多少钱,更何况很多技术本身正是用来降低生产成本的,例如,缩小硅片上一个模块的面积、提高成品率。这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技术领先者在自己的领域日益精专,落后者无论在质量和成本上都无法抗衡,只能放弃这个(利润率高的)领域,去做操白粉心赚白菜钱的下游。

所以说,一个领域的产品和技术都变得popular之后,我们能改界面了,能从中分羹了,但并不是说就真的赶超了。改界面的这种进步,更多地还是在帮上游技术企业赚钱。赶超的例子当然有,但绝不是聊聊天喝喝茶、改个界面那么简单,必然是花时间、花钱(并购),坚持技术研发投入,长期积累的成果。

通宝推:乡间小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