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心目中的精益生产(一) -- 肥仔

共:💬58 🌺9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心目中的精益生产(二):基础工业工程

开聊之前,先明确下范围。制造业企业生产有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流程工业。典型的如化工和精细化工、金属冶炼、纺织印染、造纸等,这个类型的特点是生产时间往往由具体工艺和设备决定,手工操作所占比例较小,对节拍时间的影响也就较小。另外一种类型我称之为离散型的生产(记不得是不是也有文献也这么称呼了),典型的如消费类电子、家电、汽车及汽车零配件、服装鞋帽等。在这种类型的企业生产中,产品是一件一件的,而且往往手工操作和设备加工相结合,人为因素对节拍时间的影响比较大。工人不是机器,在同一个工位上,往往不同的人手法或者操作方法不一样,快慢也不一样。粗略地看一眼,工人之间没有区别。但是如果分析到细节,就很容易发现差别了。而产品的质量和工厂的产能就经常是被这样无数的细节的叠加所决定的。

我后面所讲的精益生产,在更大程度上适用于大批量的离散型生产。在其他类型生产中也有的应用也有,相对没有那么普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要实现我心目中的精益生产,第一步往往也是非常难的一步就是在企业中做好基础工业工程。因为它是开展后续多种“精益”工具的基础,也是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之一。而基础工业工程虽然基础,但这方面目前做得好的企业却也并不多。这是本人在企业工作这些年的体会。

基础工业工程也包括多个方面,这里先谈一点,就是建立标准工作方法和标准工时(或者叫做节拍时间,是指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或者半成品所需要的时间)。有了标准化的工艺和工作方法,才会有标准化的工时。有了标准化的工时才能做生产计划,才能给车间定员(确定每个车间需要多少工人),才能实现精确的产品成本核算(Activity Based Costing,如果需要的话),才能衡量人工或者设备的效率从而加以管理。

关于标准工时,工业工程领域比较出名的一个早期的实践者是美国的泰勒,做了著名的铁锹实验以确定铲煤工人的最佳工作方法和标准工时。泰勒甚至被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不熟悉的同学可以百度之。由他的名字派生出了泰勒主义这个词,往往含有贬义,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非人性化管理方法,参见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德国企业对工艺技术细节非常重视,我觉得这是德国质量的来源之一。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对生产中所有的细节都非常重视,不少台湾企业可能是师从日本企业,所以也有这方面的传统。如果不能与良好的车间管理制度以及基层干部队伍结合起来,这种细节的管理会显得很“刻薄”,工人的态度自然也是排斥的。

但是我觉得如果能够把细化管理带来的收益与工人共享,并且配备一支好的基层管理队伍,这种管理就会发挥威力。例如,以标准工时为依据制定一线工人的绩效工资标准,就是一种途径。有同学会说,这不就是计件工资么?是也不是。绩效工资既应该能体现多劳多得,也必须人性化,是两者的结合。本人曾经参与设计过一个一线工人薪酬体系,从这三年的效果看,企业和工人双赢的效果还是达到了,到底这是不是个好制度,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

有点扯远了。总之,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工作方法和标准工时在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遗憾的是,很多大型企业也没有做到这一点。例如某企业安装了价格不菲的ERP系统,并引入SCM和MES模块与之配套。原意是要实现从订单接收到生产排产的半自动化,优化产能利用。但是由于系统中的标准工时与实际相差甚远(产品种类多,标准工时需要按产品制定,且需要及时更新数据)。因此导致生产计划模块基本无法使用,做起计划还是依靠计划员的经验,拍脑袋。这套昂贵的IT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制定标准工作方法和标准工时,不仅仅是一个记录熟练工操作并用秒表测量的过程。工业工程师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应该首先了解工艺质量要求,此外还要抱有一颗改善的心,在观察理解现状的基础上,尝试优化工作方法以减少等待时间、无效走动等浪费。从而制定出符合质量要求又较为经济的工作方法。这是TPS里面现场改善(Gemba Kaizen)的思路之一。工业工程里面有人机同步图之类的工具进行系统的分析。

机器设备的标准工时测量比较容易解决(不过不要忘记,设备的工作方法同样也是需要优化的),在对人工时间的测量上,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工作测量(就是工业工程师拿着秒表看着工人操作测时间,是的,听上去很不人性化。一说到这个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Zeitnehmer这个德文单词),和预定义时间(PTM)方法(简单地说,把人工操作分解成所谓的动作要素,所有的人工操作都是由若干个基本的动作要素组成的,这些动作要素的时间已经经过标定,所以通过录像或者观察记录人工操作中必需的动作要素就能得到整个手工动作的时间)。常用的PTM方法包括MTM,MOST,MOD法等。我对MOST比较熟,但这几个系列原理都差不多。回头如果有河友有兴趣我可以科普一下。有必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秒表测量还是预定义时间,只要是对人工操作时间的测量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测量者的主观判断带来的影响,因为人不是机器,人工操作的快慢只有统计标准没有绝对标准。

上大学的时候,对工业工程概论这门课里的工作测量这部分内容有点不以为然,觉得道理很简单,简直不用学。高等运筹学和计算机仿真才显得很酷。等到了企业,才发现能做好这个工作测量其实也不容易,原因还是那句话,魔鬼在细节中。这也是工业工程的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区别。

除了工作测量,基础工业工程的工具还有其他一些。例如布局分析,TPS中非常倡导的U型产线布局,我觉得这个不能一概而论,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后有河友感兴趣再来探讨吧。下面一节写点自己实践TPS中一些工具的感受吧。

通宝推:双虎,本嘉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