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谈中国流行音乐之无能 -- 达闻奇

共:💬175 🌺18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青涩年代(1976~1986)

中国流行乐还是有过好的年代的,也有过好的歌手和乐人。但那仿佛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要谈华语流行乐,需从上世纪七十年的台湾说起。

  70年代是台湾社会最动荡的年代,也是台湾文艺思潮发展与反省的年代。

  台湾的经济刚刚开始起飞,却在国际舞台上节节败退――被迫退出联合国、保钓运动、尼克松访华、陆续与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断交,使台湾民族主义运动空前激烈。

  文艺思潮总是紧紧跟随在社会思潮之后。强烈的失落感促使台湾人在文化上努力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文学方面发生了现代诗论战与乡土文学论战,使诸多原本对现代派怀着一片虔诚的文学青年反戈成为乡土文学阵营中的骨干。

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在流行音乐方面,就是著名的台湾现代民歌运动。虽然一些民歌手曾经表示,自己从事中文歌曲的演唱创作与保钓之后的民族主义浪潮并无直接关联,但在大环境之下,民歌的发展却无法脱离历史独自存在。

  这场由大专院校学生与知识分子发起的“唱自己的歌”运动也称民歌复兴运动,它的出现,标志着台湾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流行音乐。(《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三十年》)

1976年,在淡江大学的一次西洋歌曲演唱会上,李双泽带着一瓶可口可乐上台问大家:无论欧洲美国还是台湾,喝的都是可口可乐、听的都是洋文歌,请问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然后他在一片惊诧之中,拿起吉唱起了《补破网》。(《永远的未央歌——台湾民歌回顾(1975—2002)》)

同时期的香港,“歌神”许冠杰已出版了粤语专辑,他的粤语流行曲也已红遍香江。与之相比,大陆的流行音乐相当的后知后觉。

1979年底,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部旅游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插曲。马靖华作词,张丕基谱曲,李谷一演唱。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秭归,踏上漫漫的和亲路。深情的王昭君,一步一回头。家乡的山啊家乡的水,从此告别江南路,终生胡马依北风。歌词把秭归的山水幻化成为昭君心目中的亲人。《乡恋》一出现便受到群众的喜欢,但由于历史原因也一度被列入禁歌。在1983年春晚的现场《乡恋》由李谷一演唱亮相春晚。2008年“全国流行音乐盛典暨改革开放30年流行金曲授勋晚会”上,《乡恋》等30首歌曲获得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金曲勋章。也是由于这首歌开启了“气声”的先河,拉开了原创流行音乐的帷幕。(百度资料)

《乡恋》当年被很多老同志批评为“靡靡之音”,却受到普通听众的喜爱,原因很简单:好听。

要注意的一点是,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从一开始都是“与国际接轨”的。无论台湾的杨弦、李双泽、胡德夫,还是香港的许冠杰、罗文,都是从唱英文歌开始。内地、香港、台湾,都是从模仿起家,逐渐走出自己的道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