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也跟风讲讲家史——来自山西(一) -- 酥油茶

共:💬31 🌺2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也跟风说说家史(二)

下面就说说我姥姥一方.

我姥姥原来家住在山西省交城县.解放前晋中南的山西人从事的主业以商业为主,所谓晋商的名声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她全家住在一个叫燕居的宅院里面.当时是兄弟三人,分为三房,是典型的封建家庭,我姥姥属于三房的子女.

这个家庭的家长应该是我姥姥的大伯父燕喜,我有一天看到一本旧杂志<老照片>,意外地发现燕喜的后人,应该是一个出版业工作的女儿,很详细地描写了父亲当年经商的待遇.

作者曾访问了一位晋商员工的后人——燕师女士。她的父亲燕喜曾在乔家的德通票行当学徒。请看待遇如何:晋商的掌柜、伙计都由东家提供食宿。他们的伙食是:“每天中午有酒有囱。冬天午饭顿顿加黄酒,还加两个火锅,一个是猪肉火锅,一个是羊肉火锅。主食多是面食,花样繁多,有剔尖、拨鱼、拨面、涮面、拉面、擀面、圪垛儿、压河捞、肉包子、扁食、烫面饺子、羊肉饺子、脂油饼、油糕等,十天半月不重样。早饭晚饭一般是稀饭,冬天时,早饭另有油茶、面茶、配有各种饼子:太谷饼、炉食、糖墩墩、肉墩墩、火烧、卷子等。”这些吃食,对我这个南方人来说,不仅没有吃过,连听也不曾听说过。掌柜、伙计有这等吃喝,自然是很丰盛的了。

  交通呢?燕女士说,无论是探亲还是公出,“走平川是轿车接送,走山路多是驴拖轿,有时也坐架窝子(大约是当地的一种交通工具),民国以后也坐过火车,一应花销全由柜上支付,几十年都是如此”。

  收入呢?燕女士的父亲的“劳金”第1年银子2两,第2年4两。逐渐增加到第14年的100两。还可以享受顶身股,3年一分红,从0.5厘起,过5年加1厘。民国16年,燕女士的父亲辞商归里时,身股2.5厘,共分得银洋8000元。这些钱在当时可在交城城内买宅院两处,在城北坡底村一带买良田二三十亩。

又有一处,

在交城县城,有一个叫“燕居”的院落,一直是交城的书香门第,在300多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无数的文人志士。如今,燕居谦的儿孙们依然生活在这里。

光绪21年,19岁的燕喜(居谦父亲)得中秀才,一时名扬街市邻里。由于怕沾染官场习气,而且,当时山西有重商轻官的传统,第二年燕喜便到祁县 “大德同”票庄当店员。燕喜学识广博,又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形成了他传统的为人处世哲理观念。“望子心切”的燕喜,从居谦三四岁时就教他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上学后居谦又攻读《论语》、《孟子》、《三国志》。

不过他的女儿没提到的是,穿着讲究,辛苦经营家族的燕喜老来却饿死于三年自然灾害,儿女当时亦不能帮多少忙也,可见形势比人强,辛苦节俭上进,也不能说就没有老来冻饿致死之虞也.而后来此女三子女皆出国,却不料母亲在家里去世而无人知晓.

无论如何,可以判断的是燕喜本来是家里的家长,在乔家的票号里升到合伙人拿钱退休后,就把精力放在里经营家族上面.我姥姥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外祖父是一家布庄的掌柜,常年在外,只有春节才回家,但是媳妇必须在山西老家娶,在家里操持家务,抚育子女.这是晋商的传统,但也是家庭冲突和悲剧的源头,因为造成了夫妻之间关系生疏,儿女和父亲之间也不可能亲近.

还有一点是,这样的家庭在山西县城不算什么富贵,也就是中等偏上一点罢了,不过山西当时虽然算得上富裕,但物质匮乏闭塞,远不如今日,燕喜作学徒时乔家的伙食虽好,也没有什么鱼肉菜蔬.后面就要讲到,他们是怎么在解放前从有点家底的中等之家变为城市贫民的,而后来证明这竟然不是一件坏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