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拉美化:“中国模式”有多独特 -- 土拨鼠yuanap
有这么一个国家,它依靠国外的巨额投资建造了大量工厂和铁路,它的整个工业一直是为当时的发达国家生产各种物资和消费品,这个国家逐渐地把贸易市场扩大到世界范围,同时获得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工作,结果这个国家发展成了一个世界大工厂,它生产的大部分产品是供外国人使用而不是供本国消费,它的生产和消费已经失衡,它与绝大多数国家保持贸易盈余,大部分国家为支付贸易赤字,向它借债或引进投资。
如果你认为这是在讲中国,你没有全错,但实际上,它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
黄亚生一直对中国模式分配不公进行批评,这个没错。但是他的“中国应该调整经济发展战略。2003年以来的巴西经验可以参照,将国企的垄断红利全部拿给老百姓,这样一方面减弱国企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可以增加普通国民的收入”,这种隔山看牛的立论和远离中国实践的结论让他的文章很难有什么真正的影响力。
关于拉美所处的真正困境,按林毅夫的说法是,二战后,拉美实行的是二次进口替代策略,主攻产业和技术升级,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实质上就是所谓赶超战略,希望尽快发展与已发达国家相同的产业和技术行业,从而迅速赶上和超过已开发国家,这个战略完全违反了比较优势原则,不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产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竞争力,要想生存只能靠国家的保护和补贴。实行赶超战略的这类国家特点是:开始时在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依靠投资在一定时期内拉动经济快速成长;随着投资的乏力,经济成长减速,就开始寻找国外资金,再维持一段时间的高速成长;最后,等到需要偿还外债的时候,才发现建立的产业没有竞争力,无法创造利润来还债,于是就演变成了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
拉美实行赶超战略结果导致创造就业不足,财富分配不公,农村的失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是无法进入正式的就业市场,城市里出现大量贫民窟。在大量失业存在和社会矛盾上升的情况下,他们普遍走向了所谓的民主政治,政府为了收买选票,提出了非常诱人的社会福利政策主张,结果形成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交替出现。
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我赞成现阶段国进民退的政策,现代社会高收入、低成本的基础需要规模经济,同时,现代企业的核心是规模企业。企业只有获得规模效益,才能开展科研,进行资本投资和升级产品。中国金融资本市场不发达,文化原因以和发展阶段三大问题阻碍民营企业目前走向规模化。规模化是大势所趋,不能等,因此更具规模优势和保就业优势的国有企业兼并民营企业,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市场选择之一。如果下一步中国经济改革能在财政金融政策如税收、分账、准入领域上有所作为,国进民退就可能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逐步改善收入分配,而不会恶化收入分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送花送宝! 1 mandman 字292 2010-02-25 19:31:08
🙂高累进的税制没问题, 能否收得上来? 1 leqian 字154 2010-02-24 19:37:34
🙂黄亚生在我的印象中就是靠说中国经济发展效率低下而出名的 6 大秦猛士 字294 2010-02-24 00:39:11
🙂其实中国的发展也象这个国家
🙂你确定说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 3 q42474112 字975 2010-02-26 08:31:23
🙂看看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呵呵 1 fullerene 字269 2010-03-04 23:45:34
🙂关于美国1920‘s 消费比例 3 hwd99 字1243 2010-02-25 19:18:23
🙂经济解释的问题 3 leqian 字1486 2010-02-24 19: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