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卫国战争中苏军战役突破的实践与发展(上) -- 忘情

共:💬22 🌺25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卫国战争中苏军战役突破的实践与发展(下)

忘情:【原创】卫国战争中苏军战役突破的实践与发展(上)

忘情:【原创】卫国战争中苏军战役突破的实践与发展(中)

三、 卫国战争战略大反攻阶段对战役突破的实践

1944年,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战略预备队极为有限,而苏联的军工生产水平已经能保证4至5个方面军同时发起进攻。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心在开春前解放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的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

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第一阶段战役的特点是,突破地段的苏军平均密度不够大。这是因为由于1943年秋冬季的连续进攻,苏军各兵团损失很大,严重缺额。

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战役中突破的各项指标

战役 方面军 步兵师突破地段(公里) 每公里密度 飞机 兵力对比

火炮与迫击炮 坦克和自行火炮 人数 火炮 坦克

战术/战役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 乌克兰第1方面军 2-3 180-200 5/20 750 3.5:1 4.5:1 1.3:1

基洛夫格勒战役 乌克兰第2方面军 1.8-2 50-120 3/16-40 550 3.5:1 8:1 1:2

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 乌克兰第1方面军 1.8-3 26-60 5/20 480 2:1 3:1 3:1

乌克兰第2方面军 2-3 100 2/27 551 3:1 6:1 10:1

罗夫诺-卢茨克战役 乌克兰第1方面军 4-10 12-20 1-2 16 2:1 3:1 1:1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战役 乌克兰第3方面军 2-3 80-202 3.4/11 552 2.3:1 4:1 1:1

乌克兰第4方面军 5 53-117 10/18 811 2.5:1 3:1 1.1:1

各方面军和许多集团军的战役布势的特点是编成一个梯队,以实施强有力的第一波次突击,突破纵深不大的防御。出于同样的理由,方面军与集团军的快速集群也只在两至五公里的纵深内投入交战,坦克第6集团军在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中甚至被直接编入第一梯队。

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第二阶段的战役中,尽管德军防御基础已经发生动摇,但是突破地段的苏军密度大体与第一阶段相同。这就提高了对德军防御突破的能力,从而弥补了由于战役准备时间有限而产生的缺陷。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夫策战役、乌曼-博托沙尼战役证明在突破地段建立这种密度的方法是够用的。

在西北和西部战略方向上,德军长时间经营,加固并完善了防御配系。为突破这种防御,要求有大量的火炮和充足的弹药保障。如果想以每公里突破地段建立70至140门的火炮密度,消耗0.3至0.6个弹药基数来突破德军的上述防御,即使不失败,也只能取得非常有限的战果。

战争第三阶段中期,苏军的大纵深作战已经掌握得炉火纯青,一个战局中各次进攻战役都衔接得非常协调。在确定各次进攻战役的先后顺序时,力求做到减少战略和战役预备队的机动,以及使德军搞不清楚预定突击方向。军队密度、军队的纵深梯次配置以及投入交战的时间都考虑到能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保证突破。

随着经济能力的增长,苏军将领准备和实施战役的能力的提高,决定了苏军有能力为突破组建更强大突击集团和突破地段达成对敌的决定性优势。

战争第三阶段某些战役中组织突破的各项指标

战役 方面军 步兵师突破地段(公里) 每公里密度 飞机 兵力对比

火炮与迫击炮 坦克和自行火炮 人数 火炮 坦克

战术/战役

白俄罗斯战役 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 2-3 175 12/27 902 3:1 6:1 3:1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 2-3 160-200 15-20/49 1864 3-4:1 5-7:1 4-6:1

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 3 176 10-20 528 3:1 5-6:1 5.6:1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 1-4 210-260 19/43 2381 3:1 10-12:1 5:1

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 乌克兰第1方面军 2 250 2-14/67-80 3246 4:1 7-10:1 10-12:1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 乌克兰第2方面军 2 256-271 17/47 915 3-9:1 11:1 6:1

乌克兰第3方面军 1.5 250-290 14/37 1093 8:1 6:1 5.7:1

东普鲁士战役 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 1-2.5 150-206 30/50 1333 5:1 10:1 7:1

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 1.5-2.5 192-301 20-25/70 1647 5:1 7-8:1 9:1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 1.5-2 200-275 19-30/100 2190 4-5:1 7-12:1 6:1

乌克兰第1方面军 2.5-3 217-420 10-30/97 2582 7-13:1 12-14:1

柏林战役 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 1-2 175-253 9-35/70 1360 4:1 4:1 7:1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 1-1.5 230-279 20-44/76-135 3988 5:1 7-8:1 4:1

乌克兰第1方面军 1-1.5 183-233 9-14/60 2148 5:1 6:1 7:1

战争第三阶段,突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首先根据炮火可靠地压制德军防御的能力来确定突破地段的宽度,这个问题通常由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来解决。例如,在准备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时,乌克兰第2方面军原来的突破地段宽22公里,这仅能达到每公里正面220门火炮和迫击炮的密度。大本营在审定战役计划时,建议将突破地段压缩到10公里,这样将军队密度提高了10-15%。

在确定突破地段时还考虑了其他因素,其中包括快速集群投入交战的能力,以及敌人能否利用战术预备队和浅近纵深内的战役预备队封闭缺口。正面或翼侧的突击集团平均在14至25公里的地带实施突破。

苏军在增大突破地段火器密度的同时,进一步改进了对其战斗使用的方法。炮火准备时,对敌防御的杀伤纵深增大了。1944年夏为6至8公里,1945年达8至10公里,战争结束阶段(柏林战役)达12至19公里。此外,战争结束前,已有缩短冲击炮火准备持续时间的趋势,这是因为在突破地段使用了大量的火炮并提高了炮火的利用系数。

战争第三阶段,冲击炮火支援的纵深增大到3至4公里,即火力可达第一、二道阵地。这时更加广泛地采用了双层徐进弹幕射击及一次和逐次集中射击相结合的方法。夜间实施炮兵进攻是炮兵在战役中新的使用方法。

在这个阶段,苏联空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这为实施突破创造了有利条件。飞机的40%的出动架次用于支援战役突破。在实施冲击的直接航空火力准备时,航空兵主要使用在炮火准备结束时,压制整个防御战术纵深的最重要抵抗枢纽和支撑点。对地面部队的航空火力支援占前线航空兵出动架次的60-70%。

在突破地段,大的军队密度和对敌的最有利的优势,保障了即使在没有达成突然性的情况下,也能以相当高的速度突破德军防御。

1、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的近卫第5集团军

德军统帅部极为重视防守维斯瓦河一线,在桑多梅日-西里西亚方向建立了纵深达300公里的防御。包括两道地带的战术地幅的工事构筑得特别坚固。战术地幅的纵深为18-20公里。主要防御地带由3-4道阵地组成,每道阵地有3条堑壕。除了堑壕、防坦克壕、地雷场和铁丝网外,还有大量适于进行环形防御的筑垒居民点。

根据方面军司令员的决心,近卫第5集团军编入方面军突击集团,在多雷涅、梅捷雷地段突破防御,并以其右翼向斯托普尼察、布斯科-兹德鲁伊方向实施主要突击。战役发起前,近卫第5集团军编有3个步兵军(近卫步兵第32、33、34军)、一些炮兵部队和专业兵部队。此外,还加强有2个坦克军(近卫坦克第4军和坦克第31军),2个炮兵师,1个火箭炮兵师,1个反坦克歼击炮兵旅,1个高射炮兵师,2个迫击炮团和1个自行火炮旅。

近卫第5集团军的战役布势包括第一梯队(3个步兵军)、快速集群(2个坦克军)、预备队(步兵第118师),以及集团军炮兵群、防坦克炮兵预备队和工程兵预备队。计划以近卫步兵第32、33军向斯托普尼察、布斯科-兹德鲁伊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在多雷涅、梅捷雷地段(13公里)突破敌防御,于进攻第一日日终前攻占20公里纵深内的地区,集团军快速集群在第一日投入交战后迅猛向德军防御纵深发展进攻。

由于有大量的炮兵部队加强,在整个进攻地带内火炮和迫击炮的密度平均为每公里正面232门。而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则达到250门。炮兵进攻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冲击的炮火准备持续107分钟;冲击的炮火支援,方法是对2.5公里纵深实施徐进弹幕射击;对步兵和坦克在敌防御纵深内的炮火护送则是实施逐次集中射击。同以往的进攻战役相比,炮火准备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了,但其威力和急袭射击的时间增加了。为了防止德军炮兵实施突然的火力突击,还平均用6-8个炮兵连对每个可能的德炮兵阵地进行急袭射击。

近卫第5集团军有2个坦克团,2个自行火炮团和1个自行火炮旅,总计133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所有这些战斗车辆都用于直接支援步兵,其密度也仅为每公里正面10辆,显然是远远不够。因此从配属给近卫第5集团军的坦克第31军抽调一个坦克旅配属给近卫步兵第33军,使主突方向上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密度增加到每公里正面15辆。

1945年1月11日夜间,近卫第5集团军占领了出发阵地,并作好了进攻的充分准备。1月12日5时,15分钟急袭射击后,各先遣营开始了战斗侦察(因为天气不良,未实施冲击的航空火力准备)。先遣营以坚决的行动消灭了德军的战斗警戒,夺取了第一道堑壕。在向第二道堑壕接近时,各营遇到了绵亘的地雷场,以及德军炮兵猛烈的拦阻射击,因此从行进间攻占第二道堑壕的企图未能实现。由于德军将先遣营的战斗侦察误认为是主力发起冲击,因此暴露了其炮兵火力配置,这使得苏军迅速校正了战前情报资料,并对进攻的炮火保障计划作某些变动。

1月12日10时,炮火准备开始。战役计划规定在炮火准备结束前30分钟,第一线各营派出的“假冲击”排在坦克、自行火炮和炮兵火力支援下转入进攻。德军以为苏军主力重新恢复进攻,便将部队调出掩蔽工事抗击冲击。这时,根据炮火准备计划表实施了后一次猛烈的急袭射击,使德军有生力量遭到很大损失。

11时50分,集团军主力转入进攻。各步兵兵团克服敌人的抵抗,在战斗的头2-3小时攻占了主要防御地带的第一、二阵地,为了迅速夺取第三阵地,快速集群于14时进入交战。此时天气转好,空军第2集团军投入战斗。

坦克军进入交战后,进攻速度有所提高。各步兵兵团于第一日日终前突破了德军主要防御地带。此时,德军浅近纵深的战役预备队向第二防御地带开进,近卫第5集团军司令员向各军军长下达了用各自第二梯队团连夜发展进攻的命令。第一梯队团则进行休息。各步兵部队利用夜暗继续进攻,在坦克兵团的协同下向前推进了8-9公里,接近第二防御地带,在许多方向上还楔入了第二防御地带。总的来说,集团军在进攻第一天克服了18-19公里德军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

1月13日上午8时,经过20分钟炮火准备后,近卫第5集团军在全线恢复了进攻。在突破第二防御地带过程中抗击了德军步兵在坦克支援下的多次反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原地射击与向反冲击之敌翼侧实施突击相结合的方法。在13日日终前,近卫第5集团军完成了对战术地幅的突破,在发展胜利时从行进间强渡了尼达河。就这样,在两昼夜时间内,尽管天气恶劣,使航空兵行动困难,但集团军仍然在全钱突破了德军纵深梯次配置的、预有准备的防御,向前推进了30-35公里,将进攻地带扩大到18公里,从而为向琴斯托霍瓦方向发展进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苏联军事学术一向认为,对预有准备的防御的突破是大纵深战役的开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迅速利用突破效果,使敌人不能利用预备队封闭缺口。战争第一阶段,由于火炮、坦克、飞机数量不足,指挥人员缺乏组织大纵深进攻的素养,因而这个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战争第二阶段,部队的装备得到很大改进,但是德军的防御纵深也增大了并且更加巩固了。由于压制火力达不到防御全纵深,而且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密度很小,因而甚至不可能在第一防御地带内实施高速度的不断的冲击。在战争第三阶段,这个问题总的来说解决得比较好。此外,经验还表明,集团军第一梯队编成内的步兵的战斗能力,对在战役第一天就突破防御战术地幅是不足的。因此,为了完成突破防御战术地幅,必须运用集团军和方面军快速集群的一部分兵力,但这就削弱了它们在战役纵深行动的能力。

同时,也有不少集团军能在进攻的第一天突破整个防御战术地幅,例如第43和第65集团军(白俄罗斯战役),第27和第52集团军(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第69集团军(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和第13集团军(布拉格战役)都有这样的战绩。

战争第三阶段,发展战役战术突破为战略突破这一复杂问题已经完全解决。在1944年冬季战局中,用连续实施战役的方法完成了战略突破,在战役中歼灭德军强大的集团,使西南战略方向的德军防线大为削弱。通过实施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罗夫诺-卢茨克战役、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战役,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的德军集团开始动摇,在正面上形成数个裂口。尔后,乌克兰各方面在宽1100公里的正面,在春季泥泞路上同时实施四个战役,很快摧毁了德军防御,将战役突破发展为战略突破,从波列西耶至喀尔巴阡山一带的防御中造成了很大的缺口,迫使德军在3、4月,运用了近40个师来试图封闭缺口。

1944年以后,随着苏军实力的增长,军官指挥水平的提高,在所有重要方向上,例如在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波列西耶和喀尔巴阡山之间、在南翼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及匈牙利方向上,都先后突破了战略防线。

在白俄罗斯战役中,采用坚决歼灭维帖布斯克和博勃鲁伊斯克两翼地域的强大集团,以及在中央两个地段上突破的方法完成了突破。利用已造成的战役缺口发展进攻,包围了明斯克以东的敌重兵集团。消灭这些集团,在德军防御正面形成了从西德维纳河到普里皮亚特河之间的缺口,仅仅在东普鲁士接近地和维斯瓦河附近,德军得以暂时地稳定住战略防线。

在乌克兰和罗马尼亚,采用向纵深发展战役战术突破,同时包围和消灭德重兵集团的方法完成了战略突破。

从1944年夏季开始,方面军的布势编成两个梯队,采用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方面军的兵力兵器,巧妙地将火力杀伤敌人与步兵、坦克向整个防御纵深不停顿地进攻相结合,以及使用快速集群迅速发展战术突破为战役突破,并向大纵深实施强大的分割突击的方法,完成了对战略防线的突破。被分割了的德军集团不能利用工事构筑得很好的许多地区实施防御,最终遭到歼灭或溃散。德军统帅部凭借最后的战略预备队,以及削弱西线兵力的情况下,才得以在个别方向上暂时稳定住防线。

参考书目:

《战争初期》

《苏联军事思想史》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伟大卫国战争年代的苏联》

《苏联闪击战》

《军事技术进步与苏联武装力量》

《苏联武装力量》

《回忆与思考》

《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苏军内幕》

《毕生的事业》

《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

《集团军进攻战役》

《科涅夫元帅回忆录》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回忆录》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