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历史随笔(11)--袁绍为何招董卓以胁太后 -- 海月
袁氏一门在后汉可谓赫赫有名。袁绍作为大将军何进外戚集团的主要人物,在与宦官集团的斗争中,将权力核心的斗争扩大化,让地方势力参与进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终酿成董卓之乱。可以说,袁绍是负主要责任的。
袁绍为什么要引地方势力参与权力核心的争夺呢?为什么又是董卓?他不知道这样做的风险吗?风险他肯定知道,陈琳就劝他们:“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事实也是这样的。诸侯在地方,各方可以保持平衡,离权力中枢较远,总有一定的神秘感和畏惧心。一旦就近观鼎,发现不过尔耳,谁说不会有人学秦武王举鼎一试呢?所以,家学渊源的袁绍是知道风险的,不过袁绍更是自私、也是自信的,只不过他高估了自己、错估了形势,所以有了董卓之乱。
袁绍的自私来自对权力的渴望。当时,何太后与灵帝是宦官集团推出的,何进因此得封大将军,位高权重。何进出生低贱,何苗就对何进说过:“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富贵。”在东汉崇尚豪门名士、高门贵族的社会里,高傲的袁绍应该有想法的。何进一秉朝政,袁绍就让自己的亲信张津劝何进诛诸宦官。何进也因为袁氏兄弟“累世贵宠”“为豪杰所归,信而用之。”从此,何进在袁绍的推动下,杀了拥何派最大的功臣宦官蹇硕,逼死董太后,使得何进的声誉和权力基础大受损失。袁绍还不罢休,继续推动何进全诛宦官,并以窦武与宦官斗争失败的事例威胁何进。而何太后及母舞阳君、何苗等都明白,宦官是何氏的依靠,诛去宦官是“弱社稷”,且“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因此,何进又迟疑了。
袁绍赤裸裸地威胁何进:“交构已成,形势已露,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早决之乎?事久生变,复为窦氏矣。”何进无法,只得“以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至此,袁绍一步步推何进走向孤立,利用何进势单力孤必须依靠自己而一步步取得权力。“为侍御史,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
对于袁绍搞这么大阵势诛宦官,曹操的反应很有意思,他应该看穿了袁绍的意思:典军校尉曹操闻而笑曰:“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宜露,吾见其败也。”
那么,袁绍的自信又来自哪里呢?来自他的家族、他的教育、他的生活环境。袁氏家族“累世富贵,海内所归。”“势倾天下”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历经百年不倒的巨族。其经济、政治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社会号召力都有着巨大的光环。他的教育应该是正宗儒家教育:表现出重情、仁义、宽以待人、爱民、乐于助人等等,可以说是标准的儒家弟子。荀彧和郭嘉曾将曹操与袁绍有十比,除去美化曹操的言语,可以说袁绍是标准的儒家士大夫。而袁绍的生活环境更是使他傲视海内,“绍善养士,能得豪杰用。”当时的智谋之士,很多都曾进出他的门下,如荀彧、郭嘉、沮授、逢纪、许攸、田丰等等,其家族门生、故吏,更是遍天下。因此袁绍自信自己登高一呼,定能天下响应,为其马首是瞻。
为什么是董卓呢?董卓“性粗猛,有谋。”常年与羌胡交,与中原豪门贵族毫无关系,更不要说根基了。他的兵少,只有3000人。所以袁绍以为董卓翻不了大浪,也会服从他的。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宦官被逼无奈先杀了何进,使得袁绍失去了挡箭牌。更没有想到董卓的不靠谱。可以推论,如果不是宦官的拼死抵抗,不是董卓的不靠谱,那么袁绍成功的助何进诛宦官后,众望所归的将是袁绍而不是毫无根基的何进了。
所以,袁绍是自私、自信而又极为聪明的人物,只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高估自己低估对手,考虑事情一厢情愿,终于断送了大汉王朝。
海月:【原创】历史随笔(7)----由将相和,乱谈赵国内政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历史随笔(11)--袁绍为何招董卓以胁太后
🙂【原创】历史随笔(12)----关羽之死 12 海月 字3106 2010-05-23 05: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