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日贸易依存度考察一 -- 冰排冻骨

共:💬357 🌺2138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日贸易依存度考察 八

产业聚集地

加工制造业曾经在日本有过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产业聚集地也被人所熟知。

生产毛巾而著名的大阪泉州、爱媛县的今治,号称“玩具团地”的枥木县壬生町,生产西洋餐具闻名的新泻县燕市,著名的眼镜制造地福井县的鲭江市,生产小刀的岐埠县关市、五金等生产地在东京的江户区和荒川区。

这些地方很多都曾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有些至今依然是著名的产业集聚地。但在今天无一例外,都受到了中国新生产业聚集地的挑战。

浙江的云和县、广东汕头市的风翔取代了日本“玩具团地”枥木县壬生町,现在枥木县壬生町已经不生产玩具改生产相机零件了。

广东省西部的阳江市号称的剪刀之都,有1400家生产各种小刀具和剪刀的作坊,同时也生产各种西洋刀叉。EU15国所消费的小刀具和西洋餐具的70%都产自这里,日本的市场份额则接近80%,完全取代了40年前日本的新泻县燕市和岐埠县关市。

阳江市北面还有一个小县新兴县,不过10万人口,却是世界上生产高级不锈钢锅的主要产地之一。84年香港商人在新兴县设厂,原本只是生产不锈钢杯子和保温瓶的。到了90年代后期,欧美国家开始流传铝制锅用多了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不好的影响,这给了新兴县绝好的机会。

新兴县生产的高级不锈钢锅很有特色,锅底两层不锈钢夹一层铝,保温性非常好。一个这样的高级锅价格近千元,主要用于欧美国家做stew,中国很少能见到。

此外还有著名的眼镜之乡镇江丹阳。拥有5万8千家店铺,年商接近400亿人民币的义乌也是类似的产业聚集地。

看到日本加工制造业的衰落,想到中国这些产业聚集地的前途。几乎任何一个先进国家都曾有类似于日本的产业结构转换。在未来,中国这些产业聚集地也许也会受到越南、印度等国家的产业冲击,在这之前如何树立品牌优势和更高端的产品开发才是中国这些产业聚集地的生存之道。

汽车产业

日本的汽车产业可以说是日本制造业的支柱了。2008年日本国内生产了1156万辆汽车,出口673万辆。并且,日本汽车厂商的海外生产工厂在同一年里生产了1165万辆,单按日本汽车厂商的生产量来说,日本世界第一。

日本汽车省油节能,拥有各项技术优势,在日本的三大(丰田、本田、日产)面前美国三大全面败退,在各个主要市场上几乎都是日本车的天下。

一直以来,最大的市场是美国市场。但2008年的经济危机让美国的汽车销售直线下滑,中国市场却大幅度增长,到了2009年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按照目前的形式看,即使2010年美国经济恢复再次超过中国成为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多也只能维持到2010年代前半,在汽车销量上中国超过美国只是这几年的事。

80年代以前,中国汽车产业属于闭门造车,直到80年才渐渐的引入丰田等海外汽车制造商的汽车。这时候中国也知道依靠中国本土厂商想和海外厂商竞争是不可能的事。主要采用的是合资引进的方法:即海外厂商想进入中国市场必须和一架中国本土厂商合资,期望利用合资的方法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最终让本土汽车厂商能够达到和海外厂商竞争的地位。

但是,这个想法不得不说是失败的,合资的中国国有汽车产业基本上都没学到什么先进技术。这当然有海外厂商技术封锁的原因,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国有汽车厂商不求上进,只满足于合资公司的利润。就好似咱们中国厂商是地主,你海外厂商是房客,我只要能收到房租就行了。这种状态持续到了1999年。

没想到的是,1999年之后,民营企业家开始抬头。从国有汽车厂挖走一大批技术人才之后,开始参入汽车市场。奇瑞、吉利、比亚迪等颠覆传统汽车行业常识的设计生产模式让大家见识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

在汽车行业的常识里汽车引擎都是厂商自己研发的,但是中国民营汽车企业没有能力研发汽车引擎,所以就满世界的找,一找到好的引擎毫不犹豫直接拍板购买。外形也是,直接委托给意大利和日本的设计公司,有的也许直接是山寨,管理上的人才去全世界各地的汽车厂商挖角。

虽然急功近利一些,但却另辟途径,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2006年,奇瑞不过短短的7年就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上排到了第四位,吉利第10位,比亚迪也异军突起。而且还不满足于国内市场,还要走向世界。不但出口俄罗斯、乌克兰、叙利亚,还准备进军德国和美国。

相比之下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国有企业就让人失望了,自己的品牌根本打不起来,只能用给外国企业打工。几十年了都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技术和设计,如果没有外国企业,根本没有民营企业的活力。这也让中国政府另眼相看,给予这些民营企业低利率融资等各种政策上的优惠。

目前,日本市场上还没有中国制造的汽车,那么,是不是有一天这些中国民营企业会进军日本市场呢?

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估计至少还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上文提到有中国民营汽车企业进军德美市场,但安全性普遍受到质疑。华晨骏捷BS4汽车在EURO NCAP标准的安全测试中得零分,奇瑞在俄罗斯的测试中评价也很低。把车卖到发展中国家,也许低价格就行了。但要想把车卖到安全至上的日本,光有低价格还是不够的,乘惯了丰田、本田、日产车的日本人不大可能接受中国民营汽车厂商。

不过,中国汽车销往日本还是有可能的。

从整体上来说,日本的汽车工业的综合能力是高于中国的,但当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无论是生产工人的熟练度,还是供应零部件的供应商都达到了一个程度。也就是说,日本汽车工业综合能力是第一流,那中国汽车工业综合能力至少是二流的级别,某些领域也许达到了强二流的级别,这至少给欧美厂商提供了在中国生产汽车销往日本的条件。

比如,德国大众在中国销售的台数超过了本土销售的台数。美国通用虽然在本土很艰难,但在中国销售情况很不错。当中国生产工人的熟练度到达一个高度的时候大众和通用等欧美系汽车企业完全可能进一步扩大在华生产能力,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直接在中国生产汽车销往日本。

中国制的VW在日本销售也许并不遥远。

摩托

其实日本不光是汽车,摩托车产业也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日本摩托四社(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2003年的全世界生产量为1400万辆,占全世界的45%。

中国摩托厂商也不差,同一年,全世界的41%由中国厂商制造。但和日本不同的是几乎全部由国内消化,外国市场几乎没有。

曾经在2001年山寨了本田摩托的中国摩托,大量输入越南。但本田很快就以低价格的车型对抗,最终赢得了市场份额。

不过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日本摩托就没有日本车那么风光了。日本摩托四社虽然在中国有制造工厂,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很小,不管它们在世界领域是何等风光。

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的摩托产业远比汽车要成熟的多,山寨能力也强很多。一款摩托出来各个部件很快就能山寨,只要你买了标准的部件谁都能组装出一台摩托出来。既然技术含量没有了,那就拼价格了。日本摩托根本没法和中国摩托竞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政府对摩托的限制。在日本摩托与其说是一种交通工具不如说属于一种乐趣,要是在中国的大城市里,面向高收入所得者的话日本摩托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因为大中型城市对摩托的限制,这使得摩托只能在一些小城市和农村才是主要交通工具。这些地方低收入所得者比较多,高价的日本摩托没有市场。

所以日本摩托厂商干脆不考虑去开发中国市场,反而考虑如何利用中国的摩托制造能力。中国著名摩托生产商新大洲原本就是靠山寨本田起家,2001年本田干脆和新大洲成立合资公司,选出优良的中国摩托零件制造商,利用新大洲工厂廉价成本的优势生产小排量的“TODAY”。虽然也碰到不少问题,但现在已经成为日本小排量摩托的主力之一。另一家厂商雅马哈也收编山寨厂商为自己的正规军,开发中国市场。

2007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摩托车18万辆,08年15万辆,和汽车的情况相反。

不过,中国出口日本的摩托主要是小排量,并且量也不算多。

自行车

差点忘了还有这个(汗)。

自行车就完全是中国的天下了,日本销售的自行车86%都是中国制。

日本自行车也有过辉煌。一直到80年代,日本制自行车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很大市场,日本自行车零件厂商shimano在即使在今天也是很有名的变速零件厂商。但80年代之后台湾自行车业受美国代工开始异军突起,台湾品牌捷安特几乎成为自行车的代名词,同一时间内日本自行车开始衰落,大量的廉价自行车开始在超市出现,人们也开始不注意品牌,自行车在日本几乎成了一种用完就扔的一次性商品,随处可见的遗弃自行车几乎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出现这个问题还是因为中国,自行车生产太便宜了。

2007年日本从中国进口928万辆自行车,平均一辆价格7151日元。就算加上关税和物流成本,一辆也不过1万日元左右。即使是日本那些著名的自行车生产公司一般以上的自行车委托中国生产。其实岂止是日本,全世界都是如此。2006年中国生产自行车8500万辆,占全世界的7成左右。

中国主要的自行车生产基地在广东、上海和天津。最有名的是天津边上的一个小村庄,王庆坨。

天津曾经有“飞鸽”自行车厂,90年飞鸽渐渐丧失竞争力最终停产。飞鸽自行车的熟练技术工人被王庆坨的民营自行车厂商吸收,一家飞鸽的消亡成就了近千家自行车零配件、组装工厂的兴起,王庆坨渐渐成为中国最大,乃至世界最大的自行车产业聚集地。

提坑中~(预计下章填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