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诺贝尔经济学奖漫谈(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 -- jlanu

共:💬23 🌺2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诺贝尔经济学奖漫谈(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

诺贝尔经济学奖漫谈(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

诺贝尔的原意是设立一个成果奖,表彰某人的某项成果对人类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比如发明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技术、工具,发现了一种新的事物,或者对原有技术有重要的改进。但因得主中大师云集光耀照人,头上的光环晃得人眼花缭乱,常常使人误认为诺贝尔奖是一个终身成就奖,误以为能拿到诺贝尔奖的就是大师。其实不然,聪明的匠人有时也能发明一种新的工具、技术或者对原有技术做出重要改进,极大的造福于人类。根据诺贝尔生前的遗愿,就此获得诺贝尔奖也不是不可能的。2002年日本工程师的得奖就是这一类的典型例子。而大师者我以为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者是在原有领域上取得了开创性的突破,并极大的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常常被人视为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一面旗帜。以这个标准去衡量,诺贝尔奖得主中有些人离大师级别还差得很远。这些幸运的人常常出现在分享者的名单上,他们只是很幸运的在某个时刻和大师们合作了一把或者是在某个问题上和大师们有着同样的看法,这样当大师们以某个特定的成果获奖时,这些幸运儿们也就搭上了顺风车,平凡的外衣上因反射着大师的光芒,似乎也就金光闪闪了起来。月亮,就是月亮,不是太阳,一个不错的学者绝不会因为和大师分享了一个诺贝尔奖就此成为大师。背插诺字旗的不一定就是诺家将,也有可能只是诺家兵。举个例子,2001年诺贝尔奖得主Stiglitz, Spence 和Akerlof就是一将带两兵。在得奖之前Stiglitz就是公认的那一代人中最有成就的经济学家,而Spence 和Akerlof在得奖前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仅仅是两个普通的教授而已。尤以Spence最为夸张,72年拿到博士学位,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拿到终生教职,83年后就再也没有发表过什么像样的学术文章,到2001年有近十八年没有从事过什么像样的研究,几乎可以说早已从学术的最前沿消失掉了,是比较典型的拿了铁饭碗后磨洋工的,也许跟他后来主要从事管理工作有关。相比Stiglitz的成就,将两人视为同一数量级的经济学家实在很难令人信服。当然,也不是所有分享诺贝尔奖的都有类似这样沾光的问题,就我比较熟悉的来讲,2003年的Engle和Granger,1972年的Hicks和Arrow各自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就难分上下。Engle和Granger是在计量经济学领域多年的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发表过二十多篇学术论文;而Arrow则是在继承了Hicks的一般性均衡理论思想后运用更为现代化的数学工具将这一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之更加简洁,更加一般化,从而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奠基人之一。

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由五个正式成员和一到两个协理成员(associate member)组成。评选过程和其它诺贝尔奖项也大致相同。每年的十月,评选委员会将来年诺贝尔奖的提名表分别寄给世界各地七十五所大学经济系的资深教授们,偶尔也会邀请相关科系的教授们提名,比如商科或者金融系的教授。这七十五所大学的名单每年会有所变化,所以理论上讲,中国的经济学教授也有提名诺贝尔奖的机会。除了这些选票以外,根据诺贝尔奖的选举规则,北欧各国的经济学教授和健在的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也享有提名权。提名只代表提名者个人的意见,而不代表其所在机构的意见和倾向。为了便于评选委员会有充分的时间考察和研究提名名单,所有提名都必须在来年的一月底之前完成。

每年评选委员会大致会收到150-200份有效的提名表,包含了大约75-125名候选人,而那些各种组织自发性的提名则不会被评选委员会考虑。时不时大家会在媒体上看到什么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之类的东东,如果不是行骗的话,就是无聊的炒作。其实有效的提名名单也只不过是为评选委员会提供一份参考而已,评选委员会也并不一定非要从中选出获奖者。不过这份名单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兼听则明嘛。

被提名票数较多的候选人并不就意味着会是当年的热门候选人,评选委员会更看重的是提名人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以及提名理由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比如Stiglitz或 Lucas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的提名在评选委员会心目中的分量肯定会高于其他一般教授们的提名,以一当十,想来不会太夸张。

收到投票后,评选委员会就开始选出热门候选人进行专门的研究。大概每个候选人会请两个以上的专家对其成果进行研究评估。尽管每年的大热门屈指可数,只有那么几个,评估委员会还是大概会考察20-30 名候选人。没选上的候选人的研究报告会被存档保存,以备将来所需。有点类似于公司人事管理中的人才储备,这次没有招你,先把个人简历留下,下次有空位置的时候再考虑。研究报告出来以后,评选委员会围绕这些研究报告进行一系列的讨论,讨论过程高度保密,也许紧张激烈争执不下,也许很快就取得一致意见,谁知道呢。不管是少数服从多数,还是一致通过,评选委员会最终会有一个关于获奖人名单的决定,这份决定以报告的形式送交皇家科学院社会学部,当然报告不可能是简单的几个字:“我会决定授予某某诺贝尔奖,钦此。” 就了事的。从过程和内容来看很有点学位论文的味道。报告含三个部分:1、关于获奖人资料翔实的调查采证。2、关于获奖人成果贡献细致的分析研究。3、着重强调选择该获奖人的原因以及评选标准和诺贝尔评奖规则的一致性。报告送交到社会学部后,理论上社会学部有权将该报告退回评选委员会,要求重选或改写,不过至今这种尴尬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过。社会学部接受报告后会在十月中旬,大概就是九,十,十一日中的某一天,组织一次公开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全体院士出席的答辩会,就评选委员会的报告进行答辩。答辩结束后,再由全体院士投票,根据简单多数的原则决定该报告是否通过。如果通过,则瑞典皇家科学院会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论上讲报告也有通不过的可能,不过由于评奖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种不幸的可能很有幸一次也没有发生过。

参考书目:K. Puttaswamaiah: "Nobel economists - Lives and Contributions (1968-1994)" 1995 Indua Publishing Company

http://nobelprize.org/economics/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