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评论】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 -- 任爱杰

共:💬57 🌺12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主要责任在汉武帝,王莽和儒生团体

董仲舒促成儒家独尊后,2个当时大儒就指责他拔苗助长,会害了儒家。儒家本应和各家再竞争百年后才能大成。这2个人看的很准。

西汉建立后,从济南博士伏生口授百书之首尚书给晁错看,汉朝的文化整理恢复工作要到文景时期才有起色。各种学说重新发展,资料重新整理充实,至少是文帝登基后10年左右才能开始有起色(汉文帝衣服上都要打补丁,刘邦一辈子都在到处打仗,吕后时期国家也不安定)。文帝前180登基,那么文化恢复和大发展应该是前170左右开始。

这段时期最代表性的人才是贾谊和晁错。而这2个人都是“明申商”。 太史公自序的这段最能说明问题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统)**[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闲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

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闲,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而下面这一段,可以说是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所能接触的当时各种社会主流学派,主要是六派

易大傳:〔一〕「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二〕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三〕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四〕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墨者〔五〕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六〕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七〕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八〕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九〕絀聰明,〔一0〕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而司马迁的这段对这六个派别的描述也可以说明,至少在司马迁看来,这六派都不可缺少。

而前134年汉武帝就定了独尊儒术的国策。统一帝国留给各派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时间不到40年,实在太短。尽管武帝自己外儒内法,但卫太子就不是。后边宣帝类似武帝,可汉元帝就是儒学的fans了。等王莽颜色革命后,儒生治国的结果是捅了大漏子出来。

而如果说儒生集团在王莽的实践碰壁后,能吸取教训,学习其他5派的精华。修订错误的纲领和路线,也许他们能带领中国早日进入科学时代。可惜儒生集团们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变得更加僵化死板,东汉二十四孝的宣传就可以看出来了。除了鞭打芦花还合理点,卧冰求鲤,埋子养父之类的宣传可以看出儒生团体的堕落。

之后中国接近2千年的时间里,无论是技术还是科学,理论还是实践,都没什么大进步。或者说,整体上是小进步,大退步。比如西汉时期大批量装备的蹶张弩,到了东汉就难以普遍装备了。这既有生产力水平下降的原因,也反映了军事科技,工程技术,生产组织管理水平的下降。西汉刘胜墓地里出土的长刀和宝剑,工艺水平之高即使今天的日本刀都未必一定胜过。这反过来说也说明,中国的冷兵器水平,2千年没什么大进步。

公元前2世纪西汉刘胜墓的错金书刀,也是低碳钢渗碳叠打而成,经过表面渗碳,最后局部淬火,刃部硬度570HV,刀背表面硬度260HV,芯部硬度HV140。也是内韧外坚。刘胜的佩剑刃长达86.5厘米,宽3.4厘米,也是叠合锻打渗碳和局部淬火,每层钢层厚度仅为0.05~0.1CM,已经是花纹钢了,刃部硬度达900~1170HV,比日本刀还硬,芯部硬度220~300HV,韧性是相当好的。(《中国古代块炼铁技术》《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9年01期)

另外,刘胜幕里有大量的灰口铁,当时西汉的钢铁工业,已经有了相当的雏形了。

http://txt.duowan.com/chapter/29539_1142725.html

后边唐宋元明清,尽管有科举制这个相对大的创新。但整体上和汉武帝时期的举贤良文学没大差别。儒学集团和中国知识阶层一直在原地打转。

实际上前81年盐铁论会议可以看做中国科技发展进步和停滞的分水岭。在这场关于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的大讨论会中,国有经济,军政路线的宗师桑弘羊的地位受到挑战,其后在与霍光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被杀。而汉宣帝尽管更像武帝,但已经无法改变贤良文学控制社会舆论和儒生集团的一家独大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