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侃侃而谈道德经(1) -- 唵啊吽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
――――引自百度知道
年代对比:帕拉图(公元前428-348)出生在雅典的贵族家庭,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苏格拉底(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也就是说,老子就是老子。
道德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老子》写于春秋,秦李斯作小篆划分了中国文字古今的分水岭,所以,读《老子》要从金文和甲骨文的古字原意来理解。
道:金文是街上有一脑袋被手牵引。动词:本意是引导(3声):赵简子大猎于中山,虞人道于前,鹰犬罗后。又引申为教导。名词:道路(4声),引申为道理,规律。《詩·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周朝的官道平坦如磨刀石,笔直如箭,贵族在上行车,老百姓只能看看。《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
道(4声)可道(3声),非常道(4声)。
笔者理解为自然规律是可以作为行为的根据的,但这个人类认识的规律是不断更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客观存在,“道”是人认识到的自然规律。人对自然的认识无止境,所以没有“常道”。无论是共产主义,还是民主自由,都不是常道。但道可道,即使不是常道,对于日常行为是有指导意义的。
常,原为“恒”,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而该写为“常”。
名:从夕从口,甲骨文金文楷书一以贯之。原意天黑不见,用口发音自命。引申为事务的名称(名词)或命名(动词)。
名可名,非常名。
上边一句讲了,人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是无止境的,而对认识了的事务人类都给予命名,即对客观事务的抽象。这一句笔者理解为“概念是可以界定的,但是,概念也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化而变化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没有人类就无所谓天地,天地的概念也是人定义出来的。现在变成地球和太空的概念。所以,天地的开始,就是人类认识的开始,人类认识的开始是什么都没界定,是“无名”,即无名为天地之始。万物是人类概念构成的。有名万物之母。世界是有意义的话,也就是人类认识了的那部分。我们世界观宇宙观所包罗的一切,都只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这个头脑中的万物是被我们运用的概念界定的,所以“有名万物之母”。
小篆“妙”。左一束丝,右“少”。很细的丝,精妙,微妙。《易·說卦》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
徼。《說文》循也。从彳敫聲。《禮·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幸。《班固·西都賦》徼道綺錯。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转接连词,所以。继续讨论前边的论题。常无的“无”指无名。无名天地始,要深化认识(欲以观其妙),就得怀疑一切,这样才能找出新的规律。徼,循规蹈矩,按照已经认识了的概念行事。这是把“名可名”(界定概念,认知)的两个方面说出来,界定概念是为了行为有规律可遵循,抛开既定概念是为了加深认识。即人要使用人类积累的知识,也要不断思考反思研究发展新知识。
玄。甲骨文为会意字,是在河里漂染丝形,表示把丝染黑。金文为倒挂的丝形,像晾干染丝一样。原意黑色。由天黑引申为幽远、深奥。《说文》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爲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指 “无名”和 “有名”,反思旧观念是为了发展新观念,发展新观念是为了生产和生活的进步。同出而异名:人类认知世界的这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康德墓铭志:“有两样东西我越是深思就越感到新鲜、越产生更多的的赞叹和惊讶: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康德头顶的星空大约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注解。世界深奥得有如玄黑的星空,“无名”“有名”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过程的两个方面。
道法自然。这个道是人类认知的自然规律,是人类赖以生活和生产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相对稳定的,是“常有”,没有这些规律人就无法生活生产。这些规律又随时面临证伪和更新,是“常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看似很唯心。名就是理念,先有理念后有万物,是西方唯心主义的说法。但是,老子是“道法自然”的,不能用西方“唯物”“唯心”的“徼”来评论老子。老子是自然唯物主义的,也是人本主义的。老子的天地万物是人类认识的天地万物,不是自在的客观万物。人类没有认知的不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不在老子考虑的万物之中。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宇宙论是脱离了人本主义的经院哲学,是以“常有”来求其“妙”,结果是落在“徼”里,局限了人类知识。老子“道可道”开篇就着眼指导人类生活生产的规律,是人类认知的规律,老子这样着眼是人本主义的,不追求与人类不相干的神秘主义形而上学。
当一个人类文明建立了一套知识和价值体系以后,其社会就在这个知识体系里运行,即所谓“常有欲以观其徼”。当这个系统运行遭受困难,就会发生革命,而革命的思想,就是打破这个陈旧的系统,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以“无名”否定“有名”。罗马帝国衰亡之际的耶稣的新约,就是以“无名”否定旧约的“有名”。如旧约摩西十戒中惩罚淫秽,当众人要按照旧约用石头砸死一个妓女的时候,耶稣说谁没有过邪念谁就有资格扔石头,结果众人散去,耶稣也没扔石头,难道耶稣也有邪念?显然不是。新约这段就是对摩西十戒“有名”的否定的例子之一,是“无名”。新约处处透露出这种革命的理念。《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也是一种“常无欲以观其妙”。《六祖坛经》也是充满革命气息,以“无名”否定“有名”,遇魔杀魔、遇佛杀佛,其“常无欲以观起妙”否定了佛经中一切“有名”,奠定和发展了现代禅宗。
中国自秦始皇以来就“常有欲以观其徼”地在一个知识体系里运行了两千多年。这个“常有”思维定式,成了中国近代悲惨的宿命。自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就致力于砸烂旧知识体系,建立新知识体系,引入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新中国成了后,社会运行的政权问题解决了,土地改革,经济革命解决了。但是,两千年来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常有”的思维定式难以更新。华夏文明运行的轨迹,自鸦片战争以来就脱轨了,就不能维持其“徼”而稳定运行了。而至今中国还没有进入一个“常有”的稳定运行轨迹。为了转入新的现代化国家运行轨迹,就必须“常无以观其妙”地否定旧观念,创立新观念。毛泽东志在完成五四运动未尽的事业,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打倒一切,否定一切的革命,是触及人民灵魂深处的革命。把两千年“常有”的文化更新,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动乱,这是中国摆脱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宿命的有效方法,付出的代价对我们一代人是很沉重的,但从历史长河来看,这样巨大的转折成本实际是很低的。因为它不是明枪实弹的暴力革命。打倒一切,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常无以观其妙“。有人说这是暴政,如果这是暴政的话也是底层人民的暴政,当时是否定权威,否定特权,所有人到农村贫困地区与底层老百姓同甘共苦。这和历史上贵族统治压榨底层的暴政完全相反。文化革命受害最深的就是所谓统治中国的中国共产党。国家主席受害,付统帅出逃。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对自身统治的革命,是文化革命,是“常无”。
文革一过,中国社会就处于信仰真空的“常无”状态,邓小平“黑猫白猫”继续“常无以观其妙”。文革把人性都放到太阳下晾出来了,改革开放后“黑猫白猫”继续把人性放到天枰上去衡量。直至今天中国还没有进入到“常有欲以观其徼”的社会平稳运行的历史轨迹中。玄之又玄,众妙法门。文革动乱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中华民族摆脱悲惨宿命所作出的牺牲。没有文革,没有文革后的信仰真空,不可能建立一个新的文明。西方文明进步是新文明消灭旧文明,只有中国文明能够自我更新,不被鸦片战争所消灭,不能殖民统治消灭,不被西方文明同化,自身更新,广纳人类文明积累,创出一个新世纪。毛泽东发动的文化革命,是华夏文明从古代转入现代的历史关键转折点。华夏文明的新生从文化革命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开始,“无名天地之始”。经过文革和改革开放,现在到了“有名万物之母”的时刻,是建立华夏新文明的时刻。
(春华社每周例会开始学习道德经,前天例会上山有木兮做主题发言,笔者与罗克参与讨论.此文为讨论会后感想。)
本帖一共被 2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侃侃而谈道德经(1)
🙂请批评 1 gzdcl 字344 2010-05-12 19:02:52
🙂看看量子力学是怎么说的 3 积善 字1648 2010-05-09 23:18:25
🙂前沿科学家也是哲学家,科学是形而下学,哲学是形而上学 2 唵啊吽 字299 2010-05-10 03:27:36
🙂有名万物之母 积善 字1258 2010-04-16 12:37:02
🙂请问怎样才能·从世俗境界进入到胜义境界呢? 唵啊吽 字0 2010-04-16 13: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