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金融的逻辑 -- 淮夷
[朋友的评论]
文章的笔触还是不怎么吸引我,也许一说到金融,就是太现实了。有谁说到“钱”还能诗情画意呢?我猜想作者是为了使这个对普通百姓来说晦涩难懂的概念更加通俗易懂而特地采用了平述的笔调。我也不算什么高雅之人,但偏偏喜欢读一些“文绉绉”,也就是念起来,用我的话说,有点文学功底的文章。这位陈同志的文章不吸引我也是情理之中了。
陈的文章很长,在我看来是过长。文中的例子也很简单,应该说很适合大众阅读,不需要金融背景去理解陈所描述的一些金融现象。陈首先探讨了什么是金融。陈认为金融“不过是跨时间和空间的价值的交换”,并且把一种投入可能实现不同未来价值(可能赚钱也可能亏钱)当作不同维度的空间。跨地区交易的产生及借贷的产生都促使货币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之间的转换。
陈甚至挑战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陈认为,在过去传统的社会,在金融工具缺乏及社会分工不发达的环境中,人有意识地选择了更利于自己生存的方式。按照陈的诠释,中国传统的“养子防老”,说白了是父母投资子女以获得未来生活保障。这样的投资束缚了子女未来需要赡养自己的父母。因此,子女不过是投资的载体。同样的,陈认为朋友、亲戚之间的“礼尚往来”不过是为自己未来可能需要的帮助做出了投资,是一个时间上的转移。例如,你今天帮朋友搬了家,等你搬家的时候,你的朋友就从心里上觉得有义务帮你搬家,作为对你帮助他/她的一种回报。因此,这是一种价值在不同时间点上的交换。
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定性这样一种行为,也许可以说是一种价值的交换,但是本人并不完全认同陈这种完全把人际关系价值化的说法。如果仅从价值的角度去分析,那么如果父母可以合理预测子女不会“反哺”的可能性,那么他们是不是可以停止投资,也不尽抚养孩子的义务呢?虽然在今天的社会很多人际关系已经“资本化”,但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是单纯的物质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也许我们更多的还是从人是“群居动物“的本性去考虑。父母喜欢孩子,孩子孝顺父母,正常的人都喜欢交朋友,更多是出于对于情感上的归属感以及群体归属感的需求。
陈还在文中探讨了“政府有钱VS民间有钱”的问题。本人并不反对“藏富于民”的论点。陈在这里讨论了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并拿了西方(美国)的一些历史作为佐证。他认为政府不一定需要“国库充盈”,反观几百年前,那些负债的西班牙、英国、葡萄牙等西方国家确是经济、民主发展的更好,而非当时国库充实的中国、印度和土耳其。今天的美国,这个世界上负债最多却最强大的国家,从成立之初便是借债发展起来的。
由此陈讨论了中国政府是否需要那么多外汇储备的问题。本人的观点是,中国政府应该更加合理的去使用这些外汇储备,使之利于“国计”,利于“民生”,而不要把这些“出口血汗”换来的“绿纸片”去进行不合理的海外投资。但与此同时,本人并不认为中国政府负债会是一件好事。首先,中国的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对西方国家来说仍然是异类,受其排挤。一旦中国出现资本账户/财政预算的赤字,中国并不一定能如几百年前的美国那般得到其他西方国家的“友好帮助”(贷款)。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今更为复杂的世界环境下,加之中国经济实体本身并非健全,一旦受到金融冲击,没有一定的外汇储备,中国重蹈“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覆辙的可能性很大。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情况下,如果要接受援助,中国会被要求进行全面的、快速地自由化改革。我不敢妄论中国进行完全自由化改革的基础是否已具备,但是从目前来看,这样的举措仍是有待商榷的。
陈的文章太长,我念到一半还是失去了兴趣。陈似乎有些推崇美国人那种“透支未来”的生活方式。资本化未来虽然可以在不增加货币发行的基础上增加货币流动量,这是银行贷款所带来的货币乘数效应。但是一旦借款人的未来现金流出现断裂或资产价值出现大幅度贬值,这种模式会受到挑战,美国的次债危机也是这样发生的。Again,即使可以合理预测未来的收入,但并不能保证没有意外发生。中国人储蓄养老虽是一种传统但也是不得以的选择。一旦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完善,人们自然也会更加倾向于“透支未来”,花更多的钱。
[我的小评]
《金融的逻辑》是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所写的一本畅销书。在北京的书店里,此书一度和《货币战争》摆在一起,大卖特卖。两本书我都粗略读过,因为看到上文朋友的评论,便也写几句闲谈,一并记在这里。
我开始注意到《货币战争》是因为我的一位客户朋友,他是上海人,每次来北京见我都会问:货币战争这本书很好,深刻批判了世界银行这种伪善的金融机构。你读过没有?
我觉得如果再不读一读,恐怕会影响我的客户关系,所以算是半推半就地开始读起来。这本书读完到今天也有几个年头过去了,而我至今还清晰记得读此书的感觉就像是读一部出色的侦探小说,以至对书中神秘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生出莫名的景仰。打那儿起,在电视上瞧见美国总统,总觉得那位仁兄是一尊玩偶,线头捏在美联储的主席手里头。
《货币战争》的阴谋论,当成小说来读是上佳的,可是在学界没人拿它当一回事。学界的人写书,总得端着学界的范儿,比如这本规规矩矩的《金融的逻辑》。若说前者是野狐禅,后者便像是教科书。陈志武这本书也还算是大众路线,就像《伶人往事》是写给不看戏的人,《金融的逻辑》是给没学过金融的人看的。虽摆着说教的口气,也没指望读者要懂数学模型。
而这两本书最大的分歧,其实不是野狐禅和教科书,而是观念的“左”和“右”。
《货币战争》的作者是左派的,而且是极左。若中国当局相信他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闭关锁国,把中国尚不发达的金融衍生市场全部关门大吉,然后在北京西山挖个大洞,把国库的美元储备换成金条银砖藏在西山,从此中国就太平万世了。
《金融的逻辑》算是偏右派的观点。即使不是极右,书中对美国的金融创新和金融体制的推崇也还是太过天真了。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的金融学者都在反思危机发生的本源。与之呼应,中国和美国在2009年都出现了“国进民退”的事实。陈志武对此是唱反调的,他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发展金融衍生品,放开管制,扶植私营企业,扩大金融开放。
在陈教授眼中,世上万物大约都可纳入证券化的范围。陈教授在书中提到,当家庭关系全都变成金融合约之后,中国文化将真正摆脱孔家店的束缚。就像朋友的评论所写,没准有一天,中国也会出现一个“子女交易所”,你可以买卖期权,期权的underlying asset就是我们的孩子未来的挣钱能力。这样的世界实在是太过于post-modern了,还好我肯定活不到那么长。
陈志武鼓吹证券化的时候,其实是忽略到合理的尺度。过度证券化带来的唯一后果就是投机行为。最近,美国的金融衍生市场,已经疯狂到用好莱坞电影票房为对赌,并在Hollywood Exchange上面进行公开的交易。那世上还有什么是不能被衍生交易的呢?“子女交易所”或许只是我的玩笑,但是哪天要是美国冒出一个“气象交易所”,我倒是一点都不会诧异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金融的逻辑
🙂那些负债的西班牙、英国、葡萄牙 木木3 字52 2011-04-10 18:17:19
🙂停留在理论阶段的大楼里种粮食都能用来证明不需要18亿亩 4 小火 字120 2011-04-06 20:11:59
🙂听过某机构的报告,未来的目标是空气也要被金融化 1 酥油茶 字96 2011-04-06 19:09:14
🙂空气的证券化太难操作了吧 淮夷 字54 2011-04-10 03:41:05
🙂气象交易所已经有了 2 uphere 字382 2011-04-06 18:36:39
🙂受教了,谢谢! 淮夷 字0 2011-04-10 03:41:53
🙂陈志武的天真不知道是天性还是故意的 2 下山斯内普 字73 2011-04-06 08: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