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谈谈河南的教育(一) -- 方解石

共:💬398 🌺290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谈谈河南的教育(二)

上一部分说了河南的不乐观的高考情况,但是接下来仍然要说一个不乐观的现实情况。

我们上部分已经知道了,河南的高考录取比例是比较低的,一本线的上线率只有不到5%,而我们接下来就要看一下河南的高考线的高低。

河南这几年都是采用全国卷的。就拿相同试题的几个省份来比较吧:

2009年,河南省一本分数线:文科552分,理科567分;2008年,河南省一本分数线:文科557分,理科563分。

6月25日,山西省招考中心发布山西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其中:

文史类本科:第一批为548分,第二批为507 分;

理工类本科:第一批为547分,第二批为505 分;

陕西2009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出炉:文科一本540分,二本495分,三本440分,高职310分;理科一本537分,二本495分,三本430分,高职300分。

虽然在比例上比这三个省低不少,但是分数上并不见得比人家高多少。这就是我所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的现实。想反对河南的筒子们也不要太得意。有些事情说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河南的基础教育质量相对较差,这不是一个伪命题。相信河南长大的筒子们都敢于同意这点。除了郑州等少数大城市的个别学校可以贯彻素质教育外,大部分城镇和农村中学停留在拿时间博一切的思维水平上,教育思想严重滞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学生时间耗得多,水平不见得提的快。这点的确是该改变了。

河南的基础教育差到什么程度?

我小时候,我们老家的农村小学,是用木板做桌椅、砖头做腿的。(当然我是在县城最好的小学上的,我们属于那个片区,而且我们那边控制不严格)但是县城的一些不是很好的小学呢,桌椅往往也是残破不堪。我小时候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年级有5个班级,一个班级有80-100个孩子。一个本来是坐两个人的桌子上,一般是坐三个人的。我可以利用的空间只有大概区区三十厘米。大家可以回去量量自己的桌子椅子,看看有多宽。以至于在桌子上划界成为我们的通用占空间方式,用小刀划的,用粉笔圆珠笔铅笔画的,不一而足。

到我妹妹上学的时候,情况改善了一点,好像是桌椅可以保证了,但是班级人数仍然是大大超出额定的。我记得我妹妹上学的时候一般班里是80人吧,全年级大概五百多人。

幼儿园也是急缺的。我上学的时候,县城里面条件能跟得上现在稍微好一点的民办幼儿园的,只有一所。很多家长是直接把孩子扔在学前班,将学前班当做托儿所。

好的教师也是急缺的。农村小学通常不开设音乐美术课程,因为没有老师,也请不起老师。我们开设了音乐和美术,我至今怀念教我们美术的老头,老师很慈祥,记得是回族(我上的是回族小学,跟清真寺一墙之隔),他说他小时候跟着父母在上海上过一阵子,后来就回来了。他说那个时候日本的小孩子都是自己做颜料用的。他很羡慕。结果,时光过了几十年,他教我们的时候,我们仍然是那样的一个水平,跟当年的日本人比起来,还是不如。

但是我们毕竟是全县最好的小学了。。。我上高中的时候,那些同学们,长那么大都没有用过水彩笔。

到我的妹妹上小学的时候,貌似与我们那个时代没有明显的变化。

教育理念也是非常落后的。我小学的时候经常遭受体罚,在小学一二年级甚至挨耳光。

师资力量的不足不光表现在低年级教育上,高年级教育同样如此。我们上初中的时候,教我们英语的是一位40多岁的妇女,我母亲后来考晋级考试的时候曾经找她替考。她说当时初中教师掌握三千个单词的人就很少很少。我妈曾经怀疑,一个教师不该掌握三千个单词吗?但是我一直怀疑的是,一直到我高中毕业,教我的英语老师中,掌握三千个以上单词的也不多。

这样的师资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我的同学们学的英语都是哑巴英语。不是一般的哑巴,而是口音非常非常重的哑巴。因为没有钱买磁带(我当时有幸,我妈给我买了几盒),很多农村同学所听过的标准英语,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放的几分钟,和考试的时候放的几分钟。我妹妹一直到上了大学,还不敢当着别人读英语,因为人家都说她读英语很奇怪。

我上大学的开始一段时间这方面也是颇为自卑的。比她稍微好点而已。我特意听了一段时间的英语磁带,纠正自己的发音。但是这些负面作用,大概一直到近年来才算部分解决掉。

教师的待遇过低也引起一系列问题,看过我写的《我所知道的小镇上的生活》那个系列(一直没有写完)的筒子们大概知道,老师们的工资都是朝不保夕的。

我曾经在初中的时候跟一个教历史的班主任关系很好。那个时候他就是我们初中历史教的最好的老师了。但是,跟邻县后来我接触的高三的最差历史老师比起来,我不得不承认,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那个时候,我们初中最好的英语老师的教育思想,就是把所有的孩子留下来背书,放学后不准回家。我的一个最好的朋友就在他的班上,被逼着背了两年的英语课本。这样下来,英语的确是长进了。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厌学。虽然当时体现不出来,三五年之后,他手下那些成绩很好的女生,就无法再度维持成绩了。

最要命的,就是我们的班级人数比小学的时候还要多了。我上初中的时候,一个班的人数骤增到120人以上。

在这样的压力下,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开始大量流失。我所在的班级,在1994年的下半年开学一个月以后就走了十几个人。我们城镇高中还是好的,农村高中,到初二人就能走掉三分之二。往往是初一四个班,初二两个班,初三一个班。

就这样的失学率,到我们考高中的时候,全县还报考1万二千人。但是所谓的县级重点高中收多少人?1000人而已。12分之一啊,筒子们!

我所在的初中,那年我们班只有四五个,考上了所谓的县级重点高中。参加考试的一百二十多。那年我们初中由于纪律太差,大大影响了校风,导致升学人数非常少。以后我会慢慢讲到。

其实所谓的县级重点,基本就是唯一的高中了。因为乡下高中,很多人失学更快。而且基本上,乡下的普通高中收的总人数跟县城的几所高中人数总数差不多。

分数考的低的人,除非是家里有认识的人,否则的话要交很多钱。我很清晰的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分数是450分,其中体育15分,除体育外每门课程划80分的水平。需要交1200元钱。我算是正式录取的。我们那个时候每个班级正式录取50个人,但是报名完了之后,每个班级是八十多人。其他人要么就是城镇户口有门路,要么就是农村户口认识人,要么就是拿钱买来的。需要交的钱从2000多到四五千不等。可想而知那个时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这种状况,到我妹妹上学的时候,尚未完全改观。只不过,需要交的钱的绝对数额增长没有那么快,因此相对的经济负担稍微轻了点。

我妹妹上高中是没有考上的,算是高价,交了三四千块钱。在我们那边算是不少的钱了。她上高中的时候她们班里大概一个班100人,一个年级,有十几个班!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大概是14个班级吧。筒子们可以算算,如果一个班有一半人是高价生的话,这部分人收了多少钱。

这个钱去哪里了,是个谜团。我唯一可以想象到的是,这个钱并不是被校方独吞了。这肯定有县级财政的参与。但是具体情况,真的不好说。

而我妹妹上高中的时候,高中无论是纪律水平和教师素质,甚至比我们那个时代可能还下降了。我妹妹他们高考的时候,我去看过,总比例比我们那个时候大大下降了,甚至考好学校的绝对人数也只有很少的上涨。当然,我们县的教育质量在我们地级市(八县两市)比起来,是属于倒数五位的。

通宝推:冰雪迎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