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05) -- 江南水

共:💬226 🌺89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11)

怎么会这样呢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史记平原君列传》

太史公认为,长平的那四十多万白骨,要怨就怨赵国君臣的利令智昏,赵孝成王实在不该财迷心窍,贪图上党这个小便宜。

上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赵孝成王想不利令智昏都不行。再说上党也不是一个小便宜,如果让秦国人在上党站住了脚,那么赵国的战略环境,将以博尔特冲刺的速度(注:世锦赛的标准,奥运会那次不算),走向不可收拾,最后的下场不会比那两晋好到哪里去。

事实上,到了秦始皇时代,秦国拿下韩国后,就利用有利地势,直取邯郸,提前给赵国开了一个追悼会,赵国基本上就算不存在了。

当年,为了国家的安全,救援阏与,狠狠的教训了秦国人一通,那是赵惠文王决策英明,用人得当,赵奢也牛得一塌糊涂。

如今,还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不动一兵一卒白捡个上党,后来因为秦国的凶猛反扑,铸成长平惨败,赵孝成王就是利令智昏,用人失当,赵括也白痴得无出其右。

这种成王败寇的逻辑,倒是正确得无与伦比,可惜没法说服我。

个人认为,长平惨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赵国的综合国力差点儿火候。

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实力上了好几个台阶。到了那个时候,还能够在战役规模的军事斗争中,单挑秦军成功的,似乎只有赵国在阏与做过一次。

长平战场上,在自力更生的情况下,跟强悍的秦军缠斗了近半年,也展示了赵军不同于其它诸侯军队的战斗力。

战争中,军事实力很重要,没有他,其他的再好,都是白扯。但是军事实力不是没根儿的参天大树,他还需要有个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提供充足的电量。

恰恰就是这个经济实力,跟秦国相比,赵国压根儿就不在一个档次上,这一点,赵豹倒是看得明明白白。

赵国的版图跨越今天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简称就是晋冀鲁豫。

我记得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共产党八路军就有一个晋冀鲁豫边区,在我的印象里,共产党的根据地,都不是怎么有钱的地方。

即便是在今天,这个晋冀鲁豫边区,也离发达地区,有一段距离。

也就是说,在赵国版图范围内的不少地区,自古以来就不是经济发达的地儿。

现在来看一下秦国的商鞅变法和赵国的胡服骑射,各自对两国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一次深层次、多方面的变革,不仅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都是军功奖励惹的祸),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实力(鼓励耕织、土地私有造的孽)。

后来拿下粮仓,蜀地,更是让秦国的经济实力,把其它诸侯远远的抛在了身后。

胡服骑射呢,只是一次单纯的军事变革,基本上没有涉及经济领域,也就只是提高了赵军的战斗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赵国的综合国力。

打个比喻吧,秦国是一个壮汉,赵国也是一个壮汉。秦国这个壮汉一边磨手中的刀,一边不断的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加强肌肉块儿的结实度,赵国只是低着头一个劲儿的磨刀。

秦国的刀越来越锋利,肌肉块儿也越来越结实;赵国只是刀在变锋利,身体基本上还停留在吃素的阶段。当两人拔刀单挑的时候,赵国的刀并不比秦国的强,身体状况更是跟秦国没法比,胜败,还用多说什么吗。

梁任公给赵武灵王送上的那一顶“黄帝之后第一伟人”的高帽,应该不是一个冷静的人深思熟虑之后的褒奖,更像是一种发泄,面对现状的无奈发泄,当时我们的武备实在是太没法看了。

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这块短板,注定了赵国跟秦国单挑的结局,只能是失败,还得是惨败,跟前线将领的指挥水平无关,也跟赵孝成王白捡上党的这个决策无关。

这么说来,还是赵豹最初的建议最有先见之明,他就清醒的看到了赵国和秦国的差距嘛,要是听他的,赵国就不会这样了。还是太史公说得对,赵孝成王就是利令智昏,晕头晕脑的忘记了自己和秦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绕了半天,打了自己一个嘴巴。

在巴掌落下来之前,让我再好好想一下。

想起来了,咋把这个实力忘了呢。

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在综合国力中都可以用数字来量化, 简单粗暴,看上去比较强硬,也称硬实力,其中军事实力,更是硬中之硬。

还有一个实力,没法用数字来量化,说不清道不明,看上去比较柔软,称为软实力。

软实力,看上去软了吧唧的,不够劲儿,但是老祖宗告诉我们,软刀子杀人不见血,一点儿都不软。

赵国只要让手中的所有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用,应该可以避免这个惨败,甚至还可能赢下来。

用下棋来比喻国际斗争,并不是很确切。下棋是一项相对公平的体育竞赛,开赛前双方的棋子是一样一样的(较真儿的话,颜色不一样),并且所有的棋子都在明面,输赢只看棋手的水平咋样,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

国际斗争更像是打牌,手里拿一把什么样的牌,基本上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传说中的赌神、老千例外。

手里一把烂牌,领导人的水平再高,也只能做到少输。例如那个东南亚国家,是谁我就不点名了。在这个弹丸之地上,什么光耀都没法光耀全球,就连在东南亚,他也只能是个听别人吆喝的主儿。

手里一把好牌,只要领导人有个正常的水平,就能保证赢,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传说中智商最低的小布什总统,拿着美国这把牌,照样在国际上搞得风生水起,让世界为之侧目。

争夺上党的时候,秦国和赵国的手里都有一把牌,就看双方怎么排列组合了。斗地主的时候,你非得把顺子的牌,拆成单牌,一张一张的出,输了的话,那就不能怨天怨地了。

按说,别人打牌的时候,咱不能在一边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现在双方把手中的牌都打出来了,咱做个复盘,不算是犯忌讳吧。

双方的牌,基本上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

毫无疑问,在硬实力方面,赵国手里的牌,要比秦国的差一个档次,但是他手里还是有一张王牌的。

赵国的综合国力中有短板,秦国的综合国力中同样也有短板,秦国的短板,恰恰是赵国的长项,软实力。

春秋以来,秦国的国际形象(跟蛮族厮混)和文化基础(基本上没有),就是中原诸侯的笑料,整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得不能再软,基本上没有杀伤力。

赵国虽然在中原边缘,但好歹还算是中原诸侯,文明上,也跟中原主流同步,软实力上,不知道比秦国高多少。

在争夺上党的过程中,赵国跟秦国单挑的话,软实力没啥特别的用处,硬碰硬的死磕就是了,结果就是长平的结果。

赵国干吗非得跟秦国单挑啊,哪一条战争规则规定,战争必须是两个国家单挑,不能找人搭把手。人家美国搞伊拉克(本世纪初那一次),还拉了一帮兄弟呢。

记得小时候,邻村之间的小男孩儿经常打架,吃亏的一方,临转进前都会恶狠狠的丢下一句:你等着,我回家找我哥哥去。牛一点儿的,还可能会说,回家找我九哥去。

友情提示:这一招在今天很难再管用了,要想自家的孩子不吃亏,加强身体素质建设,才是王道。

哥哥帮弟弟打架,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会开口要价钱,因为他们是兄弟,这就是软实力的作用。真要是有九个哥哥,那就是一个班的兵力,这孩子再弱小,那也没人敢惹他。

跟秦国相比,赵国就是那个弱一点儿的孩子,但是他有中原兄弟啊。虽然这些中原兄弟帮他打架,不会不要价钱,但是赵国完全有资格,跟这些兄弟讨价还价。

从苏秦开始,赵国就是合纵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且在历次合纵活动中都积极掺和。不合纵的时候,他也经常帮助三晋中的其它两家,跟秦国死磕。

忙活了那么多年,让赵国收获了一个相当良好的国际形象,并且还是绝对正面的抗秦形象,也让赵国有资格跟这些中原的兄弟讨价还价。

反观秦国,一直不怎么遵守游戏规则,国际形象相当糟糕,基本上就是一个绝对负面的形象。不过呢,他的块头太大了,一般人也不敢跟他单挑。

到了秦昭王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单挑秦国,都基本上没戏了。

要是群殴呢?

曾经有一个群殴秦国的机会,摆在赵国的面前,可惜他没有珍惜,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

为了国家安全,赵国利用难得的窗口期,先下手为强,抢在秦国前面,拿下上党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走了先手,也算是一个妙手。

走了这一招好棋后,赵国上下,就有点儿找不着北了,在秦军沉默的那一年当中,他们竟然也玩儿沉默是金,连一次大国外交都没有。

如果赵国利用这一年的窗口期,跟中原的弟兄们走动一下,该赔礼道歉的赔礼道歉,该送礼的送礼,该归还的归还,该割让的割让,先把兄弟们拢到一块儿,帮着自己过了这一关再说。以赵国积攒多年的rp,中原的兄弟应该会给他帮帮场子,到时候,赵国何至于在长平跟秦国单挑啊。

可惜,赵国人什么也没做,这让我很不理解,难道赵国君臣,真的认为秦国还会咽下他们送上来的苦果?

是他们太看重阏与胜利的重大意义了,还是赵国人天生节俭,舍不得下本儿?

走上了跟秦国单挑的羊肠小道后,赵国也就走在了失败的阳光大道上。

事实证明,跟秦国单挑,赵国没便宜赚,当廉颇在前线跟秦国人搞成了消耗战的时候,赵国硬实力的缺陷,就暴露在显微镜下面了。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赵孝成王打算停战,这想法绝对正确,停损点选的也比较合适。不过呢,要想真正停损,就应该按照虞卿说的去做。

在当时,秦国也耗得够呛了,只要其他诸侯一接纳赵国的使者,哪怕是他们只聊一下天气,都能让秦国人睡不着觉。在那种情况下,再跟秦国人商谈停战,赵国人将掌握相当的主动,极有可能弄个和局,比如,在上党搞个非军事区之类的。

可惜,赵孝成王又一次失算,竟然鬼使神差的单独去跟秦国媾和,让自己成为了一个中原孤儿。

整个长平战役中,赵孝成王就犯了这么一个错误,唯一的,却是最不该的错误。

犯下这一个错误后,摆在赵国面前的就是一座独木桥了,单独跟秦国死磕到底的独木桥。

失败的前景,在向赵国人风情万种的招手了。

从先前不进行外交工作,到现在跟秦国单独媾和,赵孝成王的这一系列表现,让我不得不不怀好意的揣测,这小子就是个战国版的葛朗台。

该省的,一分钱咱也得省,该花的,天文数字咱都得花啊。做人不能太葛朗台,做领导人更不能跟葛朗台沾边儿。

媾和失败后,廉颇在前线战术上的成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虽然他的一切战术,都是从战场上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的正确选择。

恰恰是这个正确的选择,极有可能给赵国带来最不正确的结果。

如果赵军按照廉颇的打法,藏在乌龟壳里,打死不主动进攻,那么赵国的所有物资,就得源源不断的投向长平这个无底洞。

如此高数字的消耗下去,即便能够把秦国拖垮(这个概率并不太高),解除了秦国对赵国的威胁,那赵国自己恐怕也就只剩下半口气了。

别忘了,那是在战国,其它国家看着半口气儿的赵国,能没啥想法?

这个半口气的赵国,正好是其它诸侯的猎物,不可多得的合时合口味的猎物。

到那时候,赵国死得会更难看。

后来,燕国就曾经以身试法,虽然失败了。

为了避免这个可怕的结局,赵孝成王必须change。

在我看来,这会儿赵孝成王可以从两个方面change:换前线的将领,充分利用现有的力量,搞定秦国人,守住上党;换自己的思想,放弃上党,存人失地,希望以后能够找到机会,扳回一局。

赵孝成王选择了换人,因为实在没有更多的人,供他挑选,就换上了赵括。

赵孝成王自己也知道,秦国人的目的就是,尽最大可能的歼灭赵军的有生力量,还做这么一个决定,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我恶毒的揣测一下赵孝成王,他是在拿那四十万赵军将士赌博。换个将领去跟秦军赌一把,赢了,在上党站住脚,那赵国就赚大了;输了,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消耗秦国,让秦国即便能够拿下上党,也累得吐出心肝肺,给赵国争取一个相当长的喘息时间。

四十万赵军将士,就这样被扔到了赌桌上,输赢就看新来的老大,水平怎么样了。

赵括的水平到底如何,说不清楚,在史书上他只有这么一个表演的机会,还让他演砸了。

我只能说,如果他再谨慎一点儿,赵军将士即便最终还是全军覆没,应该不会死得那么窝囊。

不对啊,后来霍去病千里远征,无后方作战,咋不说他不谨慎呢?

又给了自己一个嘴巴,这个嘴巴我只能受着了,虽然我尽量不成王败寇,但是历史总是免不了成王败寇。

赵括惨败长平,是纸上谈兵;霍去病千里立功,是年少有为。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

赵国的处境,让我想到了美苏争霸时代的苏联。这头北极熊跟老美缠斗了近半个世纪,有一阵还站在上风,但是因为他的经济实力还不到美国的一半儿(40%左右),最后只能落个解体了事。

也许赵孝成王看了看自己国内的经济状况,就知道了,只要失去了上党,赵国将永远不会再有机会了。

赌吧,赌吧,不是罪。

在那一刻,我们处在赵孝成王的位置上,能不能下一个“存人失地”的决心呢?

赵孝成王的赌博虽然输了,可能都输得超乎他的想象,但终究还是起了一点儿作用。

在长平战役的最后时刻,秦国上下拿出了吃奶的劲儿,总算是完成了任务,同时也把自己累得七荤八素,后面再想干什么,脚步就没那么轻盈了。

拖着灌满了铅的双腿,秦国人下了太行山,来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这会儿,在硬实力上,赵国是一两,秦国也没有半斤了,是拼软实力的时候了。依靠着自身还算不错的软实力,赵国渡过了立国以来的又一次危机。

———————————请假分割线—————————————————

PS:本来想分两部分发的,想了想,还是一块儿发了吧,发一个长的,请个假,休息一个周末。

这一部分是我最累的一部分,从仅有的文字记载中,想象当时天下的状况,想象秦赵两国的状况,再揣测当事人的思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脑子里打成了战国。作为一块不是写小说的料,我承认,这些想象已经挑战了我的想象极限,再这么想象下去,我不疯也傻了。

下一步,写一写邯郸保卫战,一场决战在场外的战役。

写完这个就该回家过年喽。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迷途笨狼,青色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