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0) -- 江南水

共:💬117 🌺64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0)

新年第一帖,还没有出十五,还算是过年,再说一声,过年好

——————————分割线——————————————————

商人咋就这么不招人待见呢

一个人一时不招人待见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不招人待见。一个行业一两年不招人待见并不难,难的是几千年来都不招人待见。

中国的商人就是那种一辈子不招人待见的人,中国的商业就是那种几千年都不招人待见的行业,最起码也是之一。

这是为什么呢?

小孩儿没娘,说来话长,一切还得从中国商人的诞生说起。

从来到人世间的那一天开始,中国的商人就带着一肚子的委屈。

据吴晗先生考证,中国商人的渊源,就是周王朝时在洛阳的殷商遗民。这些殷商遗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活下去,只好帮助占有土地的周人互通有无,顺便赚取一点儿差价。以后,中国那些倒买倒卖的人,就被称为 “商人”。

苏秦的老家,洛阳,那良好的商业氛围,也不是一天两天培育出来的。

作为政治上的落水狗,这些殷商遗民的处境,相当的说不过去。虽然周人发扬了适度的费厄泼赖精神,并没有痛打落水狗,但是他们的刀始终架在这些遗民的脖子上,成周八师就驻扎在洛阳附近。这种情况下,这些遗民还琢磨着在政治上分一杯羹,那纯粹就是天方夜谭啦。

可以说,中国商人没有政治地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

后来,管仲在齐国主政期间,把人大体上分成了四类,士农工商,商人只能敬陪末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这句话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商人。到了战国时代,商人的地位非但没有与时俱进的大踏步前进,反而是遭受到了更加残酷的压制,商鞅的法令,就人为的给商人增加了不可估量的政治风险。

此后,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始终坚持这一基本国策,可着劲儿的难为商人,就连无为而治的汉初也没有例外,美其名曰,崇本抑末。

商业被看作是细枝末节的“末业”,商人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不少商人拿出自己利润的相当一部分,买房子买地,为的就是让子孙摆脱商人的身份,成为地主。

除了用洗钱的手段改变身份,一些比较牛的商人还积极向官方靠拢,跟官方结成某种盟友关系,《红楼梦》中的薛家就是一个典型,近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更是做到了官商勾结的极致。

今人对这种崇本抑末的思想大加挞伐,并且毫不客气的断言,正是这种荒谬的指导思想,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他们举出的反例就是欧洲,看人家欧洲一直很重视商业,所以就很牛。

这些指责者没看到,或者说假装没看到一个历史事实,在很长一段历史上,一直重视商业的欧洲,并不比崇本抑末的中国牛。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崇本抑末并没有制造中国的落后。至于近代中国的落后,倒是跟这个崇本抑末沾点儿边。

崇本抑末这么个玩意儿,竟然被中国人坚定不移的执行了数千年,高明也罢,荒谬也罢,总之,你不能不佩服他那超强的生命力。

哪怕是个王八蛋,如果他能够神气活现的活个几千年,那我们也得先佩服一下他那超强的生命力。佩服完了,再分析一下这个王八蛋为啥能够祸害遗千年。

我认为,这才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

不去追寻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一味的指责现象本身,除了把自己置于永远正确的位置之上,啥意思也没有。要是能够把那些高举崇本抑末大旗的人从地下叫醒,让他们来做个深刻检讨的话,我也加入这个指责的大军,把那帮孙子批到批臭。

可惜,没人能把那帮家伙叫醒,我也就不意淫了。

我试着来分析一下这个崇本抑末背后的原因,并不奢望能够改变什么,只是来说明一个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在生产力不发达,物质财富也不丰富的年代,让肚子吃饱、让身上穿暖是人类的第一需求。那时候,金银珠宝再多,也没啥用处,用他们来填肚子是要出人命的,用他们来取暖也是基本不靠谱的。在那种情况下,大力鼓励农业生产,有目的的限制商业活动,避免更多的人舍弃本业,追逐利润更高的商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也日益丰富,温饱问题也就逐渐走下了主要矛盾的位子,这就为商业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商业活动不仅能够为人们的互通有无,提供足够的便利,而且还能够为国家的税收做出突出贡献。据黄仁宇先生考证,十六世纪后期(当时正是中国明末资本主义的萌芽期),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每人上缴的税金大概在0.2两白银左右,同时期,以商业为主的威尼斯,每人上缴的税金大约是3.6盎司纯金,两者的差距在200倍至300倍之间。

没多少人愿意跟钱过不去,同样,也没有一个政府不喜欢提高政府的收入,那中国的政府为什么宁愿放弃高收入,而去不折不扣的抑制商业发展呢?

难道我们祖先的道德水准,真的达到了传说中的“君子不言利”的境界?

应该不是。

每当政府的财政出现麻烦的时候,政府会毫不客气的对农民敲骨吸髓,然后在农民起义的熊熊大火中,让自己关张大吉,正经的“捞油锅里的钱”。

真笨啊,放着好好的商业财源不去开拓,非得去捞油锅里的钱。

这么说来,我们都是笨蛋的后裔。

这个结论,谁愿意承认,谁承认,反正是我不承认。

在这个笨蛋主意的表象后面,一直有无数双精明的眼睛。

这无数双精明的眼睛,一直在密切注视着我们祖先的生活。

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祖先大多是靠土里刨食过活,土地就是最重要的资源,谁控制了土地,谁就控制了很多人的肚子,也就顺便控制了天下绝大部分的人民。

那些控制了土地的人,就是皇帝(们),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嘛。

土里刨食的农民,要想活下去,就得乖乖的听皇帝们的吆喝。要是全天下都是种地的,皇帝们就省心了,俩眼盯住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就是了。

老天爷偏偏不让自己的儿子(天子)省心,给他送来了另一批人。这些人并不依附在土地上,他们通过贱买贵卖的差价,就能够过上比土里刨食更优越的生活,他们就是商人。

即便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时代,人们也没法完全做到自给自足。种茄子的不愿意整年吃茄子,种黄瓜的也不愿意整年吃黄瓜。一种东西不间断的吃半年,还能让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胃口,那得是一个什么样的胃啊!

种茄子的需要用黄瓜,来调剂一下生活,种黄瓜的也需要用茄子,来给肠胃换个工作对象,这就需要交换。

最简单、最原始的交换,就是物物交换。假如,我是说假如啊,人们的道德水平高得离谱,谁也不在乎吃亏还是赚便宜。一斤茄子换两斤黄瓜也罢,两斤黄瓜换三斤茄子也罢,无所谓,纯粹就是图个乐子,改善一下胃口,那就不用麻烦商人出来搅和了。在共产主义社会还没有到来之前,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商人这个不让皇帝们省心的玩意儿,必须出现。

普通人只是为了基本的穿衣吃饭,都在深情的呼唤商人的出现,皇帝们要过比普通人高级得多的生活,那就更需要商人的东跑西颠啦。

问题来了,控制了土地的皇帝们,突然发现,自己没法从根本上控制,那些不靠土地也能过上滋润日子的商人。换句话说,对皇帝们来说,商人就是一股没法有效控制的势力。

不过,那毕竟是一个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只要能够绝对控制土地,还是能够做到天下我有的。

如果当年的天下是几家大公司的话,农业这家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应该在60%以上,其他行业杂七杂八的加起来,能不能超过30%都不好说。农业公司的老板(皇帝),完全可以高高在上,即便做不到一言九鼎,差不多也能做到一言七八鼎了。

问题是,既然有一言九鼎,我为啥要满足于一言七八鼎啊。

再说了,谁又能保证农业公司的市场份额,能万年不变的保持在60%以上啊,人家那些行业就不会去努力开拓市场啊。当其他行业把农业公司的市场份额挤得不到30%的时候,农业公司的老板,甭说一言七八鼎,恐怕是七八言也没法一鼎喽。

别说,历史上还真的出现了这一幕,不过不是在中国。

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欧洲那些不靠土地过活的制造商、商业资本家等势力,就把农业公司的老板,从高高在上的位子上赶了下来,倒霉的查理一世、路易十六还被咔嚓了。如果那个时候就有了电视直播、网络视频、3G手机的话,清王朝的皇帝肯定会暗自高兴一把,幸亏咱是崇本抑末,跟命相比,钱算个啥呀。

看到了吧,所有的非农产业,都是皇帝们的潜在威胁,哪怕这种威胁一时半会儿成不了气候,但是保不齐哪天就会把皇帝们送上断头台。

不过呢,从普通人到皇帝,还都离不开这些倒霉的产业,把他们连根儿铲除,也不是个事儿。

办法总比困难多,那些农业公司的老板,在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自己的现有地位,制定了游戏规则。在给各产业做重要性排名的时候,农业公司的老板,尽量压低这些非农产业的名次,士农工商,手工业和商业排在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一。同时,历朝历代还都限制(大多时候是禁止)商人参与政治。

前面说过,搞经济的是在做蛋糕,搞政治的是分配蛋糕。在分配蛋糕的时候,商人自己能拿多少,都得看别人的脸色,怎么能为更多的人争取份额啊。跟着你没啥好处,那谁还愿意跟着你混啊。

商人在政治上的发言权越小,就越没有盟友,越没有盟友,商人在政治上的发言权就越小,正儿八经的恶性循环。

虽然没有什么政治地位,但好歹还活着不是,中国的商人就这样不尴不尬的活了几千年,真的难为他们了。

活到今天,中国的商人终于翻了身,虽然没有当上主人,但是地位跟他们的前辈相比,有了跨越式提高。

不过呢,在今天的中国,商人的名声依旧不咋地。想当年那些不入流的倡优、戏子,连商人都不会拿正眼去看他们,但是今天人家都是艺术家、偶像了。商人呢,死活摘不下那顶“奸商”的帽子。

太有趣了吧。

在这个有趣的背后,是人类一个永不磨灭的心理,嫉妒。

在农业社会,种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头累得臭死,每天三顿饭都不一定有着落。那些商人呢,只是跑跑腿儿,靠贱买贵卖,投机取巧,就能够锦衣玉食(精确说来,在大多时候,商人是不能穿锦衣的)。

在这个光年的反差下,广大人民群众给商人送上一顶“无奸不商”的帽子,以达到心理平衡,还是可以原谅的。千百年来,随着无数人的传颂,“奸商”也就成了中国商人的代名词,也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

再说,在商人的队伍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地道的主儿,干过一些黑心棉、黑心米、毒奶粉、毒雪碧之类的勾当,几颗老鼠屎坏了这锅汤,那些比较地道的商人,您就担待一点儿吧。

这顶“奸商”的帽子,也影响了一位重要人物的历史口碑,以至于在很多恶俗的电视剧中,这个人成为了绝对反面的形象。

在这里说一声,委屈你了,吕不韦。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